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官窯對明官窯的仿制 明清時期,對官窯青花的仿制有所謂“官仿官”和“民仿官”兩類。 “官仿官”主要體現(xiàn)在清代官窯仿制明代官窯上。清代官窯仿明官窯始于康熙,康熙五十四年刊印的劉廷璣《在園雜志》中說:“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笨梢?,康熙時候的“郎窯”仿明代宣德與成化官窯的水平已經(jīng)非常高了。從同時代人許謹齋的《戲贈葉生》詩中也可證實,“新來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價更高。占斷江南有開府,熊窯端不及郎窯”。到雍正與乾隆,對明官窯的仿制更為突出,不但仿制的品種多,而且“仿得十分逼真”“達到了亂真的地步”,之后的嘉、道歷朝均有仿制。其實,康、雍、乾時期仿明官窯,主要是對明官窯的崇尚而產(chǎn)生的某種思古之幽情,追求的只是明官窯的神韻。所以,在胎、釉、青花料以及工藝上,基本保持了當代風格,而且大多數(shù)都書本朝年款,只有少量仿款。當然,既然是仿制,那么在釉色、青花呈色、器型與紋飾等外觀方面,還是會盡可能地向仿制的時代靠近。雍正仿成化釉有“用釉八盆入灰一盆”的配制記錄,可見當時為了把仿制品做好,使其盡量與實物相符,在工藝上做過各種嘗試與努力。 |
|
|
來自: 青木森森 > 《民族、民俗、古風、收藏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