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若寒/整理
一般來說,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按照規(guī)定,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lián)。上聯(lián)的下句和下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簡單敘述一下七律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對仗。
1、從詞性上來說。
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shù)目對數(shù)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但不能是同義詞。就是對仗的雙方事情不同,而意義一致(事異義同)。反對:就是對仗的雙方道理不同,而意趣一致(理殊趣合)。“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2、從聲韻說有連珠對、同類對、雙聲對、疊韻對、雙擬對。
舉例說明:連珠對:蕭蕭——瑟瑟,瀟瀟——颯颯,寂寂——悠悠。同類對:花葉——草芽。雙聲對:黃槐——綠柳。疊韻對:彷徨——放曠。雙擬對:椿樹——秋池。
3、用典:慣用古事來表情達意,用典可以簡馭繁,使得作品含蓄典雅。
4、結(jié)構(gòu)上說還有隔句對,也叫流水對。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5、句內(nèi)相對,也叫當(dāng)句對: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小院——回廊,戎馬——歸馬,千家——萬家,浴鳧——飛鷺。
6、借對,通過借義,借音來求得對仗的工穩(wěn),二者杜詩兼具。也是他的獨創(chuàng)。
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頷聯(lián)以“尋?!睂Α捌呤彼坪醪粚?,其實“八尺曰尋,倍尋曰?!?,“尋常”兩字也可當(dāng)成數(shù)目字,與“七十”對得相當(dāng)工整。像這樣用了別義、典故,拐一下彎才對上,屬于借對,是詩之上品。
7、音律上講有拗救。平仄上換位,杜詩為了突出跌宕有時甚至不救。
試著淺析杜甫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寶應(yīng)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fù)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這首詩使用的是七言律詩中“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式”,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紅色表示的字可平可仄的意思,詩人這首詩是最好的典范。
首先來了解“初聞涕淚滿衣裳”一句中的“涕淚”的意思是眼淚。“涕”指哭泣,而不是鼻涕。這個詞也不代表流淚,因為這里的“涕淚”應(yīng)作成名詞而不是動詞。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jù)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fù)。劍外:劍門關(guān)以外,這里指四川。當(dāng)時杜甫流落在四川。薊北:今河北北部一帶,是叛軍的老巢?!∑拮樱浩拮雍秃⒆印B恚汉鷣y卷起。指高興得不能讀書了。青春:指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還鄉(xiāng),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巴峽:長江三峽之一,當(dāng)在嘉陵江上游。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衣裳”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讀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捌拮印?,指“妻子和孩子”,這里的“子”讀zǐ,不讀輕聲。
首聯(lián)“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間所迸發(fā)的激情,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xiàn)?!八E北”已收,戰(zhàn)亂即將結(jié)束,中原的瘡痍、黎民的疾苦,都將過去。自己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有了盼頭,怎能不高興呢!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不禁悲從中來如何能夠壓抑??墒牵@一場浩劫,終像惡夢般結(jié)束,從此可以回到家鄉(xiāng)了,于是又轉(zhuǎn)悲為喜,喜不自勝。“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fù)雜感情。
頷聯(lián)以轉(zhuǎn)作承,“喜欲狂”,由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進入洪峰?!皡s看妻子”、“漫卷詩書”,兩個連續(xù)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當(dāng)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和自己輾轉(zhuǎn)流離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把自己內(nèi)心的喜悅傳遞給家人,但又不知從何說起。是啊!多年籠罩全家人心頭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而今大家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zhuǎn)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頸聯(lián)“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是對“喜欲狂”作進一步描寫?!鞍兹铡?,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扒啻骸敝复杭?,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xiāng)”。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lián)寫“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已回到故鄉(xiāng)。驚喜的情感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jié)束。尾聯(lián),包括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nèi)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造成風(fēng)馳電掣的氣勢,又形成活潑流走的流水對,有遞進的關(guān)系。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fù),文勢、音調(diào),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xiàn)了想象的飛馳。連貫性、整體感極強,毫不受律體的束縛。這首詩是他寓居夔州以后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
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
此篇為老年大學(xué)講課稿件。參考很多資料,故自己的思想沒有融合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