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 100 Design Items 欄目的第一篇,我偷了個懶,選了和我學科相關,我自己也比較熟悉的 item 來開寫。 是的,就是倫敦的 Underground Map (地鐵線路圖)。 在倫敦念書,或者來過倫敦游玩的讀者們,對這個地圖應該是不陌生了吧。倫敦打的士巨貴無比,大概3公里路就要收費 15 磅(從希斯羅機場搭一次的士到城里90磅以內有找,夠一個月的地鐵月卡費了)。Central city 在高峰期堵車嚴重,在這個時間段搭巴士基本上只有延誤,不可能會有早到。我認識的大部分住處離學校遠的同學們,出行都靠地鐵,畢竟從家里去到1區(qū),地鐵最低單程也才2.4磅。 很多人剛來倫敦的時候都曾吐槽過倫敦地鐵線路圖復雜難懂,我倒是覺得,這難道不是為了滿足人口高度聚集、公共交通需求旺盛的大城市通病嗎?對比一下上海、紐約還有東京的地鐵線路圖,無一不是地鐵線路眾多,信息繁雜,讓人看完想把地圖揉成一團扔掉。 倒是先別扔,試想一下沒有 google maps 和 citymapper 這些地圖導航類app的日子,要讓人從偌大的地圖里找到通行 commute 的線路,才最讓人崩潰吧? 倫敦地鐵線路圖,1932年。 可能會出乎大家意料的,設計了這張在20世紀影響過眾多城市地鐵線路圖繪制的,并不是平面設計師,而是一個在倫敦地鐵信號辦公室工作的工程制圖員(Engineering Draftsman),Hanry Beck。受電子線路圖的啟發(fā),他在地鐵線路圖上故意忽視了實際地圖上的方位導向和距離,抽象化地把地鐵系統(tǒng)繪制成彩色線圖。一開始這個地鐵線路圖并沒有被有關部門采納,覺得太radical,但在1932年他們還是做了500個試印進行分發(fā),很快就被公眾取完,1933年這個地圖正式投入使用,增印到700,000份。(英國人的保守啊,也是有跡可循) 我在網上找electrical schematic的示范,看到這張就想起來高中填物理試卷要畫的電子線路圖。。。 除了地鐵線路圖,倫敦地鐵公司的視覺系統(tǒng)用的由 Edward Johnston 設計并于1916年投入使用的Johnston Sans字體及l(fā)ogo也很值得一提,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倫敦的標志之一。我在校內參加過的數不過來的與平面設計相關的seminar,導師的PPT里想要表示倫敦,不需要 London 這個詞,放個地鐵站的logo大家就能秒懂。 當時要換字體的背景是這樣的,倫敦地鐵集團的運營經理想要增加地鐵運營收入,希望這個地鐵系統(tǒng)能讓公眾感到“效率感”,讓地鐵站更顯眼,同時也讓群眾在地鐵系統(tǒng)里更方便地找到方向,增加客流。 1908年 Marylebone 地鐵站的樓梯式入口。(小廣告也是有點多)大家不妨試試能不能找到地鐵入口? 是不是現(xiàn)在的就好辨認很多? 另外一個在20世紀很出名的字體設計師 Eric Grill,同時也是Edward Johnston的學生,就毫不諱言他設計的字體 Gill Sans 就是以 Johnston Sans 字體為基礎而改良的。Gill Sans這個字體被使用得可多了,微軟,BBC,John Lewis,Tommy Hilfiger,AT&T等等都用過這個字體。 不過,這里說個八卦。還是聽同校學MA出版的英國同學知道的,英國有一些出版企業(yè)是拒絕使用 Gill Sans 的,原因是,Eric Grill對性非常上癮,曾經與自己的女兒、sister、還有狗發(fā)生過性關系(不知道該怎么面對我家里那本他寫的 On Typography。。。)。我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他個人史料的一部分,沒想到google上一找,有非常多的博客討論這個歷史。感覺以后有公司要用這個字體作為品牌標識,得先琢磨琢磨? 對,這些logo用的都是同一個字體,Gill Sans. 八卦說完,回到正題哈。倫敦地鐵線路圖也可算是倫敦的標志之一了,每每我在城中的書店,例如Tate Modern Bookshop,Waterstone,the National Theatre's one,都會看到線路圖的周邊產品。我一度很想去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逛逛,館里有關于 Edward Johnston、倫敦歷史的 Tour Talk,針對青少年還有家庭的教育類活動也非常多 - 要來倫敦游玩,不一定要去地標打卡,參加博物館的活動也是一個不錯的了解城市的機會? 我在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官網找到館藏有1920-30 世紀的海報后,好想把他們買回家,美得可以直接放家里作裝飾了! BBC 在1987年出的紀錄片 ? Design Classics : The London Underground Map ? ,里面有一個估計是設計師的人物(能在BBC紀錄片作點評的都是在某個領域有reputation的人物了),對這個線路圖做了如下評價: “這是第一個,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第一個地圖繪制過程中,繪制人對實際地鐵站的地理位置‘撒了謊’。這個突破性的舉措是非常有革命性意義的,他制作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平面系統(tǒng),但這個保證視覺傳達的清晰性的制作過程有時候是非常復雜的。很多設計師會設計看起來清晰同時有實際功用的平面設計,因為平面上的視覺傳達其實就是和人的眼睛打交道。” 他的點評我是很認同了,處于21世紀的我們每天總是腳步匆匆,接觸的很多資訊都被各種第三方設計得讓人能用最快的速度去得知想要被表達的信息 - 習慣了在這種設計無處不在的社會,反而更容易忽視背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決過程。 這張線路圖能沿用至今日,Johnston font歷經百年仍被倫敦地鐵使用,足以證明,好的設計是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最后用這句話,和各路設計師們共勉。 “Good design is obvious. Great design is transparent.” -Joe Sparano Reference: 1. Coldwell, W. (2013) 150 facts for 150 years of the London Tube. Available at: https://www./life-style/history/150-facts-for-150-years-of-the-london-tube-8444153.html 2.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Edward Johnston. Available at: https://www./collections/projects-partnerships/edwardjohnston 3. ProjectDystopia (2011)LONDON TUBE MAP: Who Created The London Underground Map? find out NOW! (Design Classics). Available at:https://www./watch?v=1xmOpyv5NuI 4. Smith, G.D. (2018) The History of The Tube Maps. Available at:https:///2016/05/the-history-of-the-tube-map
|
|
|
來自: 發(fā)現(xiàn)干貨 > 《科普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