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案1 王某某,女,58歲。 病史:因胸前區(qū)悶痛反復發(fā)作5年余,加重1周,經(jīng)檢査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髙血壓病2級。曾服參苓白術散治療,服藥后腹瀉,服右歸丸則感胃脘不適。 醫(yī)案:納差,氣短,胸悶,耳鳴,喉中痰多,疲乏無力,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濁,脈沉弱。 中醫(yī)診斷:胸痹 脾胃虛弱,痰濕阻滯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方藥:加味溫膽湯加減 處方:竹茹、法半夏、膽星各10g,枳殼、橘紅各6g,云苓、白術、丹參各15g,黨參30g,苡仁20g,甘草5g。 服上方7劑后,胸悶胸痛已不明顯,納食增加,精神好轉,痰少。繼續(xù)以上方調(diào)治月余,明顯好轉。 【按語】胸痹是臨床上常見的疑難病,病機為本虛標實,心陰陽不足,痰瘀阻滯。張仲景認為胸痹是由于胸陽不振,下焦陰寒邪氣上乘陽位所致,即'陽微陰弦',故多以辛溫通陽之劑治之。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從'瘀'字著手,強調(diào)活血化瘀。唐老師認為胸痹確為本虛標實,本虛有心陽(氣)虛、心陰(血)虛,標實主要為痰瘀。本患者以痰濁為多,唐老師在仲景辛溫通陽的基礎上,加甘溫健脾法,既益氣,又溫通化濁,以溫膽湯加味為主方治療,加黨參或白術,健脾和胃,以絕痰源,甘溫與辛溫并用。
醫(yī)案2 劉某,男,68歲,初診時間。 病史:胸悶痛,反復發(fā)作,已四年余,發(fā)作時多服用冠心蘇合丸,疼痛得以緩解。心電圖檢查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醫(yī)案:胸悶且痛,心悸盜汗,虛煩不得寐,口干咽燥,頭暈耳鳴,腰酸膝軟,舌光剝干裂,舌紅,脈細數(shù)。 中醫(yī)診斷:胸痹 心腎陰虛,心神失養(yǎng)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絞痛 治法: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 方藥:左歸飲合生脈散加減 處方:大生地15g、北沙參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麥冬30g、山藥12g、茯苓1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棗仁10g、丹皮10g、丹參10g、蒲黃10g。 效果:服藥7劑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體較前濕潤,惟勞累和情緒不佳時仍有胸悶。 【按語】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溫通之劑,辛散太過,耗氣傷陰,心陰虧虛,心神失養(yǎng),然心本乎腎,腎為五臟陰陽之根本,心腎關系至為密切,故采用心腎同治之法。
醫(yī)案3 吳某某,女,34歲。 病史:患者緣畏寒高熱頭痛、遍體酸楚,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經(jīng)用解表藥治療后,諸癥悉除,惟感胸悶氣短,心慌,心臟聽診第一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心率70次/每分鐘,心尖區(qū)可聞及Ⅲ°收縮期雜音,心電圖提示:頻發(fā)室性早搏。 醫(yī)案:發(fā)熱之后,胸悶氣短,心悸不寧,倦怠乏力,苔薄黃,舌質(zhì)淡紅,舌體胖有齒印,脈細有間歇,表證雖解,而熱毒未清,傷陰耗氣,心陰虧虛,心氣不足,心神失寧。 中醫(yī)診斷:胸痹、心悸 熱毒內(nèi)侵、氣陰虧虛 西醫(yī)診斷: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清熱解毒、滋養(yǎng)心陰、補益心氣 方藥:生脈散合甘脈大棗湯加味。 處方:太子參15g、麥冬18g、五味子3g、炙甘草6g、板藍根30g、大青葉15g、佛手片10g、八月札10g、苦參片15g、丹參12g、淮小麥30g、大棗5枚。 效果:連續(xù)服藥1月余,胸悶氣短已平,心悸亦除,精神振作,心電圖復查:早搏消失。 【按語】本例胸痹由于熱毒稽留,傷陰耗氣,致使心氣心陰俱虛,心神不寧,方用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甘麥大棗湯滋燥緩急養(yǎng)心寧神;板藍根、大青葉用以清熱解毒;苦參清熱燥濕,乃扶正祛邪兼顧的治法。
醫(yī)案4 王某某,女,49歲。 病史:患者因過度勞累,四小時來左側胸部絞痛陣作,夜間胸悶氣短,心悸不安,心率每分鐘40次,心電圖提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曾服阿托品等治療,效果不顯著。 醫(yī)案:胸悶如壓,心悸不寧,氣短,勞則尤甚,頭暈,寐短,亂夢紛紜,苔薄,舌淡胖,脈沉遲。 中醫(yī)診斷:胸痹 心悸 腎陽虛衰、心陽不振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絞痛 心律失常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 治法:溫腎益氣、強心安神 處方:熟附子12g、黨參15g、仙靈脾15g、丹參12g、黃芪12g、當歸10g、炒棗仁12g、淮小麥30g、炙甘草6g、遠志3g、鹿角粉3g(吞)。 效果:服藥一月,胸悶氣短,心悸頭暈均除,夜寐亦安,心率恢復,達60次/分鐘。 【按語】腎陽為諸陽之本,腎陽衰則心陽亦為之不振,故見胸悶且痛,氣短心悸諸癥,附子既溫補腎陽,又溫補心陽;仙靈脾、鹿角粉溫腎助陽,且溫而不燥;因心臟的陰陽協(xié)調(diào)需要心氣與心血的旺盛和充盈,故用黃芪補氣,當歸、丹參養(yǎng)血,氣血流暢,通則不痛;丹參、棗仁、淮小麥、遠志養(yǎng)心安神。陰陽調(diào)和,則脈氣自通,心率恢復正常。
醫(yī)案5 黃某某,男,84歲。 病史: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發(fā)作,遂來急診,做心電圖提示:急性前間壁梗死,收入病房,患者家屬拒絕冠脈介入治療及溶栓治療。今日復查心電圖示:前間壁梗死向前壁發(fā)展,血壓100/60mmHg。 醫(yī)案:胸悶痛徹背,短氣不足以息,汗出,四肢欠溫,苔薄,脈沉細。 中醫(yī)診斷:胸痹 心陽虛衰 西醫(yī)診斷: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 治法:養(yǎng)心固脫法,參以活血 方藥:生脈飲加味 處方:紅參6g(另煎沖)、麥冬9g、五味子3g、炙甘草6g、黃精30g、山茱萸肉15g、煅龍骨30g(先煎)、紅花6g、桃仁9g、當歸9g。 效果:1劑藥后,四肢轉溫,胸悶痛見減,以原方加減治療65天,胸痛消失。 【按語】本例為胸痹重癥,短氣不足以息,汗出,細致欠溫,脈沉細,為心氣極虛而有厥脫的跡象,治以紅參峻補元氣,麥冬、黃精養(yǎng)陰,再配以山茱萸肉、煅龍骨收澀固脫,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至少在15g以上才能發(fā)揮作用。但胸痹總有閉塞不通,故治療還須著眼于通,即使本例虛象顯見而用補法時,也不可忘乎于“通”,所以方中仍用當歸、桃仁、紅花等活血之品。
醫(yī)案6 李某,女,62歲。 病史:患者胸前區(qū)疼痛已四年,每日發(fā)作1-3次,每次1-5分鐘,含硝酸甘油片可緩解,心電圖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率88次/分,心率規(guī)則,血壓120/88mmHg。 醫(yī)案:胸悶如窒,心前區(qū)疼痛,每日發(fā)作-3次,發(fā)則泛泛欲惡,不思飲食,苔薄膩,脈細滑 中醫(yī)診斷:胸痹 胸陽痹阻,胃失和降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絞痛 治法:宣痹通陽、豁痰開結、和胃降逆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和橘枳姜湯加味 處方:瓜蔞12g、薤白4.5g、制半夏10g、生姜3g、丹參15g、白檀香3g、枳實10g、陳皮 6g、砂仁3g(研吞)。 效果:諸癥悉除,精神振作,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明顯改善。 【按語】本例胸痹,辨證為痰瘀互結,除胸陽痹阻外,胃氣亦失于和降,故惡心,納少等癥,運用心胃同治,使病情明顯好轉。
醫(yī)案7 余某,男,51歲。 病史:有高血壓病史,三年前曾因心前區(qū)疼痛,在某醫(yī)院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痛頻繁發(fā)作,伴有心肌短氣,心電圖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陳舊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勞損。胸部攝片示:主動脈增寬,血壓200/100mmHg,曾服中藥500多劑,多為瓜蔞薤白半夏湯或炙甘草湯加減。 醫(yī)案:胸悶短氣,心痛徹背,并向左腋下和臂部放射,每日發(fā)作頻繁,動則心悸汗出,頭暈頭痛,夜寐短少,納食不佳,大便干結,間日一行,苔薄黃膩,舌淡紅,脈弦滑 中醫(yī)診斷:胸痹 痰熱內(nèi)蘊、肝陽上擾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絞痛,陳舊性心肌梗塞 ,高血壓病 治法:補益心氣,清化痰熱,平肝潛陽 方藥:十味溫膽湯合大陷胸湯加減。 處方:黨參10g、茯苓12g、制半夏12g、枳實10g、陳皮6g、全瓜蔞12g、黃連2g、炒棗仁10g、遠志3g、石菖蒲9g、生龍骨15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 效果:藥后心痛次數(shù)減少至每日1-2次,繼續(xù)原方加減30劑,諸癥悉減。 【按語】本例胸痹辨證非陰寒凝滯,亦非痰濁盤踞,故用瓜蔞薤白半夏湯等治療少效,而是心氣不足,痰濁日久化熱,痰熱內(nèi)蘊,方用小陷胸湯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十味溫膽湯益氣寧心化痰,因胃納不佳,故去熟地等滋膩之品,石菖蒲既能化痰濕,又能健胃寧神;生龍骨、珍珠母既平肝潛陽,又安心神。
醫(yī)案8 陶某某,女,62歲。 病史:慢性咳嗽,反復發(fā)作,已十余年,近一個月來,經(jīng)常胸悶胸痛、咳嗽、喘息不得臥。心電圖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胸部透視見:兩肺紋理增深,肺野透亮度增加,主動脈延伸迂曲。 醫(yī)案:咳喘十年,逢冬輒發(fā),咳吐白色粘痰,多咳即喘,夜難平臥,近月來,胸悶且痛,痛時牽掣及左側肩背,兩下肢欠溫,苔薄膩,舌淡青,脈弦滑。 中醫(yī)診斷:胸痹 痰濁內(nèi)蘊,心陽痹阻;咳喘 肺失宣降 西醫(yī)診斷:冠心?。宦闹夤苎?;肺氣腫。 治法:通陽散結,祛痰下氣,佐以活血之品。 處方:川桂枝6g、瓜蔞皮10g、薤白10g、桃仁10g、杏仁10g、厚樸6g、枳實10g、紫丹參15g、赤芍10g、白芍10g、制半夏10g、炙甘草6g、陳皮6g。 效果:服藥18劑后,胸痛已除,咳喘胸悶亦減,夜能平臥。 【按語】本例胸痹伴見咳喘,予以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復方圖治。白酒雖能通陽,但酒性上升,有助于氣逆,故改用桂枝通陽降逆;厚樸、半夏、枳實、陳皮、杏仁行氣降逆,化痰散結,桃仁、杏仁、赤芍、丹參活血化瘀。
醫(yī)案9 呂某某,男,68歲。 病史:胸膺悶痛,反復發(fā)作,已四年余,發(fā)作時多服用冠心蘇合丸,疼痛得以緩解。心電圖檢查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醫(yī)案:胸悶且痛,心悸盜汗,虛煩不得寐,口干咽燥,頭暈耳鳴,腰酸膝軟,舌光剝干裂,以手捫之,舌面毫無津液,舌紅,脈細數(shù)。 中醫(yī)診斷:胸痹 心腎陰虛,心神失養(yǎng)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絞痛。 治法: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 方藥:左歸飲合生脈散加減。 處方:大生地15g、北沙參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麥冬30g、淮山藥12g、云茯苓1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棗仁10g、丹皮10g、丹參10g、生蒲黃10g。 效果:服藥7劑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體較前濕潤,惟勞累和情緒不佳時仍有胸悶。 【按語】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溫通之劑,辛散太過,耗氣傷陰,心陰虧虛,心神失養(yǎng),然心本乎腎,腎為五臟陰陽之根本,心腎關系至為密切,故采用心腎同治之法。
醫(yī)案10 楊某某,男,56歲。 病史:胸悶胸痛,伴有心悸氣短三四個月,加劇一周?;颊咝貝灮蛐赝?,伴心悸氣短三四個月,因心律失常頻頻早搏住院,診斷為“冠心病”,出院后門診隨訪。今日心動圖示:左室內(nèi)徑明顯增大,左房增大,脈結代,舌薄膩,舌偏淡,此乃營氣虛弱,心絡瘀滯,癥為胸痹,當予補氣溫陽,調(diào)營逐痹。 瓜蔞15g、枳殼10g、半夏10g、淡干姜5g、黨參20g、桂枝5g、炙甘草5g、丹參15g、五味子5g、桔紅10g、郁金10g、當歸15g。 二診藥后胸悶胸痛好轉,睡眠多夢,脈弦細,代意消失,苔薄膩,再宗上法。 黨參10g、干姜5g、茯苓15g、制首烏15g、遠志5g、牡蠣20g、麥冬15g、丹參15g、炙甘草5g、生山楂15g。 【按語】《金匱要略》“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胸痹病,氣結在胸,胸滿連脅下,氣逆撞心者實也,應破氣降逆,若心下痞氣悶而不通者,虛也,應補氣溫陽。今胸悶而時或隱痛,短氣疲憊,顯屬宗氣虛弱,心脾兩虛,鼓動乏力,血澀不能周流,故仿人參湯及炙甘草湯加減出入,即古人所謂痛有補法,亦塞因塞用之義耳。
醫(yī)案:11 秦某某,男,32歲。 病史:初覺口干口苦,漸感胸悶如有重物壓迫,臥則背脊酸楚板滯,心悸不寐,眩暈耳鳴,汗多。 診查:脈遲弦結代,舌紅中有裂紋。X線胸透:主動脈弓突出。 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動過緩,頻發(fā)室性早搏,心率50次/分,早搏16次/分。 辨證:心陰心陽兩虧,肝氣肝陽并亢,氣失宣通,血行凝滯。 處方:黨參15g、旋覆花9g、代赭石30g、麥冬9g、五味子6g、淮小麥30g、熟附子9g、玉竹12g、紅棗6枚。 復診:服上方藥14帖,上述癥狀明顯好轉,心悸胸悶消失,已恢復工作,但勞累后仍感頭暈耳鳴。原方加丹參15g、白芍10g、料豆衣12g。繼續(xù)調(diào)治。隨訪2年,未再復發(fā)。 【按語】心悸胸痹,多為本虛標實之證,虛者大都見心陰心陽兩虧,肝陰與腎水俱虛;實者多痰濁互阻,氣滯血瘀,而氣滯更為病機之關鍵。蓋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凡胸膈之病,每與胃氣之通降失常相關,如得矢氣、噫氣,則胸膈頓舒,脈之結代亦瘥。故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立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橘皮枳實生姜湯等以和胃降濁,通降氣機。 患者平素性急躁,由于肝氣之橫逆,導致胃氣失于通降,方取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味以養(yǎng)心液、寧心神、緩肝急,佐附子溫陽通脈,旋覆代赭降氣鎮(zhèn)逆。所以不用瓜蔞、薤白、半夏、桂枝、干姜等味者,以其痰濁之證不顯,虛多實少,此乃師仲景之法而變其方也。
醫(yī)案12 李某,男性,52歲。 病史:心悸胸悶時痛病史10余年。曾經(jīng)運動試驗陽性診斷為冠心病。近日胸悶心悸加重,腰酸膝軟,小便頻數(shù),動則氣短,脫發(fā)明顯。診得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時有結脈。心率80次/分,可聞及早搏。胸片:左心緣稍飽滿。心電圖:心肌缺血,室性早博。 中醫(yī)診斷:胸痹 心腎兩虛,氣虛血瘀,心脈痹阻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治法:補益心腎,益氣和血,溫通心脈。 處方:仙靈脾10g、制首烏30g、益智仁10g、靈芝10g、生黃芪15g、太子參30g、紫丹參30g、檀香6g、廣郁金10g、川桂枝6g、炙甘草10克。 上方服16貼后,胸悶心悸明顯改善,小便頻數(shù)好轉。遂去益智仁,續(xù)服13貼,復查心電圖已正常。胸悶心悸消失,腰酸基本緩解。 【按語】:冠心病以41~60歲為多發(fā),這與腎氣衰退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從臨床癥狀看,多有腰酸膝軟,乏力頭暈,發(fā)白早脫,尺脈細弱等腎虛癥。從治療效果看,采用補腎藥物確實提高療效。治療本病,常用仙靈脾,厚杜仲,桑寄生,制首烏,靈芝,黃芪,太子參,補腎養(yǎng)心為先,丹參,川芎,檀香等活血化瘀之品輔之。腎虛得補,心氣既充,瘀血得暢,疾病則愈。
醫(yī)案13 黃某某,男,44歲。 病史:心前區(qū)疼痛間歇發(fā)作9小時,無明顯誘因引發(fā),伴胸悶煩躁,口干,汗出,惡寒。 診查: 舌紅,苔薄白,脈沉細。心率59次/分,律齊。心電圖示:前間壁急性心梗。 中醫(yī)診斷:真心痛 心脈痹阻,心氣暴脫 西醫(yī)診斷:急性心肌梗死。 治法:益氣固脫 處方:紅參20g,濃煎分服。并以丹參注射液、激化液靜滴。 治療1周后,心前區(qū)疼痛消失,汗出惡寒亦除,脈仍沉細,舌質(zhì)紅有所好轉。心電圖示:心梗較前好轉。續(xù)以固本化瘀、益氣養(yǎng)陰法。處方:制何首烏30g、桑寄生、黃芪、黃精、玉竹各15g,丹參20g、砂仁(后下)6g,靈芝、仙靈脾、郁金、乳香、延胡索、佛手、川芎、紅參(另煎兌服)各10g。上方加減服32劑后,心電圖示:①竇性心率,②低電壓。心率76次/分,病癥基本治愈出院。 【按語】:對冠心病的治法, 唐老師主張以匡護元氣為主,補虛固本為治療大法。中醫(yī)認為:“陽本乎陰,心本乎腎”。腎之陰陽為五臟陰陽之根本,同樣為心陰心陽之化源,臨證心陰心陽虧損明顯者大多與腎虧有關。這種心腎關系,對冠心病的治療具有特別重要意義。故臨證中,唐老師常兼選補腎之品。對冠心病出現(xiàn)因虛致實者,雖虛不避攻邪,根據(jù)辨證,理氣、活血等輔之。用藥關鍵,著眼于整體。
醫(yī)案14 李某某,52歲,男。 病史:發(fā)作性胸悶胸痛2年,加重3天。往有冠心病、乙型肝炎病史。 醫(yī)案:近日胸悶殊甚,神疲乏力,納谷欠香,舌質(zhì)紫暗,苔薄膩,脈細。 中醫(yī)診斷:胸痹 痰瘀互阻,心氣失展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治法:調(diào)暢心脈,豁痰化癀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太子參、合歡皮各15g,全瓜萎20g,三七末2g(沖服)薤白、法半夏、川芎各10g,生山楂12g,甘草6g。 效果:加減共服15劑,胸廣寬舒,納谷知香,體力漸復。 【按語】在治療心臟疾患時,唐老師指出:須注重心肝同治,特別是氣機郁結、氣陰兩耗的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病癥,心肝同治尤多,用藥首選太子參、合歡皮,隨癥施方,每每應手取效。用此二味意在益氣和陰、舒暢心脈,令心氣曠達,木氣疏和,則胸痹心痛即可蠲除。
醫(yī)案15 張某某,男,50歲。 病史:冠心病史5年余。反復發(fā)作胸悶胸痛,曾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效果均不顯。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陳舊性心機梗死,左心室勞損。胸片示:主動脈增寬。 醫(yī)案:胸悶氣短,伴有心慌,汗出,背寒肢冷,面色不華,夜臥不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 中醫(yī)診斷:胸痹 胸陽不宣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治法:補氣益陽,溫經(jīng)通絡 處方:當歸、黨參、丹參各15g,川芎、五味子、附子、枳殼、枳實各10g,黃芪30g,麥門冬15g,肉桂6g。 效果: 5劑后,胸悶略減,然活動后仍覺心慌,納少。知其久病體虧,胃氣亦見衰弱。守方再增補氣之力,黨參易為紅參10g,又加炒白術10g,以健脾益胃服藥5劑,心慌已止,胃氣蘇,納增,再進10劑以善其后。半月后隨訪,病情控制,復査心電圖較前明顯好轉。 【按語】本病為陽虛型。當益氣溫陽,開痹通絡?;痉郊哟簏S芪用量,黨參易為紅參,陽虛證象明顯者,則加肉桂、附子。若陽虛甚重,或寒邪復襲,則致氣機痹阻,可于基本方中加失笑散、四逆湯化裁,以溫通開竅,固脫救逆。
醫(yī)案16 丁某某,男,53歲。 病史:5年前患有心梗,此后反復發(fā)作胸悶胸痛,冠脈造影示三支病變,不適合支架及冠脈搭橋術。每因勞累及陰雨時節(jié)宿證易作。心電圖示:前側壁心肌梗死。 醫(yī)案:胸悶,痞滿脹痛,活動即氣短喘促,納呆少寐,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弦滑。 中醫(yī)診斷:胸痹 痰濁壅塞、心脈失暢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陳舊性心梗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心功能III級(NYHA) 治法:健脾化痰,活血通絡之劑為治。 處方:當歸、黨參、丹參各15g,川芎、五味子、全瓜蔞各10g,薤白、姜半夏各9g,麥門冬12g,黃芪20g,檀香6g。 效果:5劑后,心胸舒適,余癥稍減,是為痰濁之邪未能全化,脾氣亦未盡復,遂宗上方再加葶藶子10g、白術10g,以增祛飲健脾之力。再進7劑,訴胸間己適,無其他自覺癥狀。 【按語】本案為痰濁阻滯型。心脾虧虛、痰濁阻絡則見胸中痞塞悶痛,心悸氣少,虛里脈動應衣或動亂不定,喘咳頻作,痰呈粉紅泡沫狀,呼吸急促,不得平臥,舌淡苔厚膩,脈滑。治宜宣痹通陽,活血化痰。藥用歸川芎參麥味湯栝樓薤白半夏湯加減。
醫(yī)案:17 趙某,女,68歲,退休工人。 病史:既往冠心病3年,活動后胸悶痛、心慌加重6天。 病案:胸痛,伴有胸悶,呼吸不暢,心慌不寧,活動后明顯,喜嘆息,夜寐易醒,口干。舌質(zhì)暗紅有裂紋,苔薄黃,脈弦滑。査心電圖II、 III、AVF ST段下移,T波低平。房性早搏。 中醫(yī)診斷:胸痹 氣陰兩傷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律失常 房早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清心安神。 方藥:生脈飲合丹參飲。 太子參15g,大麥門冬1g,玉竹10g,丹參15g,白 植香3g,龍牡各20g (先煎〉,黃連3g,熟棗仁12g,甘松 10g,蓮子心3g。每日1劑,水煎服。 效果:上方略有增損連服21劑,諸癥悉除,復査心電圖ST段明顯改善,房早未見。隨訪至今,未再發(fā)作。 【按語】患者正氣虧損,氣虛運血無力,心營澀滯,陰傷灞潤失司,火炎擾心。法當益氣滋陰治其本,活血、清心顧其標。方選生脈飲合丹參飲加減,組方看似平淡,但因能與病機絲絲入扣,竟收全功。
醫(yī)案18 某患者,男,47歲。 病史:胸悶、胸痛、憋氣2個月。2個月前突然胸悶胸痛、憋氣,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冠心病住院治療半月略有緩解。 醫(yī)案:夜間胸悶氣短,飲食差,胃脹,急躁易怒,睡眠差,小腹脹痛,便溏日2?3行,小便不暢。舌質(zhì)暗紅,舌苔白滑,脈象沉澀尺弱。 心電圖檢査結果:偶發(fā)房早、室早。 中醫(yī)診斷 胸痹 氣血不足、痰瘀痹阻 西醫(yī)診斷 冠心病; 治法:健脾益氣,通陽和血,解郁暢中。 處方:紅參6g,炒白術12g,茯苓15g,桂枝6g,赤芍藥10g,丹參12g,郁金10g,砂仁6g,生地黃10g,炒積實15g,陳皮1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報。 效果:服藥21劑后,患者胸痛、憋氣、小腹痛均減輕,但時有食后脘腹脹滿:,口苦,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短黃。舌暗紅,舌苔薄白潤膩,脈左沉澀右細弦。后加減藥物以疏肝和胃,寬胸滌痰法治療,癥狀控制良好,未訴不適。 【按語】唐老師認為心脾兩虛導致的胸痹,癥狀多見胸腹隱痛或剌痛,心悸氣短,乏力倦怠,食少納呆,失眠多夢,面色蒼白無華,大便溏瀉,舌質(zhì)淡,脈沉細無力。此為脾虛不能生血,心失所養(yǎng)之象。治以益氣健脾、補血養(yǎng)心。藥用: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木香、當歸、酸棗仁、丹參、谷麥芽、炙甘草等,療效顯著。
醫(yī)案:19 某患者,女,62歲。 病史:左胸陣發(fā)疼痛1年余。于去年春節(jié)前突然發(fā)病,在本院診為冠心病心絞痛,自服復方丹參片、消心痛、中藥湯劑治療,未見顯效。 醫(yī)案:心前區(qū)隱痛、胸悶,勞累后加重,每日發(fā)作3?4次,每次約2分鐘,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兼見心悸、氣短、倦怠乏力、多夢、脘痞腹脹、納呆食少、大便溏、面色萎黃。舌胖淡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弦,重取無力。 中醫(yī)診斷:胸痹 中氣不足,心脈痹阻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治法:健運中氣,行氣活血 方藥:參苓白術丸合丹參飲加減 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g,陳皮9g,砂仁6g,廣木香3g,枳實10g,桂枝6g,白芍藥10g,丹參12g,炙甘草6g,炒棗仁12g。每日1劑,水煎服。 效果:服藥7劑后胸痛減少,飲食增加,便溏消失;服藥至21劑后,胸痛消失,勞作后胸痛未發(fā)。 【按語】中氣不足所致胸痹臨床以胸腹隱痛或悶痛,心悸易驚,納食呆滯,胃脘脹滿,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緩無力為辨證特點。此乃因中氣虛損,清氣下陷所致。治應益氣補中,健脾和胃。藥用:黃芪、人參、白術、茯苓、半夏、山藥、木香、砂仁、丹參、谷麥芽。服藥后胸痛消失,可以原方改配丸藥調(diào)理善后。
醫(yī)案:20 某患者,男,56歲。 病史:胸悶痛5年,加重1個月。年開始胸悶痛,外院就診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服消心痛、心痛定效果尚可。 醫(yī)案:胸部悶痛,陰雨、悶熱天氣尤甚,每日發(fā)作3?4次,休息后不能減輕,服確酸甘油可緩解,脘痞脹滿,口黏膩感,不渴,頭昏沉,肢體沉重,四肢倦怠。舌質(zhì)暗淡,舌體胖,有齒痕,舌苔白厚膩,脈象濡細。 中醫(yī)診斷:胸痹 濕濁痹阻,胸陽不展 西醫(yī)診斷 冠心病 治法:醒脾化濕。 方藥:桃仁10g,杏仁10g,苡仁30g,白蔻仁6g,藿香梗10g,荷葉梗10g,川樸10g,石菖蒲12g,半夏10g,茯苓15g,枳殼10g,六一散15g,炒蒼術10g。每日1劑,水煎服。,^ , 脤藥10劑后,周身舒暢,胸悶痛、四肢倦怠好轉,脘痞脹滿、頭昏頭沉、肢體沉困減輕。舌質(zhì)淡暗,舌苔薄膩,脈濡細。既見效機,守方不變,隨癥加減再服20劑后,胸痛消失,諸癥皆無。 【按語】本例為濕阻氣機所致胸痹,癥見胸腹悶痛,脘痞腹脹,食欲不搌,頭重如裹,或有浮腫、神疲,口干不欲飲,舌苔厚膩或滑,脈濡緩或沉滑。為濕邪困阻中焦,氣機不利所致,治以芳香化濁,和胃降逆。藥用:桃杏仁、薏苡仁、枳實、谷麥芽等。
醫(yī)案21 某患者,女,48歲。 病史及醫(yī)案:胸悶、汗出2個月。胸悶,憋氣,心悸,汗出,口干,夜間尤甚,自覺眼干,口干,飲食可,睡眠差,夜尿頻,大便正常。舌質(zhì)暗,邊有齒痕,舌苔白干,脈沉細。 中醫(yī)診斷 胸痹 痰熱痹阻,胸陽不展 西醫(yī)診斷 心臟神經(jīng)癥。 治法:寬胸滌痰清熱。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瓜萎20g,半夏10g,薤白10g,黃連6g,桃仁10g,杏仁10g,桔梗10g,旋覆花10g,枇杷葉12g,郁金10g,白芍藥12g,八月札10g,炒神曲10g,炒山楂10g,炒麥芽10g,炒枳實15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效果:患者服上方20余劑,服藥后病情好轉,胸悶、汗出減少,睡眠好轉,可入睡,再服十余劑后,諸癥皆消。 【按語】此案為痰熱壅阻所致胸痹,癥見心胸窒悶而痛,脹滿納呆,嘔惡泛濁,口黏口苦,面色峰晴,精神萎頓,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氣,脈弦滑。證屬濕痰蘊積化熱,濁氣上泛.治以清化熱痰,和胃降逆。藥用:清半夏、茯苓、竹茹、旋覆花、厚樸、枳實、杏仁、苡仁、黃連、菖蒲、郁金。
醫(yī)案:22 王某,女,70歲。 病史:胸憋悶痛3年,加重半年。3年前因胸憋悶痛陣作,在某醫(yī)院診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行冠脈支架植入術,半年來病情逐漸加重,復查冠脈造影示大血管暢通,考慮微血管病變而來診。 醫(yī)案:胸慜悶痛,每日發(fā)作2次,每次數(shù)分鐘,多因勞累后發(fā)作。心煩失眠,易驚善恐,頭暈氣短,脘痞嘔惡,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肢體沉重,口苦,形體肥胖,舌胖淡暗、苔黃膩,脈細弦而滑。 中醫(yī)診斷:胸痹心 痰濁壅阻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治法:健脾滌痰。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 半夏10g,陳皮9g,茯苓15g,菖蒲10g,郁金10g,瓜萎12g,枳實6g,黃連3g,竹茹12g,旋覆花12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效果:用藥15劑,胸痹減輕,心安神寧,痞滿消失,納谷有加,大便成形,黃膩苔漸退。此后胸痛未發(fā),若行走過急,偶有胸憋悶,休息則止。 【按語】痰濁壅塞所致的胸痹,約占脾胃失調(diào)所致胸痹患者的三分之一,運用健脾滌痰法有效。由于人們飲食習慣與生活條件的變化,痰濁夾熱者較多,本例心煩,口苦,舌苔黃膩,是兼夾蘊熱之象。治以健脾滌痰法有效。
醫(yī)案:23 李某,女,50歲。 病史:覺左胸不適2年。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5天前因過勞、情志不暢,突感左胸剌痛難忍,頭暈氣短,惡心欲吐,力不能支而摔倒在地,經(jīng)急救緩解,冠脈造影大血管輕度狹窄。此后,胸痛日發(fā)4?5次,持續(xù)時間可長達2小時,雖服多種西藥未能控制而來診?;际改c球部潰瘍8年。 醫(yī)案:心痛陣作,胸悶氣短,口干納呆,心煩易怒,大便干。舌尖紅,舌體胖大有齒痕,中間有裂紋,舌苔薄白,脈細數(shù)。 此乃心脾兩虛,氣陰不足,兼有虛熱。 治宜補脾益心,通痹止痛。藥用: 太子參12g,生黃芪15g,桂枝156,丹多15g,黃精、天門冬、麥門冬、小麥各10g,柏子仁12g,生牡蠣30g,菖蒲、郁金、生何首烏各10g,谷麥芽各15g,枳實10g。每日1劑,水煎服。 服2劑后發(fā)作即明顯減輕。又服3劑,癥狀基本消失,査心電圖已明顯改善。 【按語】唐老師用補脾益心法治療胸痹。。以心胸刺痛,心悸氣短,納呆便結或便溏,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治以補脾益心。補脾多用太子參、黃芪、炒白術,養(yǎng)心多用黃精、天門冬、麥門冬、小麥、柏子仁;安神則用生牡蠣,蓮子心。隨癥加減。若胸痛陣作,胸悶氣短加萵蒲、郁金意在開郁通痹;若心煩易怒,口干便結加谷麥芽、枳實、生首烏意在理氣消導,潤降通便;而丹參合桂枝取其久病和絡之意。
醫(yī)案:24 丁某,女,61歲,退休工人。 病史及醫(yī)案: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近年來房顫頻繁發(fā)作,多發(fā)于早晚,每日發(fā)作1?3次,平時亦覺心悸不寧,??嘈貝炿[痛,頭昏目眩,頭疼牙痛;頸強不和,兩目干澀,易汗,下肢不溫,舌質(zhì)淡紫,苔薄,脈細弦滑,三五不調(diào)。 中醫(yī)診斷:胸痹,心腎兩虛。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房顫。 治法:溫補心腎、養(yǎng)心安神。 方藥:桂甘龍牡湯、生脈散化裁: 制附片5g,仙靈脾10g,川黃連3g,炙桂枝6g,炙甘草5g,生龍牡各20g (先煎),黨參15g,生地黃l0g,麥門冬 10g,丹參15g,川芎10g,紅花10g,葛根15g,石菖蒲l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藥進7劑,心悸得止,胸悶痛稍減,呼吸欠暢,怕冷減輕,食納欠佳,余癥如前。上方去葛根,加砂仁3g (后下)、甘松10g行氣醒脾。 三診:服上方2個月,房顫控制, 胸悶痛及心慌能平,下肢冷感消失,頭昏眩暈減而未已,胃冷腹熱。 【按語】本例既有陰虛陽亢火炎之象,又有下焦陽虛陰盛之征,概括其基本病機為心腎虧虛,陰陽失調(diào)。治以補益心腎,調(diào)和陰陽。除用桂甘龍牡湯溫通心陽外,更以仙靈脾配地黃,仿二仙湯意,補益腎之元陰元陽;黃連清泄郁熱;丹參、川芎、 紅花、石菖蒲怯瘀化痰,通行血脈;黨參、麥冬、生地補益 心之氣陰。諸藥合用,而令寒熱平調(diào),陰陽相濟。結合兼證,略施加減,得收佳效。 醫(yī)案:25 李某,女,50歲。 病史:近2年漸覺左胸不適,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5天前因過勞、悄志不楊,突感左胸刺痛難忍,頭暈氣短,惡心欲吐,力不能支而摔倒在地,經(jīng)急救緩解。此后,胸痛日發(fā)4?5次,持續(xù)時間可長達2小時,雖服多種西藥未能控制而來診。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改變。 醫(yī)案:心痛陣作,胸悶氣短,口干納呆,心煩易怒,大便干結,舌尖紅,舌體胖大有齒痕,中間有裂紋,舌杳薄白,脈細數(shù)。 中醫(yī)診斷:胸痹心痛,心脾兩虛,氣陰不足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治法:補脾益心,通痹止痛。 處方: 太子參12g,生黃芪15g,桂枝15g,丹參15g,黃精、天門冬、麥門冬、小麥各10g,柏子仁12g,生牡蠣30g(先煎),菖蒲、郁金、生何首烏各10g,谷麥芽各15g,枳實10g.每日1劑,水煎服。 服2劑后發(fā)作即明顯減輕。又服3劑,癥狀基本消失,査心電圖已明顯改善。 【按語】用補益心法治療胸痹。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無以養(yǎng)心,心脾兩虛,或脾虛不運,宗氣不生,運血無力,脈道瘀阻均可發(fā)為心痹。臨證所見,先有脾虛,繼發(fā)心痹者即屬此類,以心胸刺痛,心悸氣短,納呆便結或便溏,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治以補脾益心。補脾多用太子參、黃芪、炒白術,養(yǎng)心多用黃精、天門冬、麥門冬、小麥、柏子仁,安神則用生牡蠣,蓮子心。若胸痛陣作,胸悶氣短加菖蒲、郁金;若心煩易怒加谷麥芽、枳實意在理氣消導,而丹參合桂枝取其久病和絡之意。 醫(yī)案:26 楊某,男,35歲。 病史:素來體健,性情急躁,嗜食肥甘,吸煙飲灑,有時飲酒達斤許。因左胸悶痛,稍勞則甚而多次査心電圖,均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拒行冠脈造影及冠脈CTA檢查。發(fā)病1年,經(jīng)多方調(diào)治,療效甚微而來求診。 醫(yī)案:患者形體豐腴,枏神萎靡,面色晦暗,下頜郁痤瘡,聞之語聲重濁,自感胸悶氣短,左胸疼癇,納呆泛惡,口黏、口苦不欲飲,便干溲赤,肢體酸重,心情煩,夜寐夢多;舌質(zhì)暗紅.苔貧厚而膩,脈沉細澀。 中醫(yī)診斷:胸痹,膽胃失和,痰熱蘊結。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絞痛。 治法:治以清膽滌痰,和胃降逆。 處方: 竹茹、茵陳、清半夏各12g,茯苓15g,菖蒲12g,郁金、杏仁各10g,苡仁20g,忍冬藤15g,赤芍藥10g,旋覆花9g,枳實10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 隨癥略有加減,經(jīng)治3個月,諸癥日漸減輕,直至消失。復査心電圖正常。 【按語】以上為化濁法治療胸痹的案例。臨床以胸中悶痛,頭暈昏膽,痞滿,口干不欲飲或口苦口黏,喜飲,舌苔滑而脈滑或緩為辨證要點,治以升清化濁,和胃降逆,兼以開胸宜痹,臨床用之,升清多用藿荷梗,化濁多用茯苓、半夏、厚樸、陳皮,枳實、谷麥芽,降逆多用杏仁、旋覆花、枇杷葉,開胸宣辨用菖蒲、郁金。 醫(yī)案:27 某女,28歲。 病史及醫(yī)案:感冒后月余始覺左胸部刺痛陣作,勞后尤甚,氣短乏力,夜寐多夢,并常于半夜子時后,因心悸窒悶而驚醒,伴見納呆不飲,面色咣白,形體消瘦,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時見代脈,該患者發(fā)病1年以來,經(jīng)西醫(yī)診為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并一直服用心律平,并對此產(chǎn)生依賴性。 中醫(yī)診斷:胸痹,氣陰兩虛,心陽不振。 西醫(yī)診斷: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 治法:治宜溫陽益氣,養(yǎng)血安神, 處方:炙甘草湯加減 人參、桂枝、干姜各6g,赤芍、麥冬各10g,生地黃15g,阿膠10g(烊化)10g,黃芪15g,白術10g,柏子仁、炒枳實各12g,炙甘草10g。毎日 1劑,水煎服。 服4劑后,胸悶心悸開始咸輕,又服8劑,癥狀基本消失,并開始減用“心律平”。繼用上方略有加減20余劑,直至完全停用“心律平”,早搏消失。査心電圖大致正常。 【按語】用調(diào)理心陰心陽法治療心悸,該類患者,可伴見脈結代,心悸動。此因心陰虛不能潛納心陽,或心陽虛鼓動無力所致。臨證多用仲景所設炙甘單湯加減,并視其陰陽偏頗。調(diào)整藥物用量。如偏于心陽虛者加重參、桂、姜的用量,偏于心陰虛者則重用麥冬.生地、阿膠、大
醫(yī)案:28 張某某,女,56歲。 病史及醫(yī)案:胸悶胸痛半年,近日因其愛人病故,悲痛而胸痛發(fā)作,經(jīng)服速效救心丸好轉。刻下癥狀為胸痛胸悶,食少納呆,口中乏味,心悸心煩不寐,悲傷欲哭。胸脅脹痛,善太息,頭暈,惡心,舌淡紅,苔白微膩,脈弦。心電圖診斷,提示ST-T改變。 中醫(yī)診斷:胸痹,氣滯血瘀。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治法: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處方: 柴胡、旋復花各12g,赤芍藥、白芍藥、炒枳殼、郁 7劑后,自覺胸痛大減,食納增,睡眠轉好,守方連服 【按語】臨床所見并非僅有怒傷肝而致心解,凡七情過均可致肝之琉泄氣血功能失職而致胸痹。本例病人為七情過激而致心辨,其病機為肝膽琉泄失職,肝郁擾心,心絡不和,治療重在疏肝理氣理氣,使氣機調(diào)達,心脈流暢通。
醫(yī)案:29 何某,男性,56歲。 病史:陣發(fā)性心前區(qū)愁悶疼痛1年余,加重2月?;颊?年前飲酒較多后發(fā)作心前區(qū)憋悶疼痛,伴左上臂內(nèi)側放射痛,在某醫(yī)院診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經(jīng)治療好轉出院,2月前常于凌晨發(fā)作胸痛,持續(xù)約20分鐘,含服消心痛緩解,曾用中西藥物治療,病情始終未能有效控制。近2個月來,因家務煩擾,心情不佳,而發(fā)作增多,且每于凌展5時發(fā)作,程度加重。在外院住院治療建議行冠脈支架植入術,但因患者懼怕手術而拒絕。 病案:胸脅脹滿,郁悶不舒,善太息,頭昏沉,心煩熱,夜眠差,門干苦,不多飲, 二便尚調(diào),形體肥胖,平索喜煙酒,舌暗略紅,苔薄白微膩,脈弦細滑。 中醫(yī)診斷:胸痹,肝膽郁滯,痰瘀痹阻。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治法:疏肝利膽,和解少陽,化痰祛瘀,寬胸理氣。 處方:小柴胡湯合栝樓薤白半夏加減 柴胡15g,黃芩12g,人參10g,法半夏15g,菖蒲10g,郁金15g,瓜蔞30g,薤白10g,水蛭10g,川芎10g,丹參參15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棗3枚。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胸痛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程度也較前為輕,舌脈同前。上方去丹參,加雞血藤20g,再進14劑,藥后諸癥消失,査心電圖大致正常。 【按語】患者形體肥胖,久坐少動,好煙酒肥甘,痰濕內(nèi)蘊,痹阻經(jīng)脈,血行不暢,故發(fā)胸痹心痛,復因情志抑郁,肝氣郁滯,故見胸脅脹滿,太息,肝旺克脾,故食納欠佳,氣滯則濕阻瘀停,因而病情漸漸加重,本病多發(fā)于凌晨少陽之時,且休作有時,加之患者口苦、頭暈、胸脅脹滿,故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瓜蔞薤白半夏湯,寬胸理氣滌痰濕;加石首蒲、郁金、水蛭、川芎、丹參以增化痰祛瘀之力。
醫(yī)案:30 付某,女,62歲。 病史及醫(yī)案:患者往有冠心病10余年,心絞痛4年余,失眠2年余。每年因胸痛發(fā)作多次住院治療,1周前五明顯誘因,再次出現(xiàn)夜間心前區(qū)疼痛,持續(xù)約8?10分鐘,服用消心痛可緩解明顯。面色晄白,少氣懶言,胸悶,煩躁不安,腰膝酸軟.少腹發(fā)涼,四肢欠溫,大便不成形,眼瞼及雙下肢體浮腫。舌質(zhì)暗,變見散在瘀點,苔薄白。脈沉細略遲。 中醫(yī)診斷:胸痹心痛,心腎陽虛證。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衰。 治法:溫補腎陽、補氣養(yǎng)心。 處方: 熟附子6g ,仙靈脾15g,肉蓯蓉10g,熟地12g,紫丹參15g,太子參12g,白術12g,茯苓20g,芍藥12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牡蠣20g先煎。日一劑,水煎服。忌食辛辣.肥甘,不易消化之食物。 經(jīng)2月余調(diào)服,心痛癥狀消失,守原方繼調(diào)服半月余,諸癥悉平。 【按語】綜合合分析本患者為命門火衰,不能上濟于心,君火必須賴相火之溫煦,方可心君泰然。若命門火衰,則失于氣化而不能上濟于心,致陰盛陽微,氣血滯澀,辨而不通而發(fā)心痛之重癥。雖在心,其本在腎,治病必求于本。治以附子、仙靈脾溫補腎陽為君,熟地養(yǎng)血滋陰制附子之燥,生脈飲合芍藥以益氣養(yǎng)心為臣。兼予以白術茯苓健脾利濕為咗,牡蠣養(yǎng)心安神,斂陰潛陽為使。
醫(yī)案:31 思者,女,62歲。 病史及醫(yī)案分析:有冠心病史8年。心氣不足,胸痛隱隱,營衛(wèi)不和,動則自汗,心悸征忡,遇勞則作,胸悶短氣,頻繁復發(fā)。舌體胖質(zhì)紫,脈細而結代。時令值冬蔵之時,擬益心化癍,調(diào)和營衛(wèi).藉草木之精華,平氣血之逆亂。 予以益氣固表、調(diào)和營衛(wèi)、養(yǎng)血活血之膏方: 人參90g,黨參150g,炙黃芪300g,桂枝60g,赤白芍各90g,煅龍牡各300g,葛根90g,川芎90g,丹參150g,生山楂150g,菖蒲90g,決明子300g,降香24g,防風90g,蒼白術各90g,茯苓90g,炙甘草45g,陳皮60g,制半夏90g,炒枳殼90g,桔梗60g,生蒲黃150g,醋靈脂90g,延胡索90g,全瓜蔞 120g,薤白90g,檀香24g,生麥芽300g,海藻90g,莪術90g,桃仁90g,紅花90g,靈芝90g,胎盤60g,大棗120g,浮小麥300g,鹿角膠90g,阿膠90g,麥芽糖500g。制成膏方。每早以沸水沖飲一匙。 【按班】患者心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故胸痛隱隱,神疲乏力,動則自汗。膏方取顏氏益氣湯補氣化瘀,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玉屏風散調(diào)和營衛(wèi)、益氣固表、收斂止汗,方中,胎盤乃人之血氣所生,故能大補氣血。靈芝號稱“仙草”,能益氣養(yǎng)心,是治療心悸、怔忡、胸痹、失眠、健忘、自汗的良藥,故為膏方所常用。而山植消食導滯,活血化癍。決明子淸肝散熱,泄火通便,本為膏方所不取,實則膏方非補劑之謂也,而應以平衡為著眼點,以辨證為選方藥遣之依據(jù)。
醫(yī)案:31 某患者,女,51歲。 病史及醫(yī)案:既往有肥厚性心肌病15年,反復胸悶,胸痛,甚則昏厥。診見:面色蒼白,形體肥胖,神疲乏力,心悸,胸滿不舒,心痛陣作,自覺陰冷之氣上沖,少寐,舌紫,苔白,脈沉細。 中醫(yī)診斷:胸痹,痰瘀交阻,心陽不振。 西醫(yī)診斷,肥厚性心肌病。 治法;溫補心陽,活血通絡。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麻黃、附子、炙甘草各6g,山植、失笑散(包煎)、延胡索、赤芍藥、白芍藥各9g,煅龍牡各30g(先煎),細辛、桂枝、水蛭各3g,每天1劑,水煎服。 二診,服28劑后,胸悶、胸痛減輕,脈稍沉,病有轉機,舌苔白膩,此為溫陽初見功效,前方炙麻黃加至9g,加麥門冬、菖蒲各9g,又服藥2個月,面色轉紅,頭暈。心悸、胸悶胸痛諸癥大減,遇勞后稍感胸悶,可持家務。 【按語】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溫經(jīng)散寒之劑,原方為治療少陰表里俱寒之證,一麻黃散寒,附子溫陽,細辛溫經(jīng),三藥組方補散兼施。本病例為痰瘀交阻、心陽不振,屬虛寒型胸痛。處方中一麻黃宣通心陽,附子溫助腎陽,通陽溫運并舉,內(nèi)外調(diào)治,使虛陽振奮,并在溫陽基礎之上加失笑散、延胡索、赤芍活血化瘀。諸藥合用,使陽氣振奮、痰瘀化解,氣血運行,諸癥自解。
醫(yī)案32 羅某,73歲. 病史:因“反復胸悶痛2年,加重3天,持續(xù)胸痛3小時”入院,入院時心率40次/分,血壓80/54mmHg,心電圖:Ⅱ、Ⅲ、AVF、V3R、V4R導聯(lián)ST段弓背抬高0.2mv。診為“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行急診PCI提示右冠閉塞,并于右冠植入支架1枚,術后患者胸痛緩解,但不能平臥,持續(xù)低血壓狀態(tài),予以多巴胺、臨時起搏器維持。 醫(yī)案:患者神清,精神差,乏力,懶言,多眠,, 2力,纖畝,多 納差,四肢欠溫。無胸悶痛發(fā)作,無心悸,無氣促,無咳嗽咳痰,舌淡暗、苔薄白見裂紋,舌底脈絡迂曲,脈弦滑。 中醫(yī)診斷:真心痛,氣陰兩虛,心血瘀阻。 西醫(yī)診斷: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化痰,活血祛瘀為。 處方:溫膽湯合生脈散加減: 橘紅10g,法半夏10g,茯苓15g,五味子6g,麥門冬 7劑后精神較前稍好轉,仍有乏力、懶言、多眠,納差,四肢欠溫,無胸悶痛發(fā)作,無心悸,無氣促,無咳嗽咳痰,舌淡暗、苔薄白見裂紋,舌底脈絡迂曲,關脈滑,尺脈沉。尺脈沉主腎陽虛,關脈滑主中焦痰盛,結合舌象,當屬心腎陽虛、痰瘀內(nèi)阻之證,且以虛證為主。心腎陽虛,胸中陽氣不運,故見四肢逆冷,乏力,嗜睡;中焦痰盛,胃氣不降,故食則嘔逆;心氣不足,血行遲滯而為瘀血,痰瘀內(nèi)阻,心脈不通,故胸悶隱痛;腎主納氣,腎陽不足,腎失攝納,故見動則氣促。治以溫陽益氣,健脾化痰通絡。處方: 人參15g,黨參30g,熟附子10g,法半夏10g,當歸15g,枳殼6g,橫紅6g,茯苓15g,白術15g,炙甘草6g,竹茹10g。每日1劑,水煎服。 遵囑服上方2劑后,患者精神明顯好轉,無胸悶痛發(fā)作,可進食而無嘔吐,可坐起而無氣促,四肢轉溫,血壓、心電穩(wěn)定,并撤除多巴胺、臨時起搏器。守方再服3劑后,患者精神佳,言語、納食如常,可下床輕度活動,舌質(zhì)由淡暗轉為淡紅,舌底絡脈迂曲減輕。住院15日,病 【按語】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脈止痛是首要步驟。本病例已通過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人治療,解決了標的問題。治本方面,鄧調(diào)脾護心法治療。心氣不足,心火受挫,火不生土,脾土受損,脾不養(yǎng)心,反而加重心氣虛。脾主升運,能升騰淸陽,從根本上起到益氣養(yǎng)心之效。此外,脾胃健運則濕不聚、痰難成,亦為除痰打下基礎。臨證用藥上,溫膽湯能除痰利氣,條達氣機,方中不用枳實而用枳殼是取其寬中下氣,且其力緩不致耗氣傷陰。因本病是本虛標實之證,故加黨參益氣固本,標本同治,不但補益了心氣,而且可使'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乘'。該方用黨參一般不超過18g,多用反致補滯,不利于豁痰通瘀。補氣用黃芪,甚者加人參10?18g另燉服;活血通癍用失笑敏;痛甚者加三七末或云南白藥;兼陰虛者可合生脈散,另以西洋參10?18g燉服,兼高血壓者加珍珠母、草決明等;兼脾虛者合四君子湯;兼高脂血癥者加山楂、何首烏、麥芽;兼腎陽虛者加淫羊霍;兼血虛者加黃精、桑寄生、雞血藤。
醫(yī)案33 王某,女,60歲。 病史:患者5年來心慌不寧反復發(fā)作,心電圖等檢查示頻發(fā)室性早搏,發(fā)作時多呈二聯(lián)律、三聯(lián)律,心中虛懸感,常用心律平等藥,早搏控制不加。 醫(yī)案:平素畏寒,喜厚衣被,大便稀溏,便后心慌易作,面色欠華。舌質(zhì)淡稍黯、苔薄膩,脈結代。 中醫(yī)診斷:心悸,脾土陽虛。 西醫(yī)診斷: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早。 治法:溫運脾陽,寧心定悸。 擬方: 桂枝、炒白術各10g,制附片5g,黨參、葛根、丹參12g,熟棗仁30g,炮姜、川黃連、砂仁(后入)各3g,炙甘草、石菖蒲各6g,每日1劑,水煎服。7劑。 復診:訴服藥1周內(nèi)心慌只發(fā)作1次,便溏漸漸轉實,但仍怕冷喜暖,舌診未變,脈象轉細。效不更方,再加人生龍骨、生牡蠣各20g,服 【按語】諸癥仔細分析,認為乃屬中土陽虛,子病累母,心失所榮,故而心慌心悸陣作、脈來結代。全方以桂枝、附子為君,溫運脾陽、振奮心陽,黨參、甘草益氣補中;白術健脾燥濕;炮姜溫中祛寒,寓意桂附理中輩;葛根升脾胃之淸陽;砂仁、菖蒲醒脾理氣;黃連燥濕運中;丹參活血化痰;棗仁寧心安神。臨證注重望聞問切四診,強調(diào)整體辨證,全面衡量,心律失常也不能局限于心病范圍。本例患者悸在心中,而治重中陽,溫脾而寧心,實有母病治子之妙。 醫(yī)案34 周某,女,31歲,工程師。 病史:近1年余,常發(fā)心悸,心慌、胸悶、失眠,易怒等癥狀,本市某醫(yī)院診斷為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致“竇性心動過速”,常服倍他樂克而緩解。前日復發(fā)又服倍他樂克,心率110?130次/分降至90?100次/分,但其他癥狀無改善而來求治。 醫(yī)案:仍然心悸,心慌,心前區(qū)窒塞感,失眠、多夢,情緒急躁,大便干燥,2?3日1次,小便正常。其形體偏瘦,神情激動,舌質(zhì)淡尖紅,苔薄白而干,脈數(shù)細無力。 中醫(yī)診斷:心悸,陰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 西醫(yī)診斷: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 治法:治以滋陰安神。 處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太子參20g,玄參15g,丹參20g,茯苓15g,五味子15g,炙遠志6g,桔梗10g,當歸15g,天冬20g,麥門冬20g,柏子仁15g,酸棗仁15g,生地黃25g。每日1劑,水服4劑癥狀消失,心率80次、分左右,又兩日1劑,服10余劑未復發(fā)。 【按語】臨床體會,竇性心動過速用西藥β受體阻滯劑雖可迅速減慢心率,但對自覺癥狀的緩解多不滿意,中醫(yī)治療常可收到良好效果。
醫(yī)案35 汪某某,女,48歲,家庭婦女。 病史:1周前自覺心悸、心慌,頭暈,失眠,氣短、乏力。隨即去當?shù)乜h醫(yī)院診治,心電圖檢查結果:“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下壁心肌缺血”。服用心律平、丹參片等無效而來求治。 醫(yī)案:仍覺心悸、心慌,胸悶塞,心煩,氣短乏力,時時太息,頭暈,眠差,飲食尚可,二便正常。形體偏瘦,精神欠佳,舌質(zhì)淡有痰 中醫(yī)診斷:心悸,氣虛血弱。 西醫(yī)診斷: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早。 治法方藥:益氣養(yǎng)血,定悸復脈,用炙甘草湯加味: 紅人參15g,炙甘草10g,麥門冬30g,阿膠15g(烊化),生地黃20g,桂枝10g,生姜10g,酸棗仁15g,大棗15g,黃芪30g,丹參20g。每日1劑,水煎服。7日后復診:諸證緩解,復查心電圖,結果正常。 【按語】炙甘草湯為仲景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證,現(xiàn)代研究認為,本方有減低異位起搏點自律性和恢復心臟傳導的作用。臨床體會,以酸棗仁易麻仁更能養(yǎng)心安神;氣虛甚者加黃芪,夾瘀者加丹參,對改善癥狀效果更好。
醫(yī)案36 鄒某某,女,55歲。 病史:主訴:心悸、氣短、頭暈1月余,伴暈仆。1月前,因心悸、氣短、時時頭暈并暈倒1次而在某附院作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査,診斷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室性早搏”,給予阿托品等提高心率,再囑其準備安裝人工起搏器,患者拒絕。心率每分鐘40?50次,血壓90/60mmHg。 醫(yī)案:頭暈,畏寒,氣短,心悸,胸中悶塞,說話多則有短氣不續(xù)之感,。察其體質(zhì)瘦弱,面色萎黃少華,精神欠佳,說話語言斷續(xù)而淸晰,四肢欠溫,舌質(zhì)淡嫩苔白潤,診其脈遲緩而結代。 中醫(yī)診斷:心悸,心腎陽虛。 西醫(yī)診斷: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室性早搏。 治法:溫通心腎,益氣活血;處方:麻附細辛湯加味: 麻黃12g,制附片20g先煎,,細辛3g,當歸15g,黃芪40g,紅人參15g,五味子12g,麥門冬20g,桂枝15g,羌活15g,丹參20g濃煎,1日1劑,停服西藥。1月后復診:此前每周診治1次,均以上方為基本 【按語】形成本病的病機既有氣虛陽損,又有陰虛血弱,終致陽虛不運,血虛失養(yǎng),復因寒凝、瘐阻、瘀滯等,造成復雜的病機結果。因有形之陰不能速生,無形之陽所當急固,故本病治療始終要以益氣溫通為基礎,但臨床又要根據(jù)病變之標本緩急。
醫(yī)案37 張某,男,51歲。 病史:心悸、乏力2年,加重伴胸悶憋氣半年,檢查提示胸片示輕度肺淤血,心影增寬。心臟彩超示:左室明顯擴大,符合擴張型心肌病超聲改變,左室收縮、舒張功能降低,二尖瓣返流(輕度)。西醫(yī)予以地高辛、倍他樂克、速尿等藥物后,患者病情緩解,今求中醫(yī)治療。 醫(yī)案:心悸、氣短,時有惡心嘔吐,動則更甚,汗多,納差,心煩,口干。神倦,面略潮紅,舌紅苔黃干、少津,脈細數(shù)疾,不齊。 中醫(yī)診斷:心悸,氣陰虧虛(少陰熱化證) 西醫(yī)診斷: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 治法:補益氣陰,清熱復律。 處方: 黃芪30g,丹參15g,炙甘草15g,太子參30g,麥門冬20g,五味子10g,黃精20g,玉竹15g,生地黃15g,葛根20g,黃連9g,浮小麥30g,炒谷芽30g。每日1劑,水煎服。 半月后復診,述口干、多汗癥狀基本改善,心悸明顯減輕,唯胃納較差,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偶有不齊。 【按語】老師認為治療本病應注重以下幾個要點:①“益氣”賞徹始終,尤其出現(xiàn)脈不氣時,往往提示有氣虛欲脫、陽亡陰竭之變。益氣之藥,首推參、芪,但二者各有所長。其中益氣固脫,芪不如參,而益氣行水、行血,則參不如芪。人參在陰補陰,在陽補陽,能溫能清,可升可降,是一味雙相調(diào)節(jié)之良藥,故寒化、熱化二證皆不可或缺。寒化證用移山人參,熱化證用西洋參。②凡未經(jīng)氣化而停滯發(fā)生浮腫之水,統(tǒng)稱濁水,濁水不去,則氣化阻滯,陰陽格拒,最易發(fā)生離決而致脫厥之變。黃芪為益氣行水主要藥,以北黃芪為佳,用量每日多超過30g,視病情而定。③陽氣式微,陰氣充斥,桂附乃必用之品,溫振元陽非附子莫屬,溫通心陽全賴桂枝方通。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地高辛類藥,以免加重其毒性。桂枝溫通心陽,化膀胱之氣,行太陽之水,有心悸、浮腫者必用之。
醫(yī)案38 麻某,男,71歲。 病史及醫(yī)案:冠心病病史30年,每年均有胸悶憋氣發(fā)作,加重1年。平素規(guī)律應用“阿司匹林、欣康、辛伐他汀”等藥,目前胸悶憋氣,不能平臥,心慌,腹脹,并見下肢水腫。尿少,大便干。查體:聽診雙肺聞及少量濕啰音,心率110次/分。肝頸靜脈回流征(十),肝大、位于右鎖骨中線4cm,質(zhì)地硬;雙下肢浮腫。舌質(zhì)紅紫而有瘀點、瘀斑,舌苔白厚膩,脈沉伏。 中醫(yī)診斷:喘證,心陽虛衰,水氣凌心,血脈瘀阻。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衰。 治則:溫陽利水化瘀。 處方: 附子15g,白術25g,赤芍藥35g,茯苓35g,澤瀉35g,葶藶子30g,白茅根50g,紅花20g,當歸30g,懷牛膝20g,豬苓25g,益母草30g,大黃10g,郁李仁15g,大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病人服藥14劑,喘憋、心悸明顯減輕,夜間可以平臥,小便正常,大便排出基本通暢,2日1行,舌質(zhì)紫、有瘀點、瘀斑,苔白,脈沉。前方去大黃,服用前方15劑,浮腫明顯減輕,心悸、氣短進一步好轉。 【按語】本病中醫(yī)病機以心腎陽虛為本,血瘀水停為標,本虛標實。腎陽虛衰,則水液代謝障礙,水飲停留,上凌于心肺,郁阻心陽。心陽虛衰,鼓動無力,加之心血瘀阻,同時水飲停留,上凌于心,則發(fā)為心悸;水飲上犯于肺,使肺氣不能正常肅降,則發(fā)為喘促。
醫(yī)案39 患者,男,35歲。 病史醫(yī)案:1個月來因勞累出現(xiàn)頭暈腦脹,檢測血壓升高,最高160/108mmHg,確診為高血壓病。予服尼福達半片,每日兩次,療效不佳。仍有頭暈項強,心煩口干,眠差易醒,納可,二便調(diào),舌紅苔白,脈平緩。BP140/105mmHg。 中醫(yī)診斷:眩暈,肝陽上亢。 西醫(yī)診斷:高血壓病。 治法劑處方:平肝潛陽,方擬天麻鉤藤飲加減。 生石決明15g,鉤藤10g,懷牛膝6g,天麻6g,生杜仲10g,夜交藤12g,石斛10g,茯苓10g,澤瀉10g,牡丹皮10g,玉竹12g,薄荷5g,白菊花10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藥后頭暈減輕,自覺心悸,腰痛,二便調(diào)。BP:110/75mmH,前方有效,效不更方,前方加桑葉10g。 14劑,水煎服,每日1劑。三診:藥后頭暈減輕,時有頭痛,已停用尼福達,舌紅苔白,脈弦平。 【按語】患者因勞神致肝陽上亢,清竅受擾,故頭暈項強。肝陽上亢,擾亂心神,心火上炎則見心煩口干、眠差易醒之癥。頭暈腦脹乃肝風上擾清竅所致,故本病治療先以天麻息風止痙,清熱平肝,以化肝風;石決明既平肝潛陽又瀉肝火;牛膝活血通經(jīng),引血下行,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薄荷配菊花、桑葉,加強清肝明目、清利頭目之功,如此配伍,使肝風得息,肝火得清,肝血得茯苓、澤瀉健脾利水;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因為神安則寐,寐則陽得入陰,陰陽相交,以抑孤陽之偏亢;加用石斛、玉竹養(yǎng)陰柔肝。如此配伍,肝腎得補,相火得清,陰陽得以調(diào)和。 醫(yī)案40 患者,男性,51歲。 病史:頭脹痛2天。2天前患者出現(xiàn)頭脹痛,呈持續(xù)性,伴胃脘部輕度脹悶不適,當時無明顯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等癥狀,當時測血壓為196/126mmHg,絡活喜5m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