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2日,周日。晚飯后。 我發(fā)現(xiàn)大兒子又抽煙了。 他才上六年級,為什么這么不讓我省心! 我氣不打一處來,隨手抽起皮帶就往他身上來了幾下。 “再讓我看見你抽煙,我就往死里揍你!”我警告他。 這孩子突然抬起頭,用悲愴又帶著兇狠的眼光死死盯著我。 旋即,他回身走進廚房,抄起一把菜刀向我走了過來...... 倒下的那一瞬間,我的腦海里一片空白: 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朋友圈被這么一個新聞刷屏: 12歲男孩持刀弒母:共砍20余刀,事后拿母親手機給老師請假。 ![]()
死去的,是兩個男孩的媽媽。 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對2天前發(fā)生的一切一無所知。 在母親死亡后,男孩并沒有驚慌失措。 他帶著2歲的弟弟吃飯、睡覺,似乎什么都沒發(fā)生過: 正常接聽母親的電話,回復(fù)微信。 甚至拿母親手機給班主任發(fā)請假信息。 原信息是:“老師,***明天請假行不?他感冒了?!?/span> 恐懼感,是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 網(wǎng)友們的意見一邊倒:反社會人格!魔鬼不分年齡!就是給他慣的! 冷靜下來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簡單。 六年級的孩子就抽煙,似乎太不學(xué)好了。班里的同學(xué)告訴記者,他性格孤僻,不太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耍。據(jù)鄰居說,母親不是第一次打孩子。皮鞭、掃帚,是家常便飯。 沒有父親在身邊,一個母親的生活壓力有多大?我們不得而知。但孩子在做出這個行為之前,心里必定積累了無窮的恐懼感。 所有的暴力,源頭都是恐懼。 是積累了多少對母親的恐懼感,才逼著這個孩子毫不猶豫抄起了菜刀?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弒母意味著什么? 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全然否定。 弒母案并不少見。2016年,北大一名學(xué)生,在籌劃幾個月后,殘忍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過程非常血腥,不描述了。 可讓人在意的事情是,這位學(xué)霸是典型的好學(xué)生、好孩子,每天晚上和母親視頻通話一小時?!案咧巧谈咔樯獭⑷^正、與人友善、幽默、孝順......”是大家給他的標(biāo)簽。 他沒有缺點,他的人生里沒有一絲人格的破綻或者弱點。 可在弒母后,他休學(xué)、騙錢、混跡聲色場所,并且還要娶一名性工作者。 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 大家感到困惑:在他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可是我很清楚,如果弱點是影子,每個人都有影子。 什么情況下人才會沒有影子? 1,頭頂烈日 2,站在黑暗中 母親,可以是一個孩子的炎炎烈日,可以是一個孩子的無邊黑夜。
有的人看見這樣的孩子,用“反社會人格”五個字一棒子打死。 但事實,沒那么簡單。 人生在世,有一個重要的哲學(xué)問題:我是誰?從哪來?要往哪去? 所有人忙碌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個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因為他們的身體在成長,但是“生命自體”卻沒有成長。 什么是自體? 一個人的生命自體,有真自體,也有假自體。 當(dāng)殺死母親的那一瞬間,北大男生殺死的是自己存活了22年的假自體。 那個假自體完美無缺,卻是從小被訓(xùn)練得如此。他為了不讓"他人"失望,必須展示出這樣完美的一面。而這個"他人",就是他的母親。 久而久之,他被訓(xùn)練得在每一個人面前戴著面具,從沒有一刻可以松懈。他把真自體完全藏了起來,變成了一個心思極重的人,哪怕對摯友也不會敞開心扉(唯一一次應(yīng)該是對好友說自己想自殺)。 當(dāng)殺死母親的那一瞬間,他被壓抑22年的真自體誕生了。 即使骯臟不堪,但那是真的。 幸運的人,真自體和假自體逐漸趨近,達成一致。不幸的人,被完全割裂的假自體蒙蔽了多年,壓抑不住的時候,終于得到了最極致的爆發(fā)。
2011年4月1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發(fā)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 一位留學(xué)生回國,看到在機場等待自己的媽媽時,抽出準(zhǔn)備好的水果刀,對著母親連刺數(shù)刀。 母親倒地身亡,場面一時混亂不堪。 為什么刺殺接機的母親?我們從記者的口中得到了答案。 因為到國外留學(xué)后,母親過度關(guān)懷孩子的生活,卻遭到了周遭本國學(xué)生的嘲笑。覺得他長不大、無法脫離母親。 孩子恨極了這樣被嘲笑的自己,無法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于是逐漸走上極端。殺死母親,似乎意味著殺死了那個懦弱、不夠陽剛和獨立的自己。 然后他就重生了嗎?沒有,他其實“殺死”了自己。
![]() 活在母親控制下的孩子,永遠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因為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的自體生命,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 22歲北大男孩的母親,是一個中學(xué)老師,要強、清高、保守、忠貞、刻板、道德潔癖、原則性極強,宛如一個道德楷模般,成為孩子人生的標(biāo)桿。 一個人發(fā)展的是真自體,還是假自體,大部分取決于生命早年,父母對我們這個生命個體是接納、歡迎、共情和關(guān)愛?還是拒絕,否定、忽略和傷害。 假自體,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和接納而發(fā)展出的“虛假自我形象”。 她不能接受有缺點的孩子。于是這個高智商的少年,用自己的極高智商,演出一個完美的人設(shè)。 但是,終于有一天,厭倦了這種完美演出,他希望撕開自己人生的一個口子,不想頭頂著“母親”這個炎炎烈日,而是過自己的,允許有陰影的人生。
16歲的男孩問媽媽:如果我死了,你怎么辦? 媽媽說:我也會去死。
這是第62屆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影片,半自傳影片《我殺了我媽媽》里的對白。 電影里,少年沒有殺自己的母親,只是在各種與母親的矛盾沖突中斡旋著、沖突著。但導(dǎo)演卻惡狠狠地,給影片起了這么一個充滿戾氣的名字。 這些事件,映射了媽媽和男孩之間的關(guān)系。 母親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位女人,她在男人的潛意識中塑造了未來愛情生活的模型。精神分析學(xué)家阿蘭·布拉克尼耶描繪了5種類型的母親形象,并總結(jié)了每種類型的母親對男人造成的影響。 1. 情人型母親。 特點: 對兒子有著情人式的欣賞,把自己對于男性的理想完全投射在兒子身上。 一方面,她們可以隨時為兒子犧牲,用大量的贊美和疼愛來包圍兒子;另一方面,她們又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苛求兒子,不能容忍兒子平庸。 影響: 這種母親傳遞給兒子的力量是強大的。兒子因此擁有非常牢固的自信,在情感層面也會有較高的要求。 由于受到母親無條件的愛的支持和夸贊,這些男孩將努力尋找能夠接過母親接力棒的女人,希望她一生都用同樣的驚嘆目光注視自己??上麄兊南M喟霑允娼K。 于是尋找會變成征服,畢竟沒有那么多女性可以像母親一般無私付出。 2. 過度保護型母親。 特點: 焦慮不安,占有欲強,與兒子親密無間,喜歡干涉兒子的生活,希望能夠盡可能延長他們之間獨有的母子關(guān)系。 影響: 這些男人保持著對母親的依戀,容易變成大家口中的“媽寶男”。同時,這種對母親的迷戀,會讓他們與生命中的其她女人保持較遠的距離。 3. 疏遠型母親。 特點: 由于非常懷疑自己做母親的能力,她們始終生活在讓兒子受委屈的恐懼之中。她們覺得自己的一切——情緒、建議、接觸——都可能對兒子造成潛在的危險。 因此,她們刻意在身體與情感上與兒子疏遠,雖然她們其實很愛兒子。可是,如果兒子不能理解母親冷漠的背后所隱藏的痛苦,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 影響: 由于沒有得到來自母親熱烈和撫慰的包裹,他們難以信任女人,經(jīng)常對愛情和性生活采取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 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在情感關(guān)系中非常謹(jǐn)慎,總是帶著面具,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令人望而止步的冷淡。 4. 強權(quán)型母親。 特點: 她們專橫、霸道,完全掌控著家中大權(quán),時刻在提醒兒子自己永遠是家里的主宰。 影響: 有這樣強悍的母親,兒子與女人親密接觸時怎么能不產(chǎn)生恐懼?他們通常在生活中采取一種自相矛盾的態(tài)度:看似努力躲避這種女人,其實總在尋找母親的翻版,為的是重溫當(dāng)年與母親之間的控制游戲。 不過,當(dāng)伴侶關(guān)系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他們經(jīng)常想用出軌來掙脫這種令人窒息的關(guān)系,但很少能夠真的邁出這一步。當(dāng)然,她們對女性的屈從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自己的男性自尊遭到女人攻擊,他們會運用語言或精神暴力,為所有來自母親的侮辱在妻子身上進行報復(fù)。 5. 和藹型母親。 特點: 她首先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從伴侶那里得到了充分滿足,因此無須將任何過分的期待或不切實際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她們很關(guān)注兒子的需要,而且不會焦慮,也無須從兒子身上修復(fù)自我。 她們擁有多種快樂之源,孩子并不是她們存在的唯一理由。她們注重傾聽兒子的心聲,懂得與兒子(尤其是少年)保持默契,從來沒有操控和干涉兒子的愿望。 總之,她們愛自己的兒子,但不會阻礙兒子愛別的女人。 影響: 這種母親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自信的男人。他們懂得如何接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會向女人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但不會欺騙對方,也不會想要控制對方。
顯而易見,第五種母親是比較完美的。 因為她們首先是一個幸福的女人。 這幾起弒母案里,12歲男孩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缺席了家庭教育; 22歲北大男孩的父親,在他15歲那年因病去世,“出人頭地”成為單身媽媽對孩子最大的期待; 16歲電影里的主角少年,父母離異多年,人生中只有母親這一個主角。 在這一起起令人心驚觸目的事件中,我們不想把所有的罪都加在孩子身上,也并不希望母親背鍋。 畢竟,我們都可能受過原生家庭的傷,也渴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完美的家長。 父親和丈夫的這個角色,沒有殺人,卻可能是真正的劊子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