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111.口 臭

 學中醫(yī)書館 2018-11-25

111.口 臭
  口臭是指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而言。
  由于口臭的原因和程度不同,歷代文獻記載又有所謂“腥臭”、“口中膠臭”、“口氣穢惡”等不同描述,均屬本條討論范圍。
  [鑒別]
  常見證候 .    
  胃熱熾盛口臭:口臭口渴飲冷,口唇紅赤,口舌生瘡糜爛,或牙齦赤爛腫痛,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痰熱蘊肺口臭:口氣腥臭,兼胸痛胸滿,咳嗽吐濁,或咳吐膿血,咽干口苦舌燥,不欲飲水,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食滯胃腸口臭: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頻作,不思飲食,大便或秘或利,矢氣臭穢,舌苔厚膩或腐膩,脈象弦滑。.
  
  胃熱熾盛口臭:常在溫熱病或口瘡、牙宜等病中出現(xiàn),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生內(nèi)熱,火熱上蒸,其氣外現(xiàn)。癥見舌質(zhì)紅赤或口舌糜爛生瘡

,或牙齦腫痛,流膿出血,口氣熱臭,并見口渴飲冷,溲赤便秘,舌紅苔黃等胃有實熱之癥。 治宜清胃泄熱,可用清胃湯或升麻黃連丸加減;
清胃散
生地黃6克 當歸6克 牡丹皮9克 黃連6克 升麻9克
1.若兼腸燥便秘者,可加大黃。
2.口渴飲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熾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清  胃  散
   (《脾胃論》卷下) 
    [異名]  清胃湯(《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1)、消胃湯(《不知醫(yī)必要》卷2)。    、
    [組成]  生地黃  當歸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一錢(9g)  黃連六分如黃連不好,
  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6g)  升麻一錢(9g)
    [用法]  上藥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
  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爛,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牙痛的常用方劑,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郁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兼腸燥便秘者,可加大黃以導熱下行;口渴飲冷者,加石膏并重用
之,以清熱生津;胃火熾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導血熱下行。
  3?,F(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jīng)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  凡屬風火牙痛或腎虛火炎所致的牙齦腫痛,牙宣出血者,不宜使用本方。
    [驗案舉例]
    1。牙齦腫痛  《吉林中醫(yī)藥》(1994,3:36):某女,37歲。牙齦腫痛5個月,上下
牙齦腫脹,疼痛難忍,不能咀嚼。入睡困難,溲黃便結(jié),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陽明熱
盛,循經(jīng)上沖。治以清胃散加減:代赭石50g,升麻、黃連、桃仁、丹皮各lOg,當歸、
生地各20g,蒲公英lOO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5劑,疼痛腫脹減輕,守上
方易代赭石為20g,繼服5劑,病瘥。
    2。便秘  《吉林中醫(yī)藥》(1994,3:36):某男,63歲。便秘史2年,投中西藥物,
用之有效,歇之復患??诳曙嬂?,納呆乏力,少腹痛滿。溲黃,便結(jié)七、八日一行,苔
黃少津,脈滑數(shù)。證屬胃蒸中焦,傳導失職,治宜清胃熱,通三焦。方以清胃散加減:
.大黃lOg,升麻lOg,黃連7g,當歸20g,生地20g,丹皮lOg,黃芩10g,杏仁lOg。日
l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10劑病愈。
    3.癮疹  《新中醫(yī)》(1994,12:37):某女,30歲。訴全身出現(xiàn)紅疹,瘙癢2天。癥
見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紅色疹塊,瘙癢難忍,夜間尤甚。皮膚俽熱,心煩lZl渴,咽喉腫
痛,神疲納呆,小便黃,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證屬胃熱蘊結(jié),血熱郁于皮膚。方以清
胃散加味,處方:黃連6g,生地30g,丹皮、升麻、當歸、僵蠶、蟬蛻各6g。連服5
劑,病瘥。
    4.白疙  《新中醫(yī)》(1994,12:37):某男,35歲。雙下肢出現(xiàn)紫紅色斑丘疹伴瘙
癢,反復發(fā)作5年余。診為銀屑病,經(jīng)多種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近1月余,皮損增
多,瘙癢劇烈,伴見口干舌燥,心煩不寐,小便黃,大便難。檢查:雙下肢紫紅色斑丘
疹,上有多層銀白色干燥鱗屑,皮損呈對稱性分布,以兩足、脛部為多,形似環(huán)狀、銀
幣狀,融合成片者呈地圖、苔蘚樣。刮去鱗屑,可見暗紅發(fā)亮的薄膜,擠壓、抓破后可
見針尖大小出血點,抓痕累累。舌紅少津,.苔黃,脈弦滑。證屬火毒瘀積,風盛血熱。
治以瀉火解毒,疏風清熱。方以清胃散加味:生地45g,生首烏30g,黃連、丹皮、當
歸、升麻、蟬蛻、白蒺藜各10g,小白花蛇1條(研末兌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
服。服藥期間禁食牛、羊、魚肉等腥味之品。同時外搽清熱燥濕、疏風止癢之品。前后
服藥30劑,皮疹全部消退,遺留少許色素沉著。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5。痤瘡  《吉林中醫(yī)藥》(1994,3:36):樸女,23歲。面部痤瘡3年,每食辛辣刺
激食物而加重。診見顏面散在性、油脂樣丘疹,有大小不等膿點,擠則溢出膿性分泌
物,有刺癢微痛感。大便干結(jié),小便赤短。苔黃厚,脈弦數(shù)。證屬脾胃實熱,上壅頭
面。治以清陽明之熱,活血化瘀。方以清胃散加減:大黃50g,升麻10g,黃連、生地
各20g,當歸、丹皮、桃仁各10g,蒲公英100g.以上方隨癥變更,服藥30余劑病瘥,
隨訪20年,未復發(fā)。
    按語:案1牙齦腫痛屬陽明熱盛,循經(jīng)上沖,故用清胃散加減以清胃而奏效。案2
便秘,責之陽明熱結(jié),故用清胃散加大黃以瀉熱通便。案3癮疹系胃熱蘊結(jié),郁發(fā)于皮
膚所致,故用清胃散加僵蠶、蟬蛻以疏風止癢。案4白疙胃熱郁結(jié),風盛血熱,火毒搏
于肌膚,致皮膚氣血失暢,營衛(wèi)失和,故用清胃散清瀉胃中瘀熱,涼血解毒。重用生地
以清熱涼血,佐以生首烏、白蒺藜養(yǎng)血潤燥,蟬蛻疏風止癢,配以小白花蛇以搜風通
絡(luò),諸藥合用,切中病機,多年頑疾獲愈。案.5,痤瘡系陽明熱盛,上壅面部、氣滯血
瘀,毛竅閉阻,熱不解透,壅滯而成,故治以清胃散以清胃涼血;佐以清熱解毒,化瘀
活血之品。
    [臨床報道]
    1.口腔潰瘍  以本方加味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75例。癥見:口腔粘膜多處潰瘍,
局部凹陷,邊周紅腫,上有黃褐色分泌物,灼痛難忍,說話飲食不便,多伴喜寒惡熱,
咽紅,齒齦腫脹疼痛,甚則牽引頭腦,滿面熱感,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有力。處方:黃
連、升麻、當歸各6g,生地、射干各15g,丹皮10g,銀花、連翹各20g,水煎2次取
汁300ml,服藥前用少量藥汁漱口,溫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潰瘍疼痛減輕后吐出藥液,
連續(xù)漱I:1 3--5遍,服下剩余藥汁,用藥3--9劑,一般6劑。結(jié)果全部治愈¨j。又有以
本方加減治療口腔潰瘍,基本方:生地20g,當歸、黃連、丹皮各10g,升麻6g。胃熱
煩躁不安,I:2I渴多飲者加知母15g,生石膏30g;便秘加大黃30g;火熱壅盛,潰瘍嚴
重者加金銀花30g,連翹20g,黃芩10g。6天為1療程,一般停用其他藥物。治療86
例,結(jié)果,治愈8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8%。其中3天內(nèi)治愈22例,4—6天
治愈41例,6--9天治愈10例。
    2。復發(fā)性口瘡  以清胃散為主治療本病胃腸熱壅型7例。癥見:發(fā)熱便秘,口渴
多飲,多食易饑,口臭,煩躁不安,牙齦腫痛出血,舌紅苔黃脈數(shù)。治宜清胃涼血,瀉
火通便。處方:黃連10g,生地15g,丹皮10g,當歸10g,升麻6g,知母10g,天花粉
12g,大黃6g。療效顯著。
    3.牙周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牙周炎40例?;痉剑狐S連5g,生地20g,當歸、丹
皮各12g,升麻15g,生石膏30g。發(fā)熱明顯,伴El溫,重用生石膏30--100g;牙齦充
血,腫脹明顯者,加山梔15g,黃柏12g;舌紅、口干等陰虧之癥明顯者,加石斛、北
沙參各15g,蘆根、花粉各20g;化膿者加桔梗、皂角刺各3—5g;出血明顯者,重用
生地至30g,加水牛角20g;伴淋巴結(jié)腫大者,加夏枯草15g。結(jié)果:治愈27例,有效
12例,無效1例。其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螺旋霉素組(P<o.01)L4j。
    4.痤瘡  以本方加味治療尋常痤瘡。該病多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損傷脾胃,
水濕內(nèi)停,郁久化熱,濕熱之邪困脾犯肺,致使腠理不密,毒邪乘虛而人,故治當以清
胃散加味,清肺胃濕熱,涼血解毒。處方:當歸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
黃連5g,黃芩20g,連翹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
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并配合清熱解毒燥濕中藥外洗。治療50例,結(jié)果用藥3—9
劑,一般用藥6劑,全部治愈L5j。

升麻黃連丸
【組成】白檀6克,生甘草9克,生姜(取自然汁)、蓮花青皮、升麻各15克,黃連(去須)30克,黃芩(去腐,酒洗)60克。
【用法】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次丸,細嚼,食后白湯送下。
【功效】行氣解郁,宣泄積熱。
【主治】多食肉,口臭不欲聞,其穢惡氣使左右不得近。

若兼便秘腑實,宜用涼隔散。

涼膈散
連翹6克 酒大黃3克 芒硝3克 甘草3克 梔子1.5克 黃芩1.5克 薄荷1.5克 竹葉7片 生蜂蜜1匙   
1.若上焦熱重,心胸煩熱者,重用梔子,加天花粉。
2.心經(jīng)熱盛,口舌生瘡者,加黃連、地骨皮。
3.咽喉紅腫痛甚,壯熱,煩躁欲飲,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黃,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藍根。
4.吐衄不止,加鮮茅根、鮮藕節(jié)。
 涼  膈  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
    [異名]  連翹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6)、連翹消毒散(《外科心法》卷7)。
    [組成]  川大黃  樸硝  甘草熾各二十兩(各9g)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  黃芩各
十兩(各5g)  連翹二斤半(18g)
    [用法]  上藥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人竹葉7片,蜜少許,煎至七分,
去渣,食后溫服。小兒服半錢,更隨歲數(shù)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功用]  瀉火通便,清上瀉下。
  [主治]  上、中二焦火熱證。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咽喉腫
痛,睡臥不寧,譫語狂妄,便閉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證為上、中二焦火熱熾盛,以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
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上焦熱重,心胸煩熱口渴者,重用梔子,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心
經(jīng)熱盛,口舌生瘡者,加黃連、地骨皮以清心熱;咽喉紅腫痛甚,壯熱,煩渴欲飲,大
便不燥者,可去硝、黃,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藍根以清熱利咽;吐衄不止,加鮮
茅根、鮮藕節(jié)涼血止血。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病毒性肝
炎、流腦等屬上、中二焦火熱熾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雖有通腑之力,但重在清胸膈之熱,故臨癥即使大便不秘,而胸
膈灼熱如焚者,亦應(yīng)施用。孕婦患本方證,方中硝、黃宜少用或不用。
   [驗案舉例]
    1.急性傳染性結(jié)膜炎  《湖南中醫(yī)雜志》(1994,2:42):某女,19歲,1987年5
  月4日初診。起病2天,先左眼紅腫,繼則右眼亦紅腫。癢痛交作,怕熱羞明,時流
  淡紅血淚,眼眵粘稠,晨起不易睜眼,瞼胞微腫,頭痛口渴,心煩不安,大便2日未
  行。體溫38.1℃,舌紅、苔黃燥,脈浮數(shù)。證屬風熱疫毒。治以瀉熱解毒。投以涼
  膈散加減:板藍根15g,生地lOg,玄參15g,生大黃6g,炒梔子10g,薄荷6g,連
  翹10g,黃芩10g,生甘草6g,竹葉10g,日服工劑。同時配用蒲公英煎湯熏洗,用
  藥3日而愈。
    2。傷食咳喘  《四川中醫(yī)》(1994,3:44):某女,3歲,1990年5月13日初診。因
  傷食、咳喘3天,經(jīng)肌注青霉素及口服止咳平喘藥治療無效。查患兒面紅氣粗,以夜間
  為甚,形體較胖,喜肉食,大便3日未解,唇紅。治宜清火瀉肺,通腑平喘。處方:大
  黃2g(后下),竹葉、芒硝(沖服)各3g,黃芩、桔梗、枳殼、梔子各6g,薄荷、連
  翹、炒萊菔子、桑白皮各10g;服1劑后患兒大便通暢,喘咳明顯減輕。于上方減大
  黃、芒硝,再服1荊而愈。    .  、
    3.腦鳴  《新中醫(yī)》(1994,7:21):某男,61歲,1992年2月初診?;颊咦杂X頭內(nèi)
  如蟲蛙嗚叫,伴有咳嗽、失眠、多夢而住院以腦動脈硬化治療,先后用復方丹參針、低
  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服中藥《金匱》腎氣丸、鹿茸丸等,月余仍不見好轉(zhuǎn)?,F(xiàn)患者仍
  覺腦鳴如蟲叫,伴有眩暈,晝夜均發(fā)作,體胖,口干,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舌紅、苔略
  白帶黃,脈弦數(shù)。腦鳴一癥有虛實之分,此患者據(jù)證分析屬實,即用涼膈散瀉之。處
.方:連翹、大黃各15g,芒硝20g,竹葉6g,生甘草、薄荷各10g,山梔子、黃芩各
  12g。上方服3劑后大便瀉下3—4次,胸中略輕快,腦鳴大減,去芒硝加鉤藤15劑,
  繼服上方3劑,腦鳴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照方又服3劑,腦鳴眩暈已罷,隨訪半
  年,未見復發(fā)。    ‘    、
    4.良性高顱壓癥  《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5:46):某女,25歲,1989
年兒月11日初診。一年來多次住院治療,經(jīng)腰穿、CT、磁共振等多項鑒別檢查,
確診為良性高顱壓癥?,F(xiàn)癥為頭暈,頭痛,脹悶不清,兩額角針刺樣陣痛,以左為
重,稍有活動,極易疲乏,嗜睡,臥則如在舟中,面熱口干,心煩易怒,大便如
球,3—5天1次,舌紅絳,苔白少津,舌根有少許薄黃苔,脈弦長。據(jù)情辨證為
熱結(jié)上、中二焦,腑氣不通,熱毒沖腦,阻塞氣機,樞機不利,髓海諸竅不得通
暢,積液成實,變生諸癥。治當釜底抽薪,泄?jié)嵬ǜ柰鈾C,清熱解毒。方用
涼膈散加減:大黃9g(后下),芒硝6g‘(沖服),黃芩9g梔子6g,連翹12g,菊
花、檳榔各6g,滑石12g,川芎9g,薄荷6g(后下)。竹葉為引,水煎服,每日1
劑;服藥期間忌食辛辣。上方服首劑,即便下3次,初為糞球,后轉(zhuǎn)稀軟水便.奇
臭。自此每服藥后皆可排稀軟便2—3次,藥進3劑,頭已基本不痛,6劑后頭不
再暈,心不煩.,兩額角針刺樣痛間隔時間延長,頭部有沉困感,停止使用降顱壓
藥,繼服上方至15劑,已能、操持家務(wù)。后以本方加活血化瘀之品,調(diào)理鞏固月余
而諸癥痊愈,迄今未發(fā)。    ‘
    按語:案1,急性傳染性結(jié)膜炎證屬無形風熱疫毒上攻眼目,治以瀉熱解毒,投以

涼隔散加減,同時配用蒲公英煎湯熏洗,用藥3日即愈。案2雖為傷食咳喘,但究其
病因乃肺與腸腑有形之熱積滯而致肺胃之氣上逆;治宜清火瀉肺,通腑平喘,方用涼
膈散加桔梗、枳殼、炒萊菔子、桑白皮等加減而愈。案3腦鳴,屬現(xiàn)代醫(yī)學之腦動脈
硬化癥,屢治乏效,中醫(yī)辨證,病情屬實,為上焦火熱彌漫,清空受擾,即用涼膈散
清上瀉下,藥后胸中暢快,腦鳴大減,眩暈亦解。案4良性高顱壓癥,屑于中醫(yī)眩
暈、頭痛范疇,辨證為熱結(jié)上、中二焦,腑氣不通,熱毒沖腦,阻塞氣機,樞機不
利,髓海諸竅不得通暢,積液成實,變生諸癥。治以瀉下為主,、清上為輔,疏通氣
機,清熱解毒,用涼膈散加減15劑,基本治愈。以上4案雖其病變部位有眼目、肺、
頭部不同,臨床癥狀各異,但其皆為火熱之邪侵擾上焦,積于局部而為病,因此治療
均以涼膈散加減而取得佳效。
    [臨床報道]    .
    1.支氣管擴張咯血  以本方加減:大黃、芒硝、甘草、薄荷、淡竹葉各6g,連翹、
山梔、黃芩各9R,蜂蜜18g(兌人)。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10一工5劑為工療
程,視病情而定,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治療30例支擴咯血,其中,男19例,女兒
例;年齡15—37歲;病程3個月至15年;大咯血(大于500ml/X)2例,中咯血
(100—150ml/X)22例,小咯血(小于100m1/~)6例。本組患者均在促進膿痰引流
和用抗生素控制繼發(fā)感染的原則下,在西藥止血治療無效停用時給予涼膈散加減治療。
結(jié)果:顯效(咯血停止,相應(yīng)癥狀基本消失)22例,占73.3%;有效.(咯血與其相應(yīng)
癥狀有所好轉(zhuǎn))6例,占20%;無效(反復大量咯血未減輕卜轉(zhuǎn)外科手術(shù)治療)2例,
占6.7%;總有效率為93.3%。臨床觀察顯效最短時間為2天,最長為2周,平均7
天[u。
  2.大葉性肺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大葉性肺炎13例,每日l劑,重癥每日2劑,煎
服。有惡寒或寒戰(zhàn)者加雞蘇散30g;壯熱不惡寒,邪熱熾盛者加生石膏60g。治療結(jié)果:
臨床癥狀消失,血象恢復正常,X線復查炎癥病灶消失,屬于痊愈者10例;癥狀消失,
血象恢復正常,X線復查炎癥病灶大部吸收,屬于好轉(zhuǎn)者3例。
    3.小兒急性扁桃體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32例。加減:壯熱
時驚者,加紫雪散O.5一lg,1日1—2次;扁桃體化膿、口腔糜爛者,加犀青散局
部吹敷,1日4次;口臭便秘者,加芒硝3—5g,沖服;鼻衄,加白茅根、丹皮、
生地、仙鶴草;頜下淋巴結(jié)腫大壓痛者,加蒲公英、夏枯草、貝母、瓜蔞;舌紅苔
剝者,加麥冬、生地;表證未罷者,加薄荷、牛蒡子;咳嗽者,加杏仁、桔梗、浙
貝;嘔吐者,加姜竹茹。治療結(jié)果,32例中,除2例原有嘔吐,服藥困難而中斷
外,其余均治愈。
  4.d,JL病毒性腦炎  本方加味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3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
的發(fā)熱、煩躁或嗜睡,其中頭痛明顯21例,抽搐7例,嘔吐13例,視覺障礙1例。全
部病例均經(jīng)腦脊液檢查及腦電圖確診。隨癥加減,熱重加生石膏、羚羊角;抽搐加鉤
藤、菖蒲;偏濕加藿香、佩蘭。同時配合靜滴能量合劑。結(jié)果:痊愈29例,臨床癥狀
消失,腦電圖恢復正常;好轉(zhuǎn)2例,癥狀基本消失,腦電圖好轉(zhuǎn)或留有后遺癥者;無效
1例,癥狀無改善。
    5。小兒L原發(fā)性癲癇  本方加減治療小兒原發(fā)性癲癇l0例,其中全身性驚厥性發(fā)作
5例,失神小發(fā)作4例,單純部分性發(fā)作轉(zhuǎn)化為大發(fā)作1例。隨證加減,睡眠較少者,
加磁石30g、天麻30g;食欲不佳、舌苔黃厚者,加焦三仙各6g;大便稀者,加大棗6
枚;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加桑葉10g、菊花10g。發(fā)作控制后,堅持服0.5—1年。結(jié)
果隨訪5年未發(fā)作者5例,3年未發(fā)作者2例,2年未發(fā)作者2例,1例半年后復發(fā)。
    6.慢性腎功能不全  本方加減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34例,同時用西藥治療36
例作對照觀察。結(jié)果中藥組34例中,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4例;對照組
36例中,顯效11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且中藥組在增加尿量、改善腎功能各項指標、降低LDL和I-IDL方面均優(yōu)于西藥組。
    7.難治性鼻出血  以本方為主治療經(jīng)西藥治療效果不顯的鼻出血24例。加減:出
血多加三七粉,陰血不足加阿膠、白芍,氣虛加黃芪、太子參,肝火偏盛加龍膽草,胃
熱盛加生石膏、黃連,有表證加荊芥、葛根。結(jié)果痊愈(服藥l一3劑血止)2l例,有
效(服藥3—5劑出血基本停止)2例,無效(服藥5劑以上出血仍未停止)1例??傆行蕿?5。83%。
   
[附方]  清心涼膈散
(《溫熱經(jīng)緯》卷5)  連翹四兩(120g)  黃芩  薄荷  梔子
各一兩(各30g)  石膏二兩(60g)  桔梗一兩(30g)  甘草一兩(30g)  將上藥
為粗末。每服三錢(9g),加水碗半,煎一碗,去滓溫服。功用:清心涼膈,瀉熱解毒。
主治:熱毒壅阻上焦氣分證。癥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腐爛,舌紅苔黃等癥。
    本方乃涼膈瀉熱之劑,連翹、黃芩、梔子清心涼膈,石膏、薄荷辛涼透熱,桔梗、
甘草宣通上焦氣分兼利咽喉。本方與涼膈散相比較,因其病位在上,邪在氣分,乃無形
之熱,故不用苦寒瀉下之品,而以輕清上浮之品為主,以透達郁熱。

 

  食滯胃腸口臭:證由飲食不節(jié),腸胃失運,宿食停滯,遂成食積。臨床特點是: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如(傷寒論)之謂“干噫食臭

”;并兼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之癥。治療宜消積導滯,方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加減。

保和丸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3克 連翹3克 萊菔子3克
1.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
2.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shù)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
3.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
4.兼脾虛者,宜加白術(shù)、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保  和  丸
    (《丹溪心法》卷3)
    [組成]  山楂六兩(180g)  神曲二兩(60g)  半夏  茯苓各三兩(各90g)  陳皮
連翹  萊菔子各一兩(各30g)
    [用法]  上為末,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送下(現(xiàn)代用
法: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g,食后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食積證。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氣吞酸,厭食嘔惡,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微黃,脈滑。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保和丸為消導平劑,是治療一切食積輕證的常用方。臨證時以脘腹
脹滿,噯腐吞酸,厭食吐泄,苔膩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
食導滯之力;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shù)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大便秘
結(jié)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兼脾虛者,宜加白術(shù)、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3.本方現(xiàn)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患屬于食積內(nèi)停者。
    [使用注意]  本方消導之力較緩,一般適宜于食積不甚、正氣未虛而偏熱者,若正
氣已虛,或偏寒者,應(yīng)適當加減。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保和丸為消導平劑,是治療一切食積輕證的常用方。臨證時以脘腹
脹滿,噯腐吞酸,厭食吐泄,苔膩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
食導滯之力;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shù)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大便秘
結(jié)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兼脾虛者,宜加白術(shù)、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3.本方現(xiàn)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患屬于食積內(nèi)停者。
    [使用注意]  本方消導之力較緩,一般適宜于食積不甚、正氣未虛而偏熱者,若正
氣已虛,或偏寒者,應(yīng)適當加減。


 枳實導滯丸
    (《內(nèi)外傷辨惑論》卷下)
    [異名]  導氣枳實丸(《醫(yī)學入門》卷8)。
    [組成]  大黃一兩(30g)  枳實麩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錢(各15g)  茯苓去皮  黃
芩去腐  黃連揀凈  白術(shù)各三錢(各9g)  澤瀉二錢(6g)
    [用法]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九,食遠溫開水
送下(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后溫開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  消食導滯,清熱利濕。    .
    [主治]  濕熱食積證。脘腹脹痛,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
脈沉有力。
    [病機分析]  本方證的成因是飲食積滯較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jié)
于腸胃,即濕熱食積證。食積內(nèi)停,阻遏氣機,則脘腹脹痛;濕熱積滯下迫,故下痢或
腹瀉;若濕熱積滯內(nèi)壅,腑氣不通,又可見大便秘結(jié)。而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沉有
力,皆為濕熱征象。
    [配伍意義]  針對本方證食積與濕熱并存的發(fā)病機制,法當消食導滯與清利濕熱兼

  痰熱蘊肺口臭:多見于肺熱、肺癰等病證。由于痰熱壅肺,灼傷氣血,瘀結(jié)成癰,血敗為膿。故癥見咳吐濁痰、膿血,口氣腥臭,胸滿胸

痛等。治宜清肺化痰辟濁,方選千金葦莖湯、瀉白散加減。

葦莖湯 
葦莖60克(先煎) 薏苡仁30克 桃仁9克 冬瓜子24克 
1.若肺癰未成膿者,加魚腥草、金銀花。
2.膿已成者,可加桔梗、甘草、貝母。

 葦  莖  湯
    (《古今錄驗方》,錄自《外臺秘要》卷10)
    [組成]  銼葦一升(60g)  薏苡仁半升(30g)  桃仁50個(9g)去皮尖、兩仁者  瓜辦半升(24g)
    [用法]  哎咀。以水二半,先煮葦令得五升,去滓悉納諸藥,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  肺癰。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肺癰的有效方劑。不論肺癰其膿將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
方。以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肺癰未成膿者,加金銀花、魚腥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膿已成者,
可加桔梗、甘草、貝母以增強化痰排膿之效。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肺膿腫、肺炎球菌性肺炎、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辨證屬于肺熱
痰瘀互結(jié)者。    .
    [使用注意]  本方藥物多為滑利之品,并有活血祛瘀作用,故孕婦慎用。
   [驗案舉例]。
    1。肺癰  《黑龍江中醫(yī)藥》(1985,6:6):某男,45歲,教師?;颊邜汉l(fā)熱,頭痛
身倦,喉癢咳嗽10余天.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按風熱犯肺施治而投清熱祛風,
宣肺解表之劑。服藥3劑,惡寒雖止,余癥有增無減。胸部疼痛,咳吐腥臭膿痰,舌苔
黃,脈滑數(shù)。X線胸透示肺膿瘍。證屬中醫(yī)肺癰范疇,為熱毒犯肺,瘀結(jié)而成,以《千
金》葦莖湯加味:葦莖20g,冬瓜仁20g,桃仁9g,貝母15g,黃芩lOg,薏苡仁20g,
魚腥草15g。水煎服,日2次;服藥3劑,發(fā)熱、胸痛明顯減輕,仍咳痰不爽,守上方
加桔梗lOg。前后進藥20劑,諸證悉除。
    2.鼻淵、《四川中醫(yī)》(1995,6:49):某女,30歲。鼻塞不通10余日,流黃膿涕,
嗅覺減退,頭沉頭痛。西醫(yī)認為上頜竇炎,但抗生素治療無效。察其雙上頜竇區(qū)有壓
痛,鼻粘膜充血,雙下鼻甲腫大,雙中鼻道有膿涕,舌紅,苔黃。證為風熱邪毒,襲表
犯肺,治擬清熱解毒,逐痰排膿。處方:葦莖15g,桃仁、薏仁、冬瓜子、蒼耳子、辛
夷花(包煎)、路路通、忍冬藤各lOg,連翹、蒲公英各15g,白芷3g,每日1劑,水煎
服,連服12劑而愈。    .
    按語:案1.肺癰因熱毒犯肺,瘀結(jié)而成,投葦莖湯加味,使月余之疾,得即痊愈。
案2鼻淵乃外邪侵襲鼻竅,病程日久遷延不愈,以致氣血壅塞,痰、膿、濕濁及瘀血內(nèi)
生而成,故依肺開竅于鼻,肺之液為涕的理論,用逐瘀排膿、化痰除濕、散結(jié)通竅之葦
莖湯加減而收良效。    .
  [臨床床報道]
  一、內(nèi)科
  1。肺膿腫  本方對肺膿腫有較好療效,適用于該病各期,尤以“咳而胸痛,吐痰
腥臭,或咳吐膿血者”為佳?;颊咚幒笈拍撍?,諸癥緩解,較快痊愈0有運用葦莖
湯,并重用葦莖和冬瓜仁,治療15例肺膿腫。結(jié)果全部治愈。本組病例中,部分病人
曾使用抗生素無效者;有不宜手術(shù)治療或不愿手術(shù)者,采用本方治療而愈uj。莊氏以
本方為主治療18例肺膿腫,根據(jù)病情變化酌加或選用其他方藥,極少配合使用抗生素,
經(jīng)臨床及X線等檢查,18例中,痊愈13例,好轉(zhuǎn)4例,未愈1例,平均住院40.7
天。田氏以本方加減治療16例肺膿腫,組成:葦根30--60g,冬瓜仁30g,苡米15-
30g,桃仁9g,蒲公英30g,雙花30g,地丁30g,連翹15g,黃連9g,梔于9g,甘草
3g,口渴加石膏、花粉;吐血加白及、仙鶴草。日l劑,水煎服。結(jié)果:治愈13例,
好轉(zhuǎn)2例,無效1例L3j。
    2.肺炎  急性肺炎多有肺熱咳喘癥狀,屬細菌性或病毒性者,用本方加減,均有
療效。有以本方加銀花、連翹為基本方,依病情酌加川貝、桑葉、絲瓜絡(luò)及麻杏石甘
湯,治療15例大葉性肺炎。病情重者每日2劑,每3—4小時服藥1次,癥狀明顯好轉(zhuǎn)
后改為每日1劑。結(jié)果全部治愈c“。有以本方為主隨證加味,治療大葉性肺炎45例,
全部治愈。一般2—5天退熱,其中半數(shù)在用藥后48小時開始退熱,白細胞數(shù)亦恢復正
常;咳嗽、咯痰、胸痛等癥狀于4—6天減輕或消失。胸透復查42例,23例病灶全部
吸收,5例基本吸收,14例部分吸收C53。許氏用本方治療24例病毒性肺炎,藥后咳嗽、
咯痰顯著減輕,7例發(fā)熱患者,平均2.7天退熱,24例中20例病變完全吸收,3例部

分吸收,1例無改變。陳氏以本方加減治療10例支原體肺炎,處方:鮮蘆根30g,冬
瓜仁、薏仁、炒萊菔子、浙貝母各9g,桃仁、杏仁各6g,銀花、連翹、黛蛤散、魚腥
草各12g??壬跫又硕?、炙紫菀;痰多加全瓜蔞、天竺黃;熱不退加生石膏,胸痛加
廣郁金,同時重用桃仁。結(jié)果全部治愈。
    二、兒科    .    。
    1。小兒肺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45例小兒肺炎,基本方:葦莖12g,苡仁、冬瓜仁
各9g,桃仁6g(2歲量)。氣促鼻煽者加杏仁3g;痰不易咯出者加瓜蔞9g;大便干結(jié)者
加大黃2g;熱盛者加石膏12g。日1劑,水煎分2次服。結(jié)果:痊愈39例,有效5例,
好轉(zhuǎn)1例。一般服藥3—5劑即可痊愈c8j。以本方加味治療+JL肺炎42例。處方:鮮蘆.
根30g,杏仁、枇杷葉各9g,冬瓜仁12g,生苡仁、魚腥草各15g,黃芩:桃仁各6g。
高熱者加生石膏30g,銀花9g;氣急者加葶藶子、桑白皮各9g;咳嗽痰多加冬花、紫
菀各9g;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4。5g。每日1劑,水煎分數(shù)次口服。結(jié)果:痊愈37例,好轉(zhuǎn)
5例。平均住院10天。
    2.小兒急性支氣管肺炎  以本方加杏仁、前胡、白前、蘇子、萊菔子、玉蝴蝶、
膽星治療tbJL急性支氣管炎200例。每日1劑,分3—4次溫服,年長兒可一次頓服。
結(jié)果:治愈169例,無效31例,治愈率為84。5%。
    3。百日咳  以本方加甜杏仁、百部、川貝、橘紅、炙杷葉、鮮梨皮、甘草治療17
例百日咳屬痰熱壅肺者?;純壕诏d咳期就診,無其他合并癥,,均服藥4—8劑痊愈。   
    三、五官科 
    上頜竇炎  以本方為主,熱盛者加銀花、連翹;清涕加細辛、桂枝;黃膿涕加連
翹、忍冬藤。水煎服,日1劑,12劑為1療程。治療本病86例。結(jié)果:治愈59例,
有效20例,無效7例??傆行?1.9%。    .

瀉白散
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肺經(jīng)熱重,加黃芩、知母。
2.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
 瀉  白  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  瀉肺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瀉肺湯(《證治準繩。幼科》卷9)。
    [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  各一兩(各15g)  甘草炙  一錢(3g)
    [用法]  上藥銼散,人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  清瀉肺熱,平喘止咳。
    [主治]  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哺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肺熱喘咳證設(shè)。臨床以喘咳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
細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肺經(jīng)熱重,加黃芩、知母等以增強清泄肺熱之效;燥熱咳嗽者,可加
瓜蔞皮、川貝母等潤肺止咳。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辨證屬肺中伏火郁熱者。
    [使用注意]  由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或虛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驗案舉例]
    1.蕁麻疹  《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1:33):某女,49歲?;际n麻疹6年余,時
發(fā)時止,屢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其效不佳,患者為病所苦,心煩急躁,夜難入睡,曾診為
頑固性蕁麻疹。此次發(fā)病乃因遷居新房,室內(nèi)潮濕,數(shù)Et發(fā)病,瘙癢難忍,尤以四肢為

重,其疹搔之隨手增大,遇熱加劇,得冷稍減,冬輕夏重,反復兩年有余,皮疹遍及全
身,唇厚如腫,觸摸疹塊處有灼熱感,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以風熱夾濕論治。擬
方:桑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參各lOg,蟬衣20g,搗碎。水煎服,相繼服藥12
劑而疹消。為鞏固療效,將前方碾為細末,每次6g,每日2次,連服2月,至今7年
未發(fā)。
  2.盜汗  《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1:33):某男,26歲?;冀櫺苑谓Y(jié)核,盜汗
長期不愈,使用抗癆藥物,但每夜汗出浸濕枕褥,由于長期汗出過多,耗傷津液,故口
燥咽干,五心煩熱,身體消瘦,顴紅,舌質(zhì)紅絳,脈細數(shù)。藥用桑白皮、地骨皮各
30g,生甘草lOg,浮小麥50g,水煎服。共服8劑,盜汗即止。
、  3。單純皰疹  《江西中醫(yī)藥》(1990,6:35):某女,26歲。發(fā)熱、咳嗽3天后,鼻孔
及口角皮膚粘膜交界處起群集小水皰,灼癢1天。診見皮疹為針頭大小水皰,密集成
群,周圍紅暈,皰液澄清,兩側(cè)頜下淋巴結(jié)輕度腫大,測體溫38。5℃,舌紅,苔薄黃,
脈浮數(shù)。診斷:單純皰疹,此系外感風熱之毒客于肺胃兩經(jīng),蘊蒸皮膚而生。治宜瀉肺
清熱,解毒消疹。方以瀉白散加減:桑白皮、大青葉、板藍根、銀花各15g,地骨皮、
黃芩各lOg,甘草5g,水煎服,3劑病愈。
  按語:蕁麻疹中醫(yī)多以癮疹名之,案1之發(fā)病始因外受濕邪,后于盛夏乘涼復感風
熱之邪,濕熱相搏而引起。從“肺合皮毛”之理,“以皮行皮”之意,用本方清肺瀉火,
復加祛風除濕之苦參及疏散風熱之蟬衣,藥力尤宏,故可收效。案2肺結(jié)核屬中醫(yī)虛勞
范疇,其盜汗由陰虛內(nèi)熱,血津外泄而致。又“血汗同源”,汗多必耗傷津液,損及陰
血,益致陰虛。故治以桑白皮清瀉肺熱;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并涼血而除虛熱;甘草潤肺
益氣;浮小麥固表斂汗。如此用方,藥證相合,則盜汗自止。案3之單純皰疹,從“肺
合皮毛”立論,針對基本病機“肺經(jīng)有熱”,而投本方加減,故獲良效。
  4.皰疹性結(jié)膜炎  《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4:41):劉某,28歲。自覺右眼澀痛
微癢2天。檢查:雙眼視力正常,右眼大眥部的白睛表層可見3個粟粒樣皰疹,并見赤
脈圍繞,黑睛透明,左眼未見異常,舌紅苔黃,脈浮。診斷:皰疹性結(jié)膜炎。證屬熱客
肺經(jīng)。方以瀉白散加谷精草、蟬蛻、木賊等,服藥4劑而愈。
  5??人?nbsp; 《謝鐵廬醫(yī)案》:楊協(xié)勝之女,寒熱咳嗽,腹痛泄瀉。醫(yī)者未知痛一陣瀉
一陣屬火之例,木強反克之理,妄用消耗之劑,漸至面浮氣促,食減羸瘦,又誤用芪、
術(shù)之藥,潮熱愈重,痛瀉愈多,延綿兩月,眾謂童癆難愈。乞診于余,先與戊己丸作
湯,二劑痛瀉頓止,繼以瀉白散合生脈湯,二劑潮嗽皆安。
  6。痘衄  《保嬰撮要》卷20:一小兒痘瘡衄血,右寸脈數(shù),此肺金有火也,用瀉白
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湯而愈。
  按語:白睛為風輪屬肺,熱客肺經(jīng),故見案4之白睛皰疹,治以瀉白散清瀉肺熱而
收效。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則大腸亦不安,故發(fā)為案5之咳嗽與腹痛泄瀉并見,瀉肺
清熱為治病之本。肺主皮毛,肺經(jīng)熱盛,血熱妄行,故案6見痘皰衄血,清瀉肺熱,施
用本方,是為正治。
    [臨床報道]
..  1.小兒咳嗽  以本方合茅根湯治療43例小兒咳嗽,藥物組成:桑白皮鈕,地骨皮
8g,杏仁5g,黃芩4g,白茅根lOg,萊菔子lOg,瓜蔞仁3g,前胡6g,膽南星3g,生

甘草3g,水煎服,日1劑。3劑為1療程。結(jié)果:痊愈40例,占93%;好轉(zhuǎn)2例,占
5%;無效l例,占2%;總有效率為98%。服藥最短2天,最長4天cu。
    2.小兒多汗癥  以本方加減治療小兒多汗癥183例,口渴喜飲者加麥冬、蘆根;
干咳者加百合、貝母;汗出較甚,形體消瘦者加浮小麥、阿膠。結(jié)果:服藥2劑而愈
97例,占53%,3劑而愈68例,占37。15%,4例而愈18例,占9.83%,總有效率
98%以上(x。
    [附方]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葶藶子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9g)  大
棗十二枚(4枚)上藥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功
用: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滿。
    方中葶藶子苦寒,開瀉肺氣,有瀉下逐痰之功,治實證有捷效??州闼炈幮悦土叶?BR>傷正氣,佐以大棗,甘溫安中而緩和藥性,使瀉不傷正。二藥合用,而奏瀉肺行水,下
氣平喘之功效。
    本方與瀉白散均有瀉肺作用,但瀉白散是瀉肺中伏火,本方是瀉肺中痰水。瀉白散
所治之咳喘,是由肺中伏火郁熱而致,咳痰量少,且苔必黃燥,脈細數(shù);本方所治咳
喘,則因痰濁壅滯于肺而致,咳痰量多稠濁,胸膈滿悶,苔膩,脈滑。
    葦  莖  湯
    (《古今錄驗方》,錄自《外臺秘要》卷10)
    [組成]  銼葦一升(60g)  薏苡仁半升(30g)  桃仁50個(9g)去皮尖、兩仁者  瓜辦半升(24g)
    [用法]  哎咀。以水二半,先煮葦令得五升,去滓悉納諸藥,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  肺癰。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
黃膩,脈滑數(shù)。
    [病機分析]  肺癰之病,乃因風熱邪毒人肺,痰熱內(nèi)結(jié),內(nèi)外合邪所致。風熱之
邪,外襲肺衛(wèi),則身有微熱,或時時振寒;邪壅于肺,氣失清肅,肺氣上逆,則發(fā)為咳
嗽;傷及血絡(luò),熱毒瘀阻,久不消散,血敗肉腐,癰膿破潰,從口而出,因而咳吐腥臭
膿血;痰熱瘀血,互阻胸中,肺絡(luò)不通,故見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乃痰熱內(nèi)盛之征。    .
    [配伍意義]  本方為熱毒壅肺,痰瘀互結(jié)之肺癰而設(shè)。治當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方以葦莖為君,其性甘寒輕浮,善清肺熱,《本經(jīng)逢源》卷2曰:“專于利竅,善治肺癰,
吐膿血臭痰”,為治肺癰要藥。瓜辦清熱化痰,利濕排膿,能清上徹下,肅降肺氣,與
君藥葦莖配合則清肺宣壅,滌痰排膿;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熱以排膿,下利腸胃以
滲濕,同為臣藥。桃仁活血逐瘀,且潤燥滑腸,與瓜辦配合,可使痰瘀從大便而解,

   口臭多因臟腑積熱所致,或濕熱、或食積、或痰濁,其理“亦猶陰濕留垢之臭”(<景岳全書))。本節(jié)所述三證,皆為實證。
   臨床辨證時,胃熱熾盛口臭以口渴飲冷、口舌生瘡、便秘溲黃、苔黃為主癥;
   食滯胃腸口臭,根據(jù)傷食病史以及干噫食臭、吞酸噯腐、脘腹脹滿、舌苔腐膩等可資鑒別;
   痰熱蘊肺口臭,以咳唾腥臭痰、胸滿胸痛為主癥。只要抓住不同證候特征,自可區(qū)別。

  [文獻別錄]
  (諸病源候論.口臭候):“口臭由五臟六府不調(diào),氣上胸膈,然府臟氣,臊腥不同,蘊積胸膈之間而生于熱,沖發(fā)于口,故令臭也?!?BR>  (儒門事親>卷六:“趙平尚家一男子,年二十余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發(fā)廁,雖親戚莫肯與對語。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煉,火

主焦臭,故如是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極熱,則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先以茶調(diào)散涌而去其七分,

川芎茶調(diào)散 
川芎12克 荊芥12克 白芷6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炒香附24克 防風4.5克 薄荷24克 細辛3克(后下)
1.若頭痛屬風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蘇葉、生姜等以加強祛風散寒之功;
2.屬風熱者,去羌活、細辛,加蔓荊子、菊花以散風熱;
3.若頭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蠶、桃仁、紅花等以搜風活血止痛。
 川芎茶調(diào)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異名]  茶調(diào)散(《世醫(yī)得效方》卷10)、茶調(diào)湯(《經(jīng)驗良方》,錄自《醫(yī)方類聚》
卷82)、川芎茶調(diào)飲(《不居集.下集》卷2)。
  [組成]  川芎  荊芥去梗各四兩(各120g)  白芷  羌活  甘草尷各二兩(各60g)
香附子炒八兩(240g)[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30g)]  防風去蘆一兩半(45g)  薄荷葉不見火八兩(240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食后用茶清調(diào)下(現(xiàn)代用法:藥量酌減,水煎服)。
  [功用]  疏風止痛。
  [主治]  外感風邪頭痛證。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邪頭痛的常用方劑。以頭痛,惡風寒(頭部吹風
則痛甚或頭痛發(fā)作),鼻塞,脈浮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本方組成藥物以辛溫之品為多,故主要適用于風寒頭痛,但對風熱頭
痛亦可加減應(yīng)用。若頭痛屬風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蘇葉、生姜等以加強祛風散寒
之功;屬風熱者,去羌活、細辛,加蔓荊子、菊花以散風熱;若頭痛日久不愈者,可配
全蝎、僵蠶、桃仁、紅花等以搜風活血止痛。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以及慢性鼻炎、鼻竇炎、感冒、腦外傷后遺
癥等引起的頭痛,辨證屬于外感風邪者。
    [使用注意]
    1.凡因氣血虧虛,清空失養(yǎng);肝腎陰虛,肝陽上擾;痰濕阻滯,清陽受困等引起
的頭痛,本方不宜使用。
    2.內(nèi)服治療若其效不顯,可配合本方外治。危亦林謂:以本方細末“用蔥涎調(diào)貼
兩太陽穴,除痛甚者特效”(《世醫(yī)得效方》卷10)。

   [驗案舉例]  頭痛  《李繼昌醫(yī)案》:某男,35歲。1946年初秋來寓就診。自訴三
月前患風寒感冒后即感頭痛,忽左忽右,經(jīng)常發(fā)作,迄今未止。前醫(yī)曾作火炎于上而投
過清涼之劑,疼痛反增,不分晝夜,時重時輕,坐臥不寧。病急則雜藥亂投,總難奏
效。切其脈,左右俱浮,兩寸兼緊,舌苔薄黃。知為風寒火郁之證,蓋頭為人身諸陽之
會,患者初感風寒之際,未能及時汗解,更進以涼遏之品,致風之邪愈加冰伏難除,阻

于經(jīng)絡(luò),郁遏清陽之氣不得宣暢,反化火上沖而成此證。脈浮兼緊者,風寒之邪外束
也;陽郁化火則舌苔薄黃。法當疏散風寒,宣解郁熱,但病程已久,唯恐單用內(nèi)治其力
不支,乃采用內(nèi)外合治之法。內(nèi)服方:川芎二錢,吳白芷二錢,生姜二片,薄荷二錢,
羌活一錢,菊花二錢,防風一錢,炒黃芩一錢,陳茶二錢。外用方:蠶砂二兩,清水煎
煮,俟藥汁將干,將蠶砂并汁攤開于新布上,包扎痛處,每日換藥一次。經(jīng)外治半月,
服藥10劑后病即痊愈。
    按語:本案系外感風邪頭痛,其病因、病機原醫(yī)案中分析甚詳,故治療在內(nèi)服川芎
茶調(diào)散祛風止痛的同時,結(jié)合用蠶砂外治以疏散風熱,內(nèi)外合治,終收全效。
    [臨床報道]
    1。頭痛  川芎茶調(diào)散治療多種頭痛有較好的療效,故報道較多。六十年代初即有
人運用川芎茶調(diào)散原方治療偏頭痛126例,主要癥狀為頭部左右顳颥部疼痛,其痛偏于
一側(cè),呈陣發(fā)性,可以固定或交替發(fā)作,經(jīng)久不已,且都伴精神憂郁癥狀。結(jié)果:服藥
3天緩解者38例,5天緩解者46例,7天緩解者21例,有效率83.3%,半年至1年復
發(fā)38例,用本方再治再取效。八十年代,何氏報道用川芎茶調(diào)散治療血管神經(jīng)性頭
痛43例,其中典型偏頭痛15例(34.9%),不典型偏頭痛19例(44.2%),叢集性頭
痛9例(20.9%)。每日服1劑,連用30天為l療程,停藥后仍有癥狀者,過15—30
天后再用1療程,個別病人用3個療程。結(jié)果,痊愈(觀察2年,頭痛未再發(fā)作)n例
(25.6%),顯著好轉(zhuǎn)(偶有輕微頭痛,間歇期明顯延長,睡眠正常)14例(32。6%),
好轉(zhuǎn)(頭痛減輕,間歇延長,睡眠改善)12例(27。9%),無效6例(13.6%)。本組
無惡化,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yīng)。姚氏報道,用川芎茶調(diào)散加蜈蚣,或全蝎、僵蠶
為基本方,再結(jié)合隨證加味,每日工劑,治療內(nèi)傷頭痛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u
例,年齡17~69歲,患者腦電圖檢查均無異常。結(jié)果全部治愈,治愈天數(shù)為2—15
天l“。另有報道,用川芎茶調(diào)散加蜈蚣或全蝎,再加益氣、養(yǎng)血、氣血雙補、滋腎、
化痰、活血藥物,分別治療內(nèi)傷氣虛、血虛、氣血兩虛、腎虛、痰濁和瘀血等引起的頭
痛,有較好的療效,并認為川芎茶調(diào)散不宜治療肝陽、肝火、肝風頭痛L6j。近有報道,
使用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治療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52例,取得較好療效。52例均門診病人,其
中,男性12例,女性40例,年齡22~65歲,病程1—28年,全部病例均經(jīng)腦電圖或
頭顱C7檢查,排除腦腫瘤、血管畸形、癲癇等器質(zhì)性病變;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均無陽性體
征,均有反復發(fā)作性頭痛1年以上,伴嘔吐、頭暈、失眠等癥狀。治療用藥:川芎、荊
芥、薄荷(后下)、苦丁茶各10g,白芷、羌活、防風、甘草各5g,細辛3g。隨證加減:
夾痰濕者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夾瘀血者合血府逐瘀湯出入;兼肝經(jīng)郁熱者合丹梔逍
遙散化裁;病程久者加全蝎、蜈蚣等。水煎分2次溫服,30天為1個療程。結(jié)果,經(jīng)1
個療程的治療,痊愈(頭痛及伴有癥狀消失,觀察1年未復發(fā))16例,顯效(癥狀基
本消失,偶有輕微頭痛)工9例,有效(頭痛減輕,間歇延長)12例,無效(治后癥狀
無改善或加重)5例,總有效率為90.4%。
  2.急性額竇炎  用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川芎9g,防風、白芷、黃芩各10g,菊花、
辛夷各12g,蒼耳子、金銀花各15g,薄荷:甘草各6g)治療本病12例。結(jié)果:痊愈
u例,好轉(zhuǎn)1例。平均服藥6劑L8j。
  3.周圍性神經(jīng)麻痹  運用川芎茶調(diào)散內(nèi)服與外敷并舉,治療周圍性神經(jīng)麻痹取得
滿意效果。內(nèi)服方按原方常規(guī)服用。外敷方:川芎、荊芥各120g,防風45g,白芷、
羌活、甘草各60g,細辛30g,薄荷油5g,研成細末,此為5—7天敷用量。用時加適量
茶水調(diào)敷于患側(cè)面部地倉、頰車、牽正、聽宮、瞳子穋等穴上,約敷l一1.5cm厚,1
日1換,5天為1療程。共觀察54例。結(jié)果:痊愈50例,顯效3例,有效1例。平均
用藥為18.5天[”。

菊花茶調(diào)散
(《丹溪心法附余》卷12)  菊花  川芎  荊芥穗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兩(各60g)  細辛洗凈一兩(30g)  防風去蘆一兩半(45g)  蟬蛻  僵蠶  薄荷
各五錢(各15g)  上為末。每服二錢(6g),食后茶清調(diào)下。功用:疏風止痛,清利頭目。
主治:偏正頭痛,或巔頂痛,頭暈?zāi)垦!?BR>    本方即川芎茶調(diào)散加味菊花、蟬蛻、僵蠶而成,較川芎茶調(diào)散增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
力,以治療頭痛及眩暈而偏于風熱者為宜。

夜用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斷。嗚呼!人有病口臭而終其老者,世訛以為肺系偏而與胃相通故臭,妄論也?!?/P>

 舟  車  丸
    (《太平圣惠方》,錄自《袖珍方》)卷3)
  [異名]  神枯舟車丸(劉河間方,錄自《醫(yī)學綱目》卷4)、凈府丸(《醫(yī)宗金鑒》
卷30)、神佑丸(《女科切要》卷2)。
    [組成]  黑丑頭末四兩(120g)  甘遂面裹,煮  芫花醋炒  大戟醋炒各寧兩(各
30g)  大黃二兩(60g)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木香  檳榔各五錢(各15g)’輕粉一錢
(3g)
    [用法]  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臨臥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為度,服如前三花神佑丸(現(xiàn)代用法:研末,水泛為丸。每
服3—6g,每日1次,清晨空腹溫開水送下,以利為度)。
  [功用]  行氣破滯,逐水消腫。
  [主治]  水熱內(nèi)壅,氣機阻滯,水腫水脹病。腫脹,口渴,氣粗,腹堅,二便秘
澀,脈沉數(shù)有力。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治水熱內(nèi)壅,形氣俱實之水腫水脹的常用方劑,為逐水峻劑,臨床以水
腫水脹,二便秘澀,腹堅,脈沉數(shù)有力為證治要點。
    2.肝硬化腹水、胸腔積液等證屬水熱內(nèi)壅,形氣俱實者,可予本方加減用之。
    [使用注意]
    1.本方攻逐之力甚猛,如腫脹雖盛而形氣不實者,不可輕投。孕婦、產(chǎn)后忌服。
    2.服藥后水腫脹滿未盡,病者體質(zhì)強壯尚可支持者,次日或隔日按原量或稍減量
再服。病甚者,忌鹽、醬百日。
    3.服藥后水去而腫脹基本消退者,宜用調(diào)補脾腎之劑以鞏固之。
   [驗案舉例]
    蟲積經(jīng)閉  《浙江中醫(yī)雜志》(1964,11:17):某女,23歲,已婚。1962年5月23
日入院?;颊咴陆?jīng)一向正常,1960年初,曾患浮腫,繼則上腹脹,經(jīng)閉,以為妊娠,
但腹脹善饑,便溏尿少,喜食鹽粒,時吐涎沫,四肢沉重,周身乏力。診時閉經(jīng)已2
年,面虛胖少華,舌淡胖而大,苔白膩,脈弦滑,唇色白,內(nèi)見丘疹,周身浮腫,下肢
按之可容棗大之深陷,腹大而滿,按之堅無壓痛,臍周觸及條狀、索狀結(jié)塊,肝脾均腫
大,無壓痛;腹瀉日二三次,多為未消化之軟便。診為蟲積經(jīng)閉。根據(jù)病情辨證屬大實
有羸狀,用舟車丸1.5g峻劑攻逐以治標實。3小時后,排出蛔蟲334條,腹消大半。
隔日再服1.5g¨又排出蛔蟲269條,共服藥3次,腹脹浮腫均消。月經(jīng)于人院第18天
來潮。繼服健脾益氣之品數(shù)劑以調(diào)養(yǎng)而獲痊愈。
    按語:閉經(jīng)之證,或為氣血阻滯,或為氣血虛弱,或為腎虛不足,沖任失調(diào)而致。
蟲積而致者,比較少見。本例借用攻逐之劑舟車丸以瀉下蟲積,亦頗具巧思  

(壽世保元)卷六:“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咸,此腎經(jīng)虛熱,以六味丸悉愈?!?BR>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