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流行一類圓雕陳設(shè)玉器,盛行于乾隆時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場景。器形有玉屏風(fēng)、玉山子、玉盤、玉如意、玉瓶等等。這類玉器選料講究,題材明確,很多具有吉祥的寓意,且雕工細致,富有裝飾美感,有的集陳設(shè)與實用為一體,代表著清代制玉的高超水平。 清康熙 白玉九魚八吉祥紋碗 H6cm;D18cm RMB:400,000 白玉碗,口沿微微外撇,下起四足,碗內(nèi)高浮雕九魚紋,碗外壁浮雕八吉祥紋。八吉祥紋常見于清代的青花官窯瓷器中,是宮廷指定的裝飾紋飾,含有宗教吉祥意義。此玉碗題材祥瑞,除“有余”之意,還反映出清代帝王的宗教信仰。八吉祥紋又稱“八寶紋”,被藏傳佛教視為吉祥象征。 玉碗以和田白玉籽料為材,整挖而成,高浮雕技法精湛,內(nèi)碗壁等細節(jié)打磨一絲不茍,整體紋飾精細,九魚姿態(tài)各異,波濤之中夾雜著各種水草,魚兒翻滾于驚濤駭浪之中,營造了一幅頗有氣勢的魚游景象。 清代 玉貢碗一套(鐵錯金蓋托) H5cm;D12cm RMB:50,000 這組玉貢碗整體來說,碗的年份高于托與蓋。玉貢碗,白玉質(zhì),為整料琢制,難能可貴。玉碗口沿外撇,腹部漸斂,圈足。此碗通體光素?zé)o飾,拋磨精良。玉貢碗受到藏族貴族的珍視與細心呵護,后人特意配上底托與蓋,并裝飾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結(jié),為藏傳佛教象征吉祥的八寶紋飾。托與蓋的工藝為鐵錽金,更遠勝于銀鎏金,這類藏品傳世極少,可多加關(guān)注。 清乾隆 白玉夔龍紋方斗形小水盂 H3.8cm RMB:80,000 水盂為供磨墨的盛水器。宋龍大淵《古玉圖譜》:“水丞貯硯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文獻記載要早于硯滴,但目前所見實物以魏晉時為最早。其形狀多為圓口,鼓腹,亦有塑成象生形。與硯滴的最大區(qū)別是有注水口而無出水口。以玉、瓷、紫砂等常見。此品白玉材質(zhì),瑩潤光亮,致密瑩澤,并伴有紅褐或黑色長短牛毛沁。方斗形,倭角,上窄下寬,方形開口,打磨圓潤精細,給人大器小作精巧之感。四面開光,內(nèi)減地浮雕變形夔龍紋。置于案頭,古意盎然。 清乾隆 白玉饕餮紋香盤 11.5×7.5cm RMB:80,000 白玉香盤,滿工,中心雕有花形插孔,花瓣飽滿,均勻下翻分布。盤內(nèi)淺刻兩組饕餮紋,呈對稱布局。饕餮紋刻畫得清晰細致,雙眼中間鼻與眉相連,具有威嚴(yán)神秘之感。玉香盤口沿整琢回紋,無論形制、雕工都具有宮廷特征。清宮舊藏有陶瓷香插、玉香插,形制與之相同,中間開孔處便是線香插置之處。焚香為古代四大雅事之一,從這件做工精細的香盤可以看出清代宮廷對用香的重視與講究。 清代 玉雕人物花卉紋海棠形罐 H5.3cm RMB:110,000 青白玉質(zhì),作海棠形罐,罐內(nèi)壁掏膛勻凈,薄面細致,打磨光潔。口沿及底略帶有褐色沁斑,外壁開光,內(nèi)飾人物故事,雕工細致精美。此罐形制獨特,開光呈對稱布局,各開光內(nèi)紋飾及花卉的雕飾規(guī)整細致。 清代 白玉獅子鳥形鈕蓋瓶 H8.2cm RMB:120,000 此瓶造型精巧獨特,呈左右兩部分,彼此相連構(gòu)成整體。玉瓶直立,束頸,鏤空花卉紋雙耳,相互對稱,配有鳥鈕蓋。玉瓶旁側(cè)鏤雕山石,山石上圓雕獅子,正仰首向上張望,似與玉瓶上的小鳥嬉戲,刻工利用合理的空間布局構(gòu)造了一幅活潑俏皮的場景。玉獅子及玉鳥均雕刻得十分寫實,雕工細膩。此器選材精良,玉質(zhì)白潤致密,特別是刻工對動物的刻畫,使本來靜止的場景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氛,實屬匠心獨運。配有原裝木制底座。 ![]() 清代 玉雕松竹梅花插 H18cm RMB:80,000 此玉花插以高浮雕、鏤雕等工藝琢成,以松竹梅為表現(xiàn)題材。兩根不同高度的竹子橫切形成花插的口,其下雕飾山石、松樹、梅花等,竹葉片片凌厲,梅枝遒勁,花朵或綻放,或含苞待放,松樹老道蒼勁。整體意象以寫實手法刻畫,既豐富又準(zhǔn)確,充滿勃勃生機,體現(xiàn)出刻工對植物題材良好的把控能力。玉質(zhì)致密,具有留有褐黃皮色,自然討巧。 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這三種植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貞的友誼。 ![]() ![]() 清代 描金松樹紋碧玉賞盤 D31cm RMB:180,000 清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后,供入朝廷的玉材以青玉、碧玉居多,玉器產(chǎn)量漸增。這件碧玉大盤尺寸大,直徑達到三十厘米,以碧玉整料挖制而成。大盤中央描金松樹紋,描金色澤至今仍保存完好,發(fā)色鮮艷。松樹挺拔巍峨,枝干遒勁,松針郁郁蔥蔥,造型極具文人風(fēng)骨,整體生機盎然,底部另飾有蘭草等植物襯托。盤底同樣以描金裝飾,松樹紋飾與盤內(nèi)一致。 松遇霜雪而不凋,遇干旱仍能生機盎然,猶如文士堅毅不屈的風(fēng)骨,自古以來被文人、雅士所稱頌,古人視松為堅貞之引喻,并不斷被作為文學(xué)、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題材。從整體來看,此碧玉大盤中松樹的描金堅毅剛正不露俗氣,蘊藏著濃濃的文人品味于其中。 此盤選材、做工、造型、裝飾風(fēng)格具有清代宮廷琢玉特征,整體華美恢弘,而又兼具文人雅趣。相較于清宮眾多吉祥題材的玉雕作品,此盤顯得尤為特殊。 ![]() ![]() 清代 和田玉雕喇乎拉尊者 H17cm RMB:280,000 清代自雍正帝以后,宮廷禮佛日盛,佛事頻繁。隨著藏傳佛教對清宮影響的不斷深入,它已然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佛教繪畫、造像等均得以大力發(fā)展,造辦處并設(shè)有玉作,專門承制御用或供佛的玉件。 喇乎拉尊者以和田白玉雕刻,形象特征與丁觀鵬奉乾隆諭旨摹杭州圣因寺貫休所作《十六羅漢》中的第十位尊者喇乎拉羅漢一脈相承(參見《中華瑰寶——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頁405,圖144),身著百衲衣,雙手持王冠,表情肅穆,似有所悟,形貌生動。 尊者背靠山石,刻“喇乎拉尊者。如來轉(zhuǎn)物眾生物轉(zhuǎn),誰識此者頂門巨眼,持七寶冠將供如來,有能所乎不言己該”文字。整體布局疏朗有致,極具清宮藏傳佛教風(fēng)格的裝飾意味。 ![]() ![]() 清代 青白玉一品青蓮如意 L36cm RMB:120,000 清代流傳的如意頗多,但以玉雕如意最受世人的青睞,惟玉如意多以白玉或碧玉琢之,且造型多做工整的云葉式。是件玉如意既以青白玉雕成,同時造型取材自具有濃郁文人氣韻的靈芝式。淡玉色質(zhì),局部有沁色。器呈靈芝形,表面以深浮雕刻畫出蓮花纏枝紋,蓮枝盤繞于柄身,延至背部,寓意一品清廉。 ![]() 清代 白玉錦荔枝 H10cm RMB:80,000-100,000 白玉質(zhì),圓雕錦荔枝,整體雕琢手法極為寫實??坦ねㄟ^對瓜果的準(zhǔn)確認(rèn)知,將錦荔枝的肌理刻畫得十分形象,兩根苦瓜彼此相連,一端連接著藤蔓,充滿生機。原配木質(zhì)底座。此器選材優(yōu)秀,玉質(zhì)細膩溫潤,色澤白潤,無綹裂雜色,屬于和田玉中的上乘品種。 ![]() 清中期 白玉高士觀泉山子 H6.5cm RMB:150,000-180,000 此件山子選用白玉雕琢而成,白玉油潤,潔白無瑕。一面雕刻“高士觀泉圖”,山石、松樹之間,一條石階小路通向山頂,二人立于山下,似觀賞、品評瀑布。選料優(yōu)良,雕刻精致,人物刻畫逼真,道法洗練。 山子作為小擺件,放于案頭,可用以擺設(shè)形成小景致,同事可以作為擱筆之物,兼具實用與欣賞功能,頗為明清時期文人雅士所喜愛,此件白玉山子畫意悠遠,高山流水間充分現(xiàn)實了文人的喜好,是清中期白玉山子的絕佳代表。 ![]() ![]() 清中期 白玉夔龍水注 H5.5cm;L11.5cm RMB:850,000-950,000 白玉質(zhì),質(zhì)地絕佳。平底微足,外壁通體光素,提耳處則浮雕龍,呈半圓狀。以龍首作柄,龍首尾相觸杯身。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最高等級的神獸,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征祥瑞,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此件器物,莊嚴(yán)光美,在極簡中呈現(xiàn)盎然雅趣,且無論是從質(zhì)地、造型,還是工藝上,都體現(xiàn)著清代中期的高水準(zhǔn)的創(chuàng)作。其出處不難想見,非宮廷莫屬。整體潤澤纏綿,細膩遍體,色澤奪目,如月之流光。種種細節(jié)顯示其絕美;傳達著游云驚鴻般的夢幻感覺,實非凡品。 ![]() 清代 碧玉隨形水仙盤 H5cm;L31cm 無底價 原配木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