|
竹枝詞獵艷 ★夢欣(郭業(yè)大) (九) 山水自有奇景,風光各自迤邐。但眼中所見是一回事,寫到詩里又是一回事。狀難寫之境如在眼前,固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并非詩家的最終追求。因為此一難度,到了畫家攝影家手里便易如反掌。詩人應(yīng)該有比畫家攝影家更高明的藝術(shù)造詣,因為詩是一切藝術(shù)的藝術(shù),是文學的最高殿堂。那么,詩人應(yīng)該如何觀賞風景,如何摩寫山水呢?由以上所舉的詩作得到的一條啟示是:必須在詩作中獨造奇境。 所謂“奇境”,即能夠給人以新奇感、能夠出人意料而動人心魄的意境?!捌婢场本壸燥L光山水的美景,又經(jīng)由詩人超凡脫俗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作激情而再造出來。陽朔人的《西山晚照》中,夕照“青山籠紫煙,丹霞點翠”是現(xiàn)時所見的自然美景,金輪“紅透明朝一片天”是想象中的未來人間美景,自然美景與人造美景的融合,便有動人心魄的意境蘊含于詩中。楚成的《東湖竹枝詞》中,湖中“月明樓”、“楚天臺”、“飛鳥”、“幾葉舟”是眼前所見景,飛鳥受“驚”而“啼住”游船是心中想象景,所見景之中融入想象景,便營造出別有寄托的意境來。 獨造奇境,當然不是無中生有的憑空捏造,而是以詩人于超脫世事俗務(wù)身心閑靜之時,觸目春光秋景之際,驚異眼前的風云變幻所帶來的山水奇姿奇跡,生發(fā)出對山水景象的審美愉悅,激起更多的想象和意念,或融入先前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或融入抽象形態(tài)的人生哲理,這樣方能寫出動人心魄的意境來。 比如,茳芏的這首《游都嶠山》,作者在感受都嶠山雨后美麗景象有了審美愉悅的寫作沖動之后,賦之筆墨吟詠成詩時,便融入了淺顯易懂的生活經(jīng)驗。詩人這樣寫道: 五月都嶠新雨后, 峰崖縹緲掩丹霞。 云衣忽被風吹去, 滿目含羞捻子花。 都嶠山究竟位于何處,似乎無須深究,因為詩人寫的不是山的雄奇、險峻,而是雨后云散霎時間觸目所見滿山“捻子花”獻艷的美麗景象。捻子花,是一種南方山野上最為常見的低矮小灌木——山捻所開的花。也許在所有被人關(guān)注過并贊譽過的花種中,這捻子花是最賤最平常的了。說它賤,是因為在郊外在山野在海邊的山坡上,隨處都可看到它成片分布的身影。說它平常,是因為生長在農(nóng)村的孩子大都和它有過親密的接觸,摘它的花玩,摘它的果吃,乃至成為童年揮之不去的遙遠記憶。“六月六,捻仔熟;七月七,捻仔甩;八月八,捻仔爛搭搭;九月九,捻仔甜過酒?!边@樣的童謠,或許會在許多從山村走出來的人們心中積淀為懷念故鄉(xiāng)的情結(jié)。海南雕塑家兼詩人盧鴻基有一首《童年》詩便這樣寫道:“童年隨牧戲山坡,作孽也曾探鳥窩。吃果時夸倒捻子,賞花不顧曼陀羅?!钡鼓碜?,便是山捻。盡管是遍地野生而賤,但卻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桃金娘。每當幾陣夏雨過后,漫山遍野的山捻開出淺淡粉紅色的花朵時,那一抹清雅秀麗的美色便讓人見之怦然心動。蘇軾謫居海南時,曾用“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的文字來寫它。茳芏顯然也是被這“紅鮮可愛”的捻子花擊中腦海里那一根審美神經(jīng)。那么,詩人如何描寫捻子花的美色,又如何以捻子花的美色來襯托都嶠山的迤邐風光呢? 此詩首句先點明一個特定的時刻:入夏一陣新雨后。此時的都嶠山,被一層薄薄的霧靄籠罩著,露出“峰崖縹緲掩丹霞”的朦朧美景。但最動人心弦的是這一層霧靄被風吹散之后,那霎時所見的成片淡紅淡白的粉色花姿。為了更生動地再現(xiàn)這特定瞬間捻子花“紅鮮可愛”的美色,作者調(diào)動了腦海中積累儲存起來的生活經(jīng)驗,用擬人的手法,別出心裁地以“身上薄紗脫凈走光,美人酮體含羞盡現(xiàn)”一幕讓人大飽眼福的場景來比擬,妙不可言,美艷至極而不失輕薄,堪稱經(jīng)典。而都嶠山的風光,也由此令人刮目相看。 茳芏這首詩,是在敘寫山水美景時融入生活經(jīng)驗的一個成功范例。愛國者有一首《長白山望天鵝火山石林》,則是在融入生活經(jīng)驗的同時也融入人生哲理,把一幅自然的山水美景寫成俗世的駭人奇觀: 雷公一錯禍無邊, 劫火燃根忍萬年。 綠夢凋零心未死, 至今含憤指青天。 作者寫的這個望天鵝火山石林是長白縣境內(nèi)的一個自然風景區(qū),現(xiàn)已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省級地質(zhì)公園。望天鵝山是一個巨大的中心式噴發(fā)和溢流的玄武質(zhì)火山錐,火山噴發(fā)時溢出的地下巖漿形成了熔巖臺地,悠悠歲月的風化剝蝕,造就了一條綿綿數(shù)十公里的玄武巖大峽谷,峽谷之內(nèi)怪石林立、飛瀑競瀉,景觀非常獨特。景區(qū)內(nèi)各色形狀各異的玄武巖所形成的石壁、柱峰,其柱狀節(jié)理十分清晰,橫向的猶如天梯,放射狀節(jié)理則似孔雀開屏,縱向的外形多為四棱或六棱體,排列緊密遠看恰似一片石林,而橫向排列的便如被壓進大山里只露出頭端的成千上萬的枕木。如此迷人的奇特景觀,正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但詩人在觀賞了這一獨特的山水奇觀之后,卻引發(fā)了一連串的聯(lián)想,于是,乃用移情入景的手法,有意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說成是“雷公”的一次失錯。借此,便順理成章地用飽含悲壯激憤的詩句“綠夢凋零心未死,至今含憤指青天”來形容火山石林的驚心動魄景象。與其說是詩人欣賞山水美景,不如說是詩人借觀景而驚嘆災難受害者所顯現(xiàn)的頑強意志與巨大生命力。這是一種屹立在心靈深處的奇景,詩人把人間特有的情性及其蘊含的哲理巧妙地融進了自然景觀之中。 但此詩傳遞的情感又似乎不只是單純欣賞自然風景而已。為什么詩人把這人人贊美的地質(zhì)奇觀說成“禍無邊”?為什么不說誰誰“一怒禍無邊”而說“一錯禍無邊”?詩人似乎別有所指,另有暗喻。 自然的風景,有時也和世上的事情一樣,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價值觀去看,結(jié)論便不一樣。好比勇敢可以被人說成莽撞,寬容可以被人譏為軟弱,泛愛可以被人譽為風流,奸詐可以被人尊為有能耐等等?;鹕绞?,就觀賞價值來說,是十分難得的奇景。可是,換一個立場,它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大災難。萬年千載好不容易生育而成的綠色世界,在一瞬間化為焦炭,又要經(jīng)過多少千辛萬苦才能在焦土熔巖中長出些小綠色的幼苗來。對于綠色世界的弱勢群體來說,不就是“禍無邊”么! 至于這“禍無邊”的起因,是“雷公”的“一錯”,還是“一怒”呢,值得推敲。就文學意義來說,“一怒”的藝術(shù)效果遠勝于“一錯”?!拔粽?,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淮南子》記載的這共工一“怒”所造成的“禍無邊”,就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中國的十年文革,也是一場“禍無邊”的大劫難,在其起因的史實追溯中,似乎也與誰誰的“一怒”或“一錯”有關(guān)。那么,詩人為何不用文學意義更深刻一點的“一怒”而用“一錯”呢?原來,“一錯”可以無心,“一怒”必定有意,在這“無心”與“有意”的斟酌中,詩人選取前者??梢姡嗽姷膶懽?,作者的用意十分深婉。 但值得探討的是,這種宋人最為擅長的以議論入詩的寫法,一向受人詬病,好詩是否應(yīng)該離邏輯思維遠一點呢? 作者簡介 夢欣,本名郭業(yè)大,網(wǎng)名漢景天、星光老人。自號品藝茶廬。籍貫廣東潮陽。曾居深圳,現(xiàn)居舊金山。1948年出生,1982年畢業(yè)于華南師大歷史系。曾執(zhí)教于潮陽一中,后離職自謀職業(yè)。自小喜好古典文學,七十年代師從鄧其熙先生學習文藝創(chuàng)作,有詩詞作品及詩詞評論差可交流。 ———————— 挑戰(zhàn)古詩詞 ———————— 詩苑鍵彈 精彩回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