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病名最早見于隋·《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名為“甄帶瘡”;在《瘍科選粹》則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串瘡”?!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關于纏腰火丹記載如下: “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紅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發(fā)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干者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濕熱,治宜除濕胃苓湯;若腰生之,系肝火妄動,宜用柴胡清肝湯治之?!?/span>神農中醫(yī)館張鳴醫(yī)生治療帶狀皰疹有效醫(yī)案如下: 1、戴某某,女,55歲 初診時間:2018年8月14日 主訴:左前臂皰疹伴疼痛3天 現病史:患者訴三天前,左手小指橈側出現有刺痛感,無紅腫,觸之痛盛,當時未予以處理,次日左前臂有出現片狀紅疹,有痛感,自行購買了皮炎平外擦,無明顯效果。現癥見:左前臂多處片狀紅疹,其上有皰疹,有滲液,左手小指、無名指、掌背部、前臂均有痛感。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中醫(yī)診斷:蛇串瘡 證型:肝經郁熱 治法:清肝瀉火,解毒止痛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梔子10g 黃芩6g 柴胡10g 木通10g 澤瀉10g 生地黃15g 車前子10g 當歸12g 扁蓄10g 苦參8g 土茯苓15g 貫眾10g 薏苡仁15g 人中黃10g 夏枯草10g 蒲公英15g ×5付 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外治療法:棉花灸一次 患者在服用完上方10劑后,皰疹消失,患者痊愈。 按:本案患者因肝膽濕熱內蘊,濕熱之邪循經至左前臂有皰疹,有滲液,有痛感;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均熱火熱之象。遂治法宜清肝瀉火,解毒止痛。方中龍膽瀉肝湯(梔子、黃芩、柴胡、木通、澤瀉、生地黃、車前子、當歸)清肝瀉火;扁蓄殺蟲止癢,利尿通淋;土茯苓、貫眾解毒除濕;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夏枯草、蒲公英清熱瀉火;薏苡仁利水滲濕。 2、陳某,女,53歲 初診時間:2018年7月21日 主訴:脅肋疼痛并伴散在丘疹一周。 患者自訴:近日來因外出旅游,時感神疲乏力,身體倦怠,并伴有輕微惡風怕冷,一周前開始出現左肋下疼痛,疼痛呈陣發(fā)性抽痛,過了三五日,便發(fā)出散在性的紅色丘疹;現癥見:左肋下散在紅色丘疹,色稍紅,綠豆大小,并伴有灼熱,疼痛難忍。神疲乏力,食納不香,睡眠欠佳,口苦咽干,小便少而色黃,大便干結。舌瘦小苔薄黃,脈弦細數。 中醫(yī)診斷:蛇串瘡 證型:少陽郁熱 治法:疏肝泄火,行氣止痛,佐以清熱解毒扶正 方用:小柴胡湯合三黃解毒湯加減,并配合外治。 柴胡15克,黃芩12克,太子參15克,法半夏10克 黃芪15克,黃柏10克,延胡索15克,茯苓15克 陳皮10克,黃連3克,赤芍15克,半枝蓮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酒大黃10克,甘草10克 5劑,水煎服,分兩次溫服,囑其飲食清淡,注意休息,避風寒。 二診:皰疹基本消退,皮膚稍紅,但仍有疼痛、灼熱感,口苦咽干緩解,大便已通,小便正常,遂在上方加減,再進五劑。 黃芪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2克,升麻15克 梔子10克,太子參15克,當歸尾15克,玄參15克 石膏30克,川楝子6克,黃芩15克,柴胡6克 甘草10克 5劑,水煎服,分兩次溫服 服完上方5劑,基本痊愈,已無疼痛灼熱感。
張鳴,女,主任醫(yī)師、教授 擅長于治療內兒疾病如胃炎,胃潰瘍,急慢性胃腸炎,腹痛泄瀉,失眠健忘,感冒咳喘,口瘡咽痛,各類腰痛,關節(jié)疼痛,水腫,小便不利,夜尿頻多,胸痹心痛;濕疹,蕁麻疹,痤瘡等皮膚疾病,女性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癥,亞健康人群的調治。 臨床論文有《滋陰治痹舉隅》,《蛤蚧大補丸治療頑固性蕁麻疹9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胃炎療效觀察》,《四皮湯治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82例》,《玉女煎加減方對糖尿病大鼠的實驗研究》,《玉女煎加減方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不同證型慢性重型肝炎臨床療效分析》等各類論文20余篇。主持省、校級課題2項,參與5項省級課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