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
12.1養(yǎng)心定志湯(高輝遠) [組成] 太子參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遠 志10克丹參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 麥門冬10克 川芎10克 [功能] 益心氣,補心陽,養(yǎng)心陰,定心志。 (主治] 冠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 冠心病屬胸痹、心悸、真心痛范疇。多見于老年患 者,臨床常呈現心動悸、脈結代,心絞痛,疲倦乏力,胸悶氣短 或煩躁汗出等證候,乃本虛標實之為病。本虛則一U氣不足,心陽 虛損,心脈失養(yǎng),心志不寧;標實則氣滯血淤,痰飲阻滯,故治 療宜標本兼顧,以治本為要。養(yǎng)心定志湯系以定志丸、桂枝甘草 湯、生脈飲加丹參、川芎、延胡而成,是治療冠心病的通用方劑。 根據《干金方》之定志丸,用太子參益心氣,苓佐參調心脾;菖 蒲、遠志通心竅以定志;龍骨鎮(zhèn)靜以安心神,立意有“補心強 志”的作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補心之陽”。生脈飲酸甘化陰 以養(yǎng)心之陰??偤嫌兄翁摓楸镜墓π?。再加丹參、川芎以活血化 瘀,延胡以理氣止痛,收治標之用。經多年的實踐驗證,效果較 為滿意。 [加減] 胸悶憋氣,胸陽痹阻較甚者,加瓜蔞、薤白;心痛 劇烈,痛引肩、背、氣血瘀滯重者,加三七、金鈴子;心煩易怒, 心慌汗出,心肝失調者,加小麥、大棗;若高血壓性心臟病,亦 可用此方去龍骨,加決明子、川牛膝、杜仲;肺源性心臟病,可 加銀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按語] 本方為高老創(chuàng)造新方,驗之臨床收效頗著。觀方妙 在安神寧心。蓋心病者多心急而神不守舍,夢多煩躁;而心急煩 躁又加重心病,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養(yǎng)心安神,可使心情舒暢,眠 實夢香,截斷上述惡性循環(huán),故不僅可以治本、又可以治標。對 此,學者當留心揣摩,方能有所悟解。 附 高輝遠簡介:高輝遠(1922~ ),湖北省蘄春縣人,現 為解放軍305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兼任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北京中醫(yī)學 院名譽教授,中華全中國醫(yī)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科委中醫(yī)專業(yè)組 成員等職。 . 高氏出身于中醫(yī)世家,幼承家學,18歲獨立行醫(yī)。1954年參 加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籌備工作。19_58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受業(yè) 于著名中醫(yī)學家蒲輔周先生,長達17年之久,深得蒲氏親傳。長 于中醫(yī)內、婦科、兒科,尤精于溫熱病和老年病。數十年來,他 致力于常見病與疑難病的研究,有較深的理論素養(yǎng)和豐富的臨床; 經驗,特別對老年病預防保健卓有建樹,是申醫(yī)保健專家。 ,. 著有《蒲莆周醫(yī)案》、《蒲輔周醫(yī)療經驗》、《中醫(yī)對幾種傳染 病的辨證論治》.等書,發(fā)表學術論文數手篇。
12.2加味四妙勇安湯(鄭惠伯) [組成) 當歸30克玄參30克銀花30克丹參30克 甘草30克 [功能] 活血化瘀,解痙止痛。 . (主治] 冠心病,胸痞氣短,心痛,脈結代,能治療肝區(qū)刺 痛及腎絞痛。 (用法) 水煎服,l日1劑。 (方解) 方中當歸養(yǎng)血和血;丹參養(yǎng)血散瘀;玄參養(yǎng)陰涼血 化瘀;銀花、甘草解毒止痛。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血和血化瘀止痛 之功。 [加減] 冠心?。荷戏郊用唷⑻柌?,以擴張血管;若 兼氣虛者,加黃芪、生脈散以補益心氣;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 心二號以活血化瘀。 病摯陛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藍根、草河車以清熱解毒活 血。.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麥大棗湯或百合知 母湯,以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按語] 本方系《驗方新編》“四妙勇安湯”.加丹參而成。四 妙勇安湯為治脫疽驗方,鄭氏親身嘗試該方加丹參對冠心病有顯 著療效。那是1965年時,鄭氏到高山區(qū)萬縣自土區(qū)巡回醫(yī)療,正 值風雪交加的嚴冬,途中突然冠心病舊疾復發(fā),心絞痛,冷汗淋 漓,將要虛脫,急以硝酸甘油片含化,半小時后逐漸好轉。但到 自土區(qū)后,胸悶、氣短,心前區(qū)時而絞痛,終日惶惶然,不知所 措。經用西藥硝酸甘油片、潘生丁等及中藥瓜蔞薤自枳實湯加活 血化瘀藥,初期有效,久服仍無起色,時將一月,心情更如緊張。 偶閱《中醫(yī)雜志》報道四妙勇安湯治療脫痘,因思脫疽系氣滯血 瘀,經絡阻塞,不通則痛。而冠心病因寒冷誘發(fā),使血管痙攣,致 供血不足,發(fā)生疼痛,其病理亦屬痛則不通,既然四妙勇安湯用 予脫疽有效,若用于冠心亦或有效。由于這種思路,當即大膽試 用四妙勇安湯,藥用當歸、銀花、玄參、甘草各30克,服后約半 小時,頓覺胸中豁然開朗,胸悶,氣短、疼痛消失。高興之余,立 即背上出診箱,緩行10余里,不覺疲倦,從此癥狀緩解。每日服 四妙勇安湯,在高山區(qū)工作約4個月,每日行路約20里,再未復 發(fā)。 自此以后,20余年來鄭氏應用本方治療冠心病心痛以及肝腎 區(qū)鮫痛,療效滿意。從臨床實踐中體會到,該方具有活血化瘀,緩 痙止痛之功效,可以擴張血管,緩解血管痙攣。 [典型病例] 李某,女,65歲。
患冠心病10余年,近年又患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近日 卒感胸悶,氣短、心悸,脈結代,口腔潰瘍,舌質光澤無苔。方 用:當歸、玄參、銀花、太子參、玉竹、太陽草各20克,麥冬、 五味子各15克,甘草10克。 服上方6劑,脈結代好轉,由三至一止,變?yōu)槎闹廖逯梗? 繼用上方。三診脈已不結代,但口渴眩暈,上方加花粉、石斛、天 冬。經過三診,心律基本正常,觀察一年半,病情無反復。
I2.3寧元散(盛國榮) [組成] 西洋參10克川三七10克雞內金10克琥珀 10克珍珠粉10克麝香0.3克 [功能] 解毒強心,利尿安神,活血祛瘀。 、 [主治] 元氣虛衰,倦怠納呆,頭痛惡心,小便短少,心悸 氣短,出現尿毒癥狀或心絞痛、心肌梗塞均可服用。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調勻,每次服2克,日服2—3次。 [方解] 《景岳全書》認為本病為肺脾腎相干之病,張氏謂: “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為氣,其標在肺;水唯畏土,其制 在脾。”《醫(yī)學入門·水腫》認為:“脾病水流為濕,久則濕熱壅滯, 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與血并化為水。”西洋參《醫(yī)學衷中參西 錄》云:“補陰退熱,益氣扶正氣”,配以川三七散瘀消腫?!侗静? 新編》云:“本品加入補血補氣藥則更神,蓋此藥得補而無沸騰之 患,補藥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蔽餮髤ⅰ⒋ㄈ叨杜浜?,補氣 活血,因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亦行。佐以雞內金消積 滯,健脾胃,《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雞內金,脾胃藥也。居中 焦以知降氣化,若有瘀積,氣化不能升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 雞內金皆能消之。又凡虛勞之癥,其經絡多瘀滯,加雞內金于滋 補藥中,以化其經瘀滯,而病始可愈?!奔与u內金為增強氣化,而 小便自利。麝香開竅散瘀,能引藥透達。《醫(yī)學入門》云:“麝香, 通關透竅,上達肌膚,內入骨髓?!薄侗静菥V目》云:“蓋麝香走竄, 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 導以開之通之耶?!辩?,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謂:“安五 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薄侗静菅芰x補遺》云:“琥珀屬陰, 今古方用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運化,肺氣下降,故小 便可通?!奔尤膑晗悖暌砸鏆?、活血、利尿,對慢性腎炎。小 便不利,全身浮腫,氣虛倦怠,有尿毒癥狀出現者,用之有效。 [加減] 若腎陽虛,四肢不溫,加肉桂2克(研末調勻);若神 清驚悸,加珍珠粉2克;若神志錯迷,熱痰壅盛,加牛黃1克;若驚 悸抽搐,加羚羊角粉2克;若驚悸發(fā)熱,加熊膽1克;若神錯譫語, 配服安宮牛黃丸1粒;若煩躁不眠,風痰壅盛,配服至寶丹5丸(如 梧桐子大);若痰壅氣閉,不省人事,配服蘇合香丸1粒。 [按語] 本方是盛國榮教授多年來治療慢性腎炎出現病情惡 化或伴發(fā)其他癥狀之應急方。在慢性腎炎多治無效時,可試用本 方。 .
冠心病、心絞痛 12.4行氣活血湯(王鴻士) [組成] 瓜蔞30克薤白9克桂枝4.5克當歸9克 丹參15克枳殼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檀香6克桃仁
9克紅花9克雞血藤30克天仙藤12克甘草4.5克 [功效] 行氣散結,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主治] 冠心病心絞痛,證屬氣滯血瘀型,癥見心胸刺痛, 痛處不移,胸悶短氣,遇怒則不舒加重,心悸怔腫,急躁益怒,苔 薄自,舌質紫暗,脈象弦澀或結代.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兩次溫服. (方解] 本方以瓜萎、薤白、桂枝通陽開結溫通絡脈;檀香、 枳殼行氣寬胸;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雞血藤、 天仙藤等活血化瘀通絡,達到行氣活血、通陽達絡之目的。 [加減] 氣滯明顯者可加降香、郁金、元胡、香附、青皮、 陳皮、木香、砂仁等;血瘀較重者可加生蒲英、生五靈脂、三七、 乳香、沒藥、蘇木,甚或三棱、莪術等;肝熱較著者可加膽草、夏 枯草;痰熱盛伴口苦、便干、溲黃者可加小陷胸湯,或酌情選用 黃芩、梔子、川連、蓮子心、大黃等。 [按語] 冠心病心絞痛多有虛實夾雜,為本虛標實之證。本 虛可有心脾氣虛、肝腎陰虛、氣血兩虧及腎虛陽衰等不同;標實 又有氣滯、血瘀、痰濕(痰濁、痰熱)、寒凝或肝陽上亢等區(qū)分, 故須辨證審慎,分清寒熱虛實及標本緩急先后為要,本方行氣活 血,為治標治實之劑,在虛尚不能急補、滯可先予開通用之,+或 急者當治其標用之,一般治療常按虛實的主次緩急而兼顧同治,補 必兼通,通亦兼補。 附 王鴻士簡介:出生于1919年,天津武清縣人。成長于中 醫(yī)世家,是第八代傳人。自幼從文習醫(yī),在內科、兒科、婦科等 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譽為我國著名中醫(yī)雜病專家。在肝膽 疾病的辨證施治中更有獨到之處。形成一整套治療急慢性肝炎、肝 硬化腹水的診療系統(tǒng)。曾任北京市中醫(yī)醫(yī)院內科副主任。首都醫(yī) 學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北京市中醫(yī)研究所所長。已故。
12.5通脈散(高詠江) [組成] 沉香30克 檀香30克 制乳香30克 田三七 30克 [功效] 活血化瘀,通脈定痛。 [主治] 通治各種癥型冠心病心絞痛。 [用法] 將通脈散四藥各等分研細末,過籮備用,每服3~ 6克,湯水沖吞。 [方解] 方中制乳香、三七活血通脈,沉香、檀香芳香定痛, 全方合奏通脈定痛之功,乃治冠心病心絞痛之良方。 [加減] 通脈散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為急治其標之劑。須根據 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的原則配合湯藥吞服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高 老師將本病辨證分為七種癥候類型。(1)氣虛型:每因勞累而誘 發(fā)。臨床多伴有面色少華,頭昏,心悸,氣短,乏力,納差,舌 邊有齒印,脈微弱或結代等心脾氣虛證,方用歸脾湯加減;(2)氣 滯型:每因情志不遂而發(fā)作。臨床表現為心痛連脅,胸悶嘆息,脈 弦或沉弦等肝郁氣滯證,方用逍遙散加減;(3)血虛型:本類病 人心絞痛,每于夜間或休時發(fā)作,臨床多伴有面色無華,頭昏眼 花,心悸失眠,手臂麻木,舌淡,脈細弱或結代等營血虧虛證。治 療選用自擬驗方“補血六君湯”黃芪30克,當歸10克,丹參10 克,熟地10克,阿膠(烊化)lO克、枸杞10克;(4)血瘀型:臨 床可見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劇痛,甚則如針刺樣,痛點每次發(fā)作固定 不移,伴心煩,胸悶,唇甲青紫,舌紫黯、舌下靜脈瘀紫,脈沉 弦或澀等血瘀絡阻證,方用血府逐瘀湯;(5)寒凝型:每因感寒 而誘發(fā)。臨床多見心痛徹胸連背,手足厥冷,舌青紫苔白,脈沉 緊或澀等寒凝脈阻癥,方用重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二仙湯;(6)痰 阻型:臨床除見心下冷痛、胸悶心悸外,還伴有納差、惡心嘔吐、 苔厚膩等痰濁中阻證,每用自擬驗方“溫脾豁痰湯”(瓜蔞皮10克、
韭白10克、姜半夏10克、陳皮10克、白芥子10克、蘇子10克、 茯苓10克、白術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吳茱萸6克、遠 志6克);7.食滯型:臨床可見心絞痛,每因過量飽餐而誘發(fā),除 表現為心胸悶痛外,尚可見脘滿拒按、噯腐惡食、苔厚濁、脈滑 實等食滯中焦證。治療用保和丸加減。 [按語] 高老認為本病乃虛標實之證,率以年老體弱者為 多,復以不善攝生,而致臟腑功能失調,心脈痹阻不通,發(fā)為心 痛之證。在治療上主張標本兼顧,辨證與辨病結合。他根據本病 因心脈閉阻而致心痛的病理特點,恒用自擬方“通脈散”通脈定 痛,急治其標;又本著“因人制宜”的原則,將本病辨證分為五 類七型,即氣、血、寒、痰、食五類和氣虛、氣滯、血虛、血瘀、 寒凝、痰阻、食滯七型、遣方選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典型病例] 王某,男,62歲。1971年4月2日初診。 夙有“冠心病”史,近一月勞累后即覺頭昏、乏力、心悸、氣 短,繼則出現心前區(qū)疼痛,休息后能緩解。、診舌淡紫苔薄、舌邊 有齒印,脈結代。辨證為心痛證(氣虛型),投以歸脾湯加減,沖 服“通脈散”。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茯神 10克,白術10克,酸棗仁10克,龍眼肉10克,龍齒(先煎)10 克,遠志6克。每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每服沖吞“通脈散”3 克。湯散并服一個月,心絞痛未再發(fā)作,其他癥狀亦明顯改善。遂 停服“通脈散”以免耗氣,單服歸脾湯加減,追治月余,恙消癥 平。 附 高詠江陜西省已故名老中醫(yī)。其子高振華承父業(yè),造詣 頗深。 通訊地址:冶金部十七冶醫(yī)院,安徽省馬鞍山市湖南路36號 郵編:243000
12.6氣活血湯(高濯風) [組成] 西洋參5克黃芪15克丹參30克川芎6克 紅花10克三七粉3克威靈仙90克降香10克甘草3克 [功效] 益氣活血,宣痹止痛。 [主治] 冠心病。 (用法] 每El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三七粉沖兌入湯 藥中服。 [方解] 方中西洋參、黃芪顧護元氣,扶正固本;丹參、川I 芎、紅花、三七粉活血化瘀;威靈仙、降香宣痹理氣,通經止 痛;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組成,標本兼顧,益氣活血,宣痹止 痛。 [加減] 若見胸中痞塞、短氣,屬陽氣不化,飲停胸膈者, 加茯苓、杏仁;動則汗出、喘息,腎不納氣者,加山萸肉、淫羊 藿;脈遲而無力、心陽不充者加桂枝;脈見結、代或三五不調,加 桂圓肉、甘松。 (按語] 臨證若見面赤、體實,心痛頻作,血瘀癥狀突出者, 暫予行氣活血,宣痹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減生地,加丹參、 桂枝、薤白,急則治標之意,但中病即止,速當用益氣活血湯緩 圖之。 [典型病例] 甄某某,男,61歲。 胸痛時作已3年,長期服用擴冠藥,病情尚平穩(wěn)。近因情緒 波動,胸悶痹痛發(fā)作頻繁,且持續(xù)時間延長,伴兩脅脹滿,舌質 暗、苔白滑,脈象沉弦,心電圖示:下壁心肌缺血。證系氣滯血 瘀,擬行氣活血宣痹法,處方:血府逐瘀湯減生地,加丹參30克, 降香10克,薤白10克。一周后來診,胸痛減輕,脅脹已止,時 有心悸,脈轉沉緩,改用益氣活血湯,處方:西洋參5克,黃芪 15克,丹參30克,三七粉2克(沖),降香9克,杏仁10克,紅
花9克,再服七劑。藥后胸痛已不再發(fā)作,偶有胸悶,無明顯心 悸氣短,脈沉緩,復查心電圖,較前明顯改善,原方繼服,月余 而瘥。 附 高濯風簡介:河北省中醫(yī)院中醫(yī)主任醫(yī)師,專家委員會 委員,河北中醫(yī)學會副會長。出身于中醫(yī)世家,從事中醫(yī)工作50 余年,治學嚴謹,學驗俱豐。擅治內科疑難雜證。尤其對心血管 疾病,研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論治方法,效果顯著。 通信地址:河北省中醫(yī)院石家莊市北馬路64號。 郵編: 05001l
12.7保元丹參飲(邵念方) [組成] 黃芪30克黨參20克麥冬30克丹參30克 檀香12克砂仁10克炒棗仁30克葛根24克 石菖蒲12 克甘草6克 [功效] 補肺益氣,養(yǎng)陰活血,理氣化痰。 (主治] 冠心病心絞痛,以及風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等 引起的胸痹心痛癥,臨證可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神疲懶言, 自汗乏力,面白聲低,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方解] 方中黃芪、黨參皆入肺、脾經,二者相伍,補肺益 氣之功尤勝。補肺湯中即用黃芪、黨參以補肺益氣。尤其是黃芪 一味,既可益氣,又可升陽,與同樣具有升陽作用的葛根相伍,治 療上焦心肺之氣不足尤為適宜?,F代藥理研究,黃芪可擴張冠狀 血管,強心、利尿、降壓,葛根亦可擴張心血管,改善冠脈循環(huán), 抑制血小板聚集,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反應有保護 作用。老年人多兼有陰虛,故用麥冬以滋陰,本品入肺、心經,甘 寒質潤,滋陰而不膩滯。丹參與石菖蒲,一化瘀,一祛痰,邪去 則正自安也。炒棗仁養(yǎng)心安神。此為,若單用補氣藥,恐氣機壅 滯不行,故用檀香、砂仁,使補而不滯,從而補肺益氣之功更勝 也。 [加減] 見咳嗽、咯痰、喘息、憋氣等癥,舌苔膩,脈弦滑 者,治以理肺祛痰加全瓜萎、前胡、陳皮、半夏等藥。-如兼見咳 嗽,喘息不得臥或端坐呼吸,咯吐泡沫樣痰,口唇紫紺,或有雙 下肢水腫,納呆、尿少,舌苔多膩,脈數者,治以瀉肺行水,加 用葶藶子、桑白皮、川樸等藥。 (按語] 本方從肺論治胸痹心痛癥,是因肺與心之間相關, 密不可分,肺主一身正氣,肺氣虛弱則血行遲滯,出現胸悶、氣 短、唇青,舌紫脈澀等心血瘀阻的癥狀。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 道,肺氣虛弱可引起水飲內?;蛱禎駜茸瑁霈F喘促,咯痰、水 腫、納呆諸癥,故本方以補益肺氣為主輔以養(yǎng)陰活血,理氣祛痰, 從肺論治心痛有異曲同工之妙。 [典型病例] 周某某,男,65歲。1995年9月29 日初診。 訴心前區(qū)疼痛10余年,加重一月余?;颊咚赜泄谛牟∈?0余 年,經常出現心前區(qū)疼痛。一月前受涼后發(fā)燒,咳嗽、胸痹憋氣, 心前區(qū)疼痛發(fā)作頻繁,曾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效果不佳,現仍時 有心前區(qū)疼痛,每次持續(xù)數分鐘左右,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 胃脘部脹痛,攻沖作痛,納可,大便稀薄,小便調,舌紅苔薄黃, 脈弦。綜合脈癥,辨證為胸痹心痛(氣陰兩虛,痰瘀內阻)。處方: 保元丹參飲加陳皮10克,全瓜蔞30克,前胡15克,浙貝12克, 云苓24克,生山楂30克,益母草30克,清半夏10克。服六劑 后心前區(qū)疼痛次數明顯減少,疼痛程度亦減輕,胸悶憋氣,胃脘 脹滿等癥亦明顯減輕,大便已正常,舌紅少苔脈弦。上方加木香 9克繼服六劑,諸癥悉除。
12.8健脾滌痰湯(路志正) [組成] 半夏6~10克陳皮3~9克茯苓9~15克
菖蒲6~10克郁金6~10克瓜蔞10~15克枳實6~12克 黃連1.5~6克竹茹9~12克旋覆花(包)6~12克甘草3~ 6克 [功效] 健脾滌痰。 [主治] 冠心病心絞痛。痰濁壅塞證:證見胸部窒悶而痛, 或胸痛徹背。胸滿咳喘,心下痛悶,惡心欲嘔,肢體沉困酸楚,形 體豐腴。舌淡紅略暗,苔厚膩,脈弦滑或沉伏。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二次分服。 (方解] 方以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瘀, 理氣健脾;菖蒲、郁金化濁醒脾,祛痰解郁。瓜萎、枳實理氣寬 胸,化痰除痹,行氣清熱化痰;旋覆花降氣化痰,黃連清熱除煩。 諸藥合用,使脾胃健運,痰飲消除,胸痹舒展。 [加減] 口干苦,心煩,舌苔黃,痰熱較甚者,加梔子6克, 黃連改為9克。大便秘結,屬痰熱者,重用瓜蔞,加生大黃(后 下)3克;屬痰濕者,加皂角子6克,重用菖蒲。面蒼肢涼,脈細 數無力,或脈微而遲,兼心陽虛衰者,去黃連、竹茹,加附片 (先下)6克、仙靈脾9克。 [按語] 本方是路老調理脾胃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方法之 一,此課題獲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5年度中醫(yī)藥基礎研究二等 獎。突破了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益氣活血法巢臼,開辟了治療 冠心病的新領域。路氏認為調理脾胃法是胸痹的治本之道。脾胃 健旺則氣血化生,脾運一行則痰濕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 展而痹窒除。路志正調理脾胃以健運中氣法、健脾滌痰法、醒脾 化濕法治療脾胃突出了中醫(yī)整體觀念,治病求本,辨證論治,調 理后天之本以治療心病,療效較好。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67歲。 胸悶痛二年余,加重三個月?,F病人胸部窒悶疼痛,每天發(fā) 作五次以上,每次發(fā)作持續(xù)3~6分鐘,多因勞累活動發(fā)作。胃脘
痞滿憋悶,納呆食少,惡心欲嘔,口中粘苦,心中煩躁,頭部昏 沉,肢體沉重酸楚,形體豐腴,舌紅苔黃厚膩,脈沉滑弦數。心 電圖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下壁心肌缺血。中醫(yī)診斷為胸 痹,證屬痰濁壅塞,蘊而化熱;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治以 健脾滌痰法,兼以清熱。藥用:半夏10克,陳皮10克,云茯苓 15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瓜萎12克,枳實10克,黃連9 克,竹茹12克,旋覆花(包)12克,炒梔子6克,甘草6克,七 劑。二診胸部窒悶疼痛減輕,痞滿惡心消失,納谷增加,舌稍紅, 苔黃稍厚,脈弦滑。痰熱見減,仍遵原法,上方去炒梔子,七劑。 病人服藥28劑,諸癥盡除。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 大致正常心電圖。遂以冠心蘇合丸調理善后。 附 路志正簡介:字子端,號行健。出生于1920年,河北藁 城縣人,中醫(yī)世家。任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主任醫(yī)師、教授,中華全 國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精通中醫(yī)典籍,從醫(yī)60年,博采眾長, 勤于實踐。擅長中醫(yī)內科、針灸,對婦、兒科亦很有造詣。對眩 暈、膽結石、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萎縮性胃炎、甲亢和甲狀 腺瘤、白塞氏病、干燥綜合癥、婦科經帶胎產及不孕等疑難雜癥 均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屢起沉疴。 通信地址:中國中醫(yī)研究院。 郵編:100700
12.9歸芎參芪麥味湯(李濟仁) [組成] 當歸15克 潞黨參15克 紫丹參15克 川芎 10克五味子10克黃芪20克麥冬12克 [功效]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 [主治] 各型冠心病。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 方中當歸專擅補血,又能行血,養(yǎng)血中實寓活血之 力,與川芎配伍,益增活血祛瘀,養(yǎng)血和血之功,故推為主藥。黨 參、黃芪益氣補中,實為治本求源之施,輔主藥以共同扶正。丹 參長于治瘀治血,麥冬養(yǎng)陰益腎、潤肺清心,于冠心病確有佳效, 又取五味子以益氣生津,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 [加減] 歸芎參芪麥味湯是李老治療冠心病的通治方,臨證 常以此方為基本方加減。(1)氣虛、陽虛型:因心失腎陽溫煦所 致,為隱型冠心病,可發(fā)心絞痛。癥見:心悸心慌,心中惕惕而 動,陣發(fā)性氣喘,體乏無力,畏寒胸悶,氣短自汗,舌淡或有瘀 點、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治當益氣溫陽,開痹通絡?;?BR>本方加大黃芪用量,潞黨參易為紅參,陽虛證象明顯者,則加肉 桂、附子。若陽虛甚重,或寒邪復襲,則致氣機痹阻,引發(fā)心肌 梗塞,并急性循環(huán)衰竭、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癥見:心前區(qū)或胸 骨后卒然疼痛而劇烈,伴冷汗煩躁,面色蒼白,胸悶氣短,四肢 逆冷,甚則昏厥,脈細數或弦滑或結代,舌暗紫、苔微黃。當先 急服蘇合香丸以濕通開竅,再以基本方加失笑散、四逆湯化裁。 (2)氣滯型:胸陽不振或情志、寒邪所傷等均可引起氣機郁滯。癥 見:胸痛走竄或刺痛,胸脅滿悶,氣短,每因情緒波動而增減,納 食少,喜太息,舌暗苔薄,脈多弦。當以開胸理氣為治療大法?;?BR>本方加金鈴子散、廣郁金、枳實調治。(3)痰濁阻滯型:心脾虧 虛、痰濁阻絡則見胸中痞塞,心悸氣少,虛里脈動應衣或動亂不 定,喘咳頻作,痰呈粉紅泡沫狀,呼吸急促,不得平臥,舌淡苔 厚膩,脈滑。治宜宣痹通陽,活血化痰。藥用基本方合瓜蔞薤白 湯加枳實調治。(4)血虛、陰虛型:年高中氣衰,或病程延久,氣 血雙虧,心失腎陰潤養(yǎng)則現陰虛之癥,另肝陰失養(yǎng),肝陽上亢亦 可致病。癥見:眩暈、心悸而煩,驚惕不安,失眠怔忡,心中灼 熱似饑,肢麻、口干面赤,舌質絳、苔少或無,脈細數或結代。陰 虛陽亢者,血壓往往偏高。治以滋陰養(yǎng)肝,補腎安神。用基本方 并早晚分服柏子養(yǎng)心丸。高血壓者酌加何首烏、白芍、干地龍調 治。(5)血瘀型:氣滯日久不愈或陽虛血行不利均致瘀血阻絡為 病,癥見:胸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或牽引肩背、拒按、夜痛甚,心 悸氣短呈陣發(fā)性,舌質紫暗,脈沉澀。常見心絞痛,甚則心肌梗 塞。患者內結為瘀,可致血行失度而心脈瘀阻當活血祛瘀,通絡 止痛,以基本方加失笑散及紅花、甘松,若見結代脈則加苦參、甘 松調治。 [按語] 冠心病屬祖國醫(yī)學“胸痹”,“心痹”,“真心痛”等 范疇,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方標本同治,有治療 病因和保護心肌的雙重作用。但臨證還須細心審證,靈活辨證用 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典型病例] 張××,男,50歲。1988年6月2日初診。 冠心病史五年余。1985年12月3日檢查情況為:心電圖示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陳舊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勞損”。胸片示 “主動脈增寬”。曾經中、西醫(yī)治療,效果均不顯。刻下癥見心痛 徹背,胸悶氣短,伴有心慌,汗出,背寒肢冷,面色不華,夜臥 不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診為胸陽不宣,乃投補氣益陽, 溫經通絡之品以冀其安,方守基本方加味。藥用:當歸15克、潞 黨參15克、紫丹參15克、川芎10克、五味子10克、附子10克, 枳殼10克,枳實10克,黃芪30克,麥冬12克,肉桂6克。藥 進五劑,心痛、胸悶略減,然活動后仍覺心慌,納少。知其久病 體虧,胃氣亦見衰弱。守方再增補氣之功,潞黨參易為紅參10克 (燉服),又加炒白術10克,以健脾易胃。服藥五劑,心慌已止, 胃氣蘇,納增,再進十劑以善其后。旬后隨訪,病情控制,復查 心電圖較前明顯好轉。 附 李濟仁簡介:出生于1937年,安徽歙縣人。皖南醫(yī)學院 教授,主任醫(yī)師,在醫(yī)苑耕作50余年,集醫(yī)、研、教于一身。在 中醫(yī)理論與臨床方面作出了貢獻。發(fā)表論文70余篇,190萬字。擅 長內科、婦科,對痹證、痿證、淋濁證、脾胃、肝膽病及婦科雜 病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 通訊地址:皖南醫(yī)學院弋礬山醫(yī)院,安徽省蕪湖市弋礬山 郵編:241001
12.10葛紅湯(祝諶予) 亡組成] 葛根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 當歸10克赤芍15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黨參10克 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 [功效] 補益心氣,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主治] 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等病,證屬心氣不足, 心血瘀阻者。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取汁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方解] 方中葛根配丹參,舒筋活血、化瘀解痙;紅花、川 芎、當歸、赤芍,活血養(yǎng)血、化瘀通絡;羌活配菊花,平肝通脈 止痛、改善血脈循環(huán);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心。全方配 伍具有補益心氣、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改善血脈循環(huán)、促進血 液流暢的功能。 [加減] 伴心區(qū)疼痛者,加菖蒲、郁金,通竅行氣止痛;伴 胸悶不鄶者,加桔梗、枳殼、杏仁、薤白,開胸調氣解痙;伴肢 體涼麻者,加雞血藤、桂枝、鉤藤,溫通脈絡、舒筋養(yǎng)血;氣虛 重證,改用人參或西洋參,或加用黃芪50克。加強補益心氣的作 用;伴心律不齊者,加柏子仁、炙甘草,養(yǎng)心復脈。 [按語]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根據不 同病因,臨證分4型論治:痰濕中阻、氣機失調型;心氣不足,心 血瘀阻型;心陽不足、心陰虧損型及心腎陽虛、水濕上泛型。葛 紅湯是針對其中心氣不足、心血瘀阻證的主要病機而設,具有益 氣養(yǎng)心,活血化瘀,養(yǎng)血通脈,改善血脈循環(huán),促使血流暢通的 功用。在病情初起期,各種癥狀較重時,多用湯劑治療,并囑患 者注意休息、禁忌煙酒。在治療取效后,病情平穩(wěn)時,可改用配
制丸藥的方法,囑患者長期服用,以鞏固治療效果。 [典型病例] 賀某某,男,70歲,研究員。1992年10月5 日初診。 患者有冠心病史數年,來診時訴心慌氣短,頭暈乏力、胸悶 不舒、心律不齊,勞累后加重,伴睡眠多夢。舌暗紅、有瘀斑,脈 結細弦。祝師辨證為心氣不足,血脈失暢。以補益心氣、活血通 脈為治則。用葛紅湯為主。處方:葛根10克,紅花10克,川芎 10克,丹參3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菊花10克,羌活10 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桃仁 10克,仙鶴草30克,炙甘草10克。二周后復診,心慌氣短已有 改善,仍訴胸悶、頭暈。祝師在上方基礎上加桔梗10克、枳殼10 克、瓜蔞10克、棗仁10克、薤白10克,增加了開胸調氣、宣通 安神的治療作用。并囑另取上方3倍量,共研細末,配制蜜丸,每 丸10克,每服一丸,每日三次,長期服用,鞏固療效。此方服用 三月之久,再診時患者已心氣平順,諸癥大減,已恢復正常生活, 并從事適當工作。 附祝諶予簡介:生于1914年,北京市人。為著名中醫(yī)施今 墨先生入室弟子。1939~1943年留學日本,畢業(yè)于金澤醫(yī)科大學。 歷任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理事、全國中 西醫(yī)結合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名譽教授。從事醫(yī)療 工作50多年,主張中西醫(yī)結合,強調辨證施治,對中醫(yī)內科脾胃 病、糖尿病、婦科病及疑難病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通訊地址: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中醫(yī)科 郵編:10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