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曇摩耶舍,此云法明,屙賓人。少而好學(xué),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長而 氣干高爽,雅有神慧?,該覽經(jīng)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禪游心?七覺?, 時人方之浮頭婆馱?。 曇摩耶舍,漢語稱作“法明”,是屬賓國人。他年少時很好學(xué),十四歲時被弗 若多羅所知重。耶舍長大以后氣魄才干豪爽高明,極富高超的識鑒與智慧,通覽經(jīng) 律之典,聰慧覺悟出于眾人之上。他能夠深入思考八種禪定的方法,十分專注于研 究七覺的修持,當(dāng)時人把他比之于浮頭婆馱。 孤行山澤,不避虎兕?,獨處思念'動移宵日?。嘗于樹 下每自克責(zé)年將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哉! 耶舍常常獨自一人行走在高山水澤中, 從不躲避虎、兕等野獸,一個人靜處思考,動輒就是一整天。耶舍經(jīng)常在樹下打坐 時嚴(yán)厲責(zé)備自己:年齡業(yè)已接近三十,卻尚未得到證悟,真是太懈怠了! 于是累日不寢不食,專精苦到?,以悔先罪。乃夢見博叉天王?語之曰:“沙門當(dāng)觀方?弘化?,曠濟(jì)為懷, 何守小節(jié),獨善而已?道假眾緣,復(fù)須時熟?,非分?強(qiáng)求,死而無證?。” 于是連續(xù) 數(shù)日不睡不吃,專心致志,刻苦不懈,以懺悔先前的罪過。后又夢見博叉天王對他 說:“僧侶應(yīng)當(dāng)周游四方,觀察民風(fēng)弘揚(yáng)道化,以普度眾生為懷,怎么可以僅僅固 守細(xì)微末節(jié)而獨善其身。佛教道化所成依靠的是種種因緣,又必須等待時機(jī)成熟, 不安本分的逄求,到死也無法證悟。·’ 覺自思惟'欲游方授道,既而逾歷?名邦,履踐?郡國。以晉隆安⑩中,初達(dá)廣 州#,住白沙寺。 耶舍明白過來后自我思考,便想周游四方傳 授佛法,不久便走遍了各個有名的地方,親身游歷了許多大小國家。于晉隆安年中, 第一次來到廣州,住在白沙寺。 耶舍善誦《毗婆沙律》,人咸號為“大毗婆沙?”,時年已八十五,徒眾八 十五人。時有清信女張普明,諮受?佛法,耶舍為說《佛生緣起》,并為譯出 《差摩經(jīng)》一卷。 耶舍撞長誦讀《毗婆沙律》,人們都稱呼他為“大毗婆沙”,當(dāng)時他的年紀(jì)已有 八十五歲,而他的學(xué)徒也正好有八十五人。其時有一位清信女叫張普明,向他請教 佛法,耶舍為她解說《佛生緣起經(jīng)》,并且為其翻譯出了《差摩經(jīng)》一卷。 至義熙胃中,來人長安。時姚興?僭號'甚崇佛法,耶舍既 至,深加禮異. 到了義 熙年中,耶舍來到長安。當(dāng)時姚興僭偽稱帝,特別尊崇佛教,耶舍來到長安后,姚 興給予了特殊的禮遇。 會有天竺沙門曇摩掘多,來人關(guān)中,同氣相求?,宛然若舊。 因共出《舍利弗阿毗曇》,以偽秦弘始九年初書梵文,至十六年,翻譯方竟, 凡二十二卷。偽太子姚泓&親管#理味' 沙門道標(biāo)為之作序。 此時恰逢天竺僧人曇摩掘多來到關(guān)中,兩人志趣氣質(zhì)相同而 互相吸4丨,就像是有著老交情一樣。由此曇摩掘多便與耶舍共同譯出了《舍利弗阿 毗曇》,在后秦弘始九年首先寫成梵文,到弘始十六年方才完成翻譯,共有二十二 卷。偽太子姚泓親筆疏理文意,僧人道標(biāo)為此作了序文。 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禪法'其有味靖之賓,披榛而至者,三百余人。凡士庶造者,雖先無信心,見皆敬悅。 耶舍后來南游到江陵,居住在辛寺,大規(guī)模地弘楊禪法,對清凈佛法體悟不 舍、不畏艱險而來的賓客,共有三百余人。凡是士人或普通民眾來訪,雖然先前 對佛教并無虔誠信仰之心,但一見耶舍都欣然敬重。 自說有一師一弟子修 業(yè),并得羅漢氣傳者失其名。又嘗于外門閉戶?坐禪' 忽宥五六沙門來入其 室。又時見沙門飛來樹端者,往往非一。 耶舍自己說過,一位師父與 一位弟子修持此業(yè),都修成正果而成為羅漢,作史傳的人沒有記下這兩人的姓名。 耶舍曾有一次在室中閉門坐禪,忽然就有五六個僧人進(jìn)入到他的房間。人們又常 常見到有僧人從天空中飛到樹端上,這樣的事情每次都有不同。 常交接@神明氣時俯同矇俗?,雖道 跡?未彰,時人咸謂已階@圣果?。至宋元嘉@中,辭還西域,不知所終。 耶舍常常能與神 靈交往,然而轉(zhuǎn)過來又與普通人沒有兩樣,雖然他的道化之跡尚未顯明,但當(dāng)時 人都說他已經(jīng)達(dá)到了圓滿的境界。到了南朝宋元嘉年中,耶舍辭別中國返回西域, 后來下落不明。 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漢之言,常為譯語。度本竺婆勒子,勒久停廣州, 往來求利'中途于南康@生男,仍名南康,長名金迦,人道名法度。 耶舍有一位弟子叫法度,擅長梵、漢語言,常替人翻譯。法度本是竺婆勒的兒 子,竺婆勒在廣州長時間地停留,來往各地經(jīng)商求財,在經(jīng)商途中于南康生下了一 個男孩,由此命名為南康,長大后名為金迦,皈依佛教后起名為法度。 度初為耶 舍弟子,承受經(jīng)法。耶舍既還外國,度便獨執(zhí)矯異@,規(guī)以攝物'乃言專學(xué) 小乘'禁讀《方等,唯禮釋迦,無十方佛'食用銅缽'無別應(yīng)器 法度起初是 耶舍的弟子,從耶舍承受佛教經(jīng)法。耶舍既返回外國,法度便獨自有意立異,規(guī)劃 收攝萬物,便宣楊專學(xué)小乘佛法,禁止讀《方等經(jīng)》等大乘佛教經(jīng)典。法度本人唯 對釋迦牟尼尊崇,不承認(rèn)十方佛,進(jìn)食唯用銅缽,別無其他食器。 又令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唯宋故丹陽尹顏竣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張牧女普明尼,初受其法。今都下?宣業(yè)、弘光等諸尼,習(xí)其遺風(fēng), 東土?尼眾,亦時傳其法。 法度又命尼姑們 出行須得互相執(zhí)手,懺悔罪過之時,只要相向伏地即可。因此只有南朝宋以故丹陽 尹顏峻的女兒尼姑法弘、交州刺史張牧的女兒尼姑普明二人,首先接受了法度的教 法。當(dāng)今首都的宣業(yè)、弘光等尼姑,沿襲了他的遺風(fēng),陜西以東地區(qū)的尼姑們也時 常傳布他的教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