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薩爾斯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第一號G大調(diào)前奏曲 “你必須知道,最簡單的事物才是最應(yīng)該看重的?!?/strong> ——卡薩爾斯 卡薩爾斯丨精致的簡單 一次,卡薩爾斯給一位年輕的大提琴手演示一段博凱里尼的協(xié)奏曲,拉了一會,年輕人突然困惑地說:“大師啊,在您自己的錄音里,您可不是這樣拉的啊。”卡薩爾斯回答:“沒錯,可能是這樣,但在這次演奏中,這樣的方法就是正確的?!?/span> 自由、靈動、毫無拘束,卡薩爾斯演奏大提琴的確到了無跡可求的高超境界。單從演奏技巧而言,許多人認為其復(fù)雜和精巧程度是難以模仿的,但當我們聽到從卡薩爾斯琴下流出的音樂,我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無比的平和與孩童一般的單純。 卡薩爾斯是第一個完整地將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給公眾的藝術(shù)家,在他的演繹下,這組一向被認為是枯燥平板、更多只是練習曲性質(zhì)的作品煥發(fā)了偉大的藝術(shù)魅力,卡薩爾斯不光表現(xiàn)了這部杰作所蘊涵的美——單一的線條與多重的結(jié)構(gòu)之間的精巧關(guān)系——而且,通過演繹這部作品,他也給20世紀的弦樂藝術(shù)帶來一種全新的觀念。人們談到他所闡釋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往往更多指出他把單調(diào)的曲子變得豐富生動,而實際上,這個行為本身的意義更為深刻:他用大提琴解釋了那個巴赫,那個寫出《平均律鍵盤曲集》、寫出了《哥德堡變奏》、寫出了《音樂的奉獻》的巴赫,他終于讓世人認識到,巴赫在大提琴領(lǐng)域的建樹與其他領(lǐng)域是一樣杰出的。是卡薩爾斯還巴赫以更為本真的面目。從此,巴赫的意義變得更為豐富和深刻??ㄋ_爾斯就是這樣:在所有人認為是繁冗的地方,他舉重若輕;而在別人認為了無生氣的地方,他卻能表現(xiàn)得生機勃勃,色彩亮麗。 卡薩爾斯極為認真與虔誠地審視著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音樂史上很少有如此認真與虔誠的審視。從13歲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舊書架上落滿灰塵的樂譜,到25歲時首次演奏一段其中的樂曲,他花了整整12年來精心琢磨作品的內(nèi)涵。這種審視在冥冥之中構(gòu)成了今天與過去的溝通,它使得卡薩爾斯跨越了前輩的大提琴家,直接在時間中找到了接近巴赫的門徑。也許,他對于《平均律》的酷愛和理解起到了啟示性的作用: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養(yǎng)成了每天早起彈一首平均律的習慣,這習慣一直持續(xù)到他的晚年。平均律中,看似簡單的旋律和實際所蘊涵的巨大創(chuàng)造性之間的關(guān)系,恰恰有些類似于這6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卡薩爾斯深知這其中的奧妙。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卡薩爾斯令別人難以超越的原因:在他那里,技巧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對巴赫的理解與親近,一種數(shù)十年里深深植入骨髓血脈里的理解與親近。所以他的演奏被認為就像呼吸吐納一樣自然,但是又決沒有任何成規(guī)。他的演奏每次都是不一樣的:在現(xiàn)有的錄音中我們可以聽出,卡薩爾斯對于細部節(jié)奏的把握非常隨意任性,時而延遲時而緊湊,每一個小變化都展開了一個新的角度——但無論變化如何豐富,這6首組曲聽起來的始終自由自在,單純,韻味無窮。 正如他自己所說:“旋律的靈魂是無法訴諸語言的?!?/strong>他讓我們相信,在他演奏的時候,巴赫在天堂也面露微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