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百二十三年前的11月27日,感覺不久于人世的阿爾弗里德博士,立下了自己的遺囑: “……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chǎn)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y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這是我惟一有效的遺囑。”
這就是諾貝爾獎。1901年開始第一次頒獎,直至今天。名稱來自于立遺囑的阿爾弗里德·伯恩哈德·諾貝爾,而當時約合920萬美金的巨款,大多來自諾貝爾一生最著名的發(fā)明——炸藥。 2 1833年,諾貝爾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伊曼紐爾是有才能的機械師和發(fā)明家,但時運不濟。諾貝爾出生的時候,一場大火剛燒毀了他們家的全部家當。因為自小體弱多病,媽媽常常把他摟在懷里,嘆著氣說:“他在這世界上呆不了幾天。” 8歲那年,諾貝爾上學了,但只讀了一年就去了俄國,這也是他唯一受過的學校教育。當時父親去俄國開辦了一家工廠生產(chǎn)水雷,等到俄、英、法三國爆發(fā)克里米亞戰(zhàn)爭時,水雷大受歡迎,于是諾貝爾一家也就憑借軍火事業(yè)在彼得堡站穩(wěn)了腳跟。 17歲那年,父親送他去美國求學,見見世面。等他回到歐洲時,已經(jīng)是一名訓練有素的機械師,并進入父親創(chuàng)辦的“諾貝爾父子機械鑄造廠”工作。本來水雷銷售形勢良好,但隨著185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因病突然去世,俄國決定退出戰(zhàn)爭,因此取消了所有軍火訂單。父親回瑞典去再創(chuàng)業(yè),諾貝爾和兩個哥哥留在俄國繼續(xù)打拼。 在諾貝爾13歲那一年,意大利化學家博雷洛發(fā)明了硝化甘油,一種極其烈性的炸藥。硝化甘油的脾氣極其可怕,稍微一點輕微的摩擦、撞擊、搖動或加熱就會直接了當?shù)乇?。但此時歐洲工業(yè)革命正風起云涌,開山修路、通隧道建鐵路、采礦冶金等工程層出不窮,需要更安全有效的爆破技術來加快工程進展。許多科學家都寄希望于研制新型炸藥,但諾貝爾卻打算主打硝化甘油。 經(jīng)過50多次試驗后,諾貝爾發(fā)明了一個小裝置:將硝化甘油裝入小玻璃管中再放進塞滿黑火藥的鐵罐里,再用導火線點火。試驗隨著一聲巨響宣告成功,這就是諾貝爾一生中的第一個重要發(fā)明:雷管。
雷管很快被應用到工程上去,諾貝爾也在瑞典、法國等多個國家獲得了專利。因為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認為諾貝爾的發(fā)明會在軍事上有重要作用,因此提供給他10萬法郎的貸款。諾貝爾拿著這筆錢,在斯德哥爾摩郊外建造了一個小型工廠。 但炸藥總是危險的。終于在做實驗的時候,引發(fā)了硝化甘油大爆炸,不僅廠房被炸成一片瓦礫,諾貝爾的弟弟埃米爾和四名助手都不幸罹難,父親也一病不起。 悲慘事件遠未結束。1865年,一名德國旅客攜帶的十磅硝化甘油在紐約旅館外爆炸,地面被炸出一米的深坑,四周房屋玻璃全碎;1866年,諾貝爾工廠出產(chǎn)的兩桶硝化甘油,將悉尼的一家貨棧炸得飛上了天;一個月之后,在大西洋上顛簸的歐羅巴號輪船,因運載的諾貝爾工廠生產(chǎn)的硝化甘油而爆炸,74名乘客無人生還……各國紛紛禁止生產(chǎn)、銷售和運輸硝化甘油,諾貝爾也被指責為“販賣死亡的商人”。 諾貝爾的回應是:那就盡快發(fā)明更加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藥。 3 諾貝爾發(fā)現(xiàn),用硅藻土與硝化甘油以1:3的比例混合,既能改變硝化甘油的火爆脾氣,又能用雷管引爆而威力減弱不大。于是被后人稱為“黃色炸藥”的安全炸藥誕生了,諾貝爾給它取名為“達納炸藥”,“達納”是希臘語中“力量”的意思。 炸藥改進了,但要去除公眾對于硝化甘油的恐懼,就要讓公眾親眼看到效果。1866年,33歲的諾貝爾在德國科隆舉行了公開實驗: 首先把一包10磅的達納炸藥放在火上燒烤,沒有爆炸; 然后把一包10磅的達納炸藥從高處扔下來,還是沒有爆炸; 最后把一包10磅的達納炸藥埋在地里用雷管引爆,驚天動地有目共睹。
事實勝于雄辯。批評譴責諾貝爾的媒體,紛紛稱贊他是“一位不向任何艱難困苦低頭的青年發(fā)明家”。各國相繼解除之前的禁令,諾貝爾的訂單滾滾而來、開始日進斗金。兩年后,諾貝爾父子獲得了瑞典科學最高榮譽萊阿斯蒂特金質(zhì)勛章。 加入了硅藻土的硝化甘油雖然更加安全,但爆炸威力也有所下降。1875年,已遷居巴黎的諾貝爾將硅藻土換成了硝化纖維,也就是威力更大的“膠質(zhì)炸藥”。1887年,諾貝爾有改進發(fā)明了“無煙炸藥”,爆炸中沒有煙霧產(chǎn)生,用于作戰(zhàn)既可以攻擊敵人、又可以隱蔽自己。 于是諾貝爾再次獲得了大量的軍火訂單。 4 科學技術用在軍事上,可能會直接影響戰(zhàn)爭的勝負。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爆發(fā)普法戰(zhàn)爭,德國使用了達納炸藥,法國沒有——最終法國戰(zhàn)敗,賠款割地求和,導致了語文教材上《最后一課》的誕生。 1888年,法國一家報紙發(fā)布了一則訃聞:“阿爾弗里德昨天去世了,就是那個因發(fā)明了以史無前例速度殺人而發(fā)財?shù)娜恕!庇嚶勂鋵嵃l(fā)錯了,去世的是諾貝爾的哥哥,但諾貝爾還是被深深觸動了:原來自己在公眾心目中是這樣的形象。 諾貝爾得了心臟病,而且相當嚴重,醫(yī)生給他的處方是服用硝化甘油,他以為是諷刺而不予理睬。其實當時硝化甘油已經(jīng)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對心臟病有效,但缺乏理論依據(jù)。知道一百多年后,三位獲得1998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的科學家才最終證實: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能起到舒張心血管的作用。 立完遺囑一年后,諾貝爾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終年63歲。他在世時通過發(fā)明和改進炸藥裝置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死后又把財富用來激勵后人。他終身未娶、無妻無子,一生獲得了255項專利,光是有關炸藥的就達129種之多。如今諾貝爾獎被視為人類最杰出的成就體現(xiàn),而諾貝爾的名字也被載入史冊。
許多年之后,有一位偉人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諾貝爾的炸藥確實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確實殺死了很多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在看到利益但同時,決不能忽視它可能造成的、更嚴重的危害。 因此也有充分的必要,警惕那些點燃整片森林、只為照亮自己的所謂科學家。 |
|
|
來自: 花木考究 > 《歷史、皇朝年限、歷代地圖、事件、歷史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