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理氣劑3降氣

 差點氣死 2018-10-01

降氣

行氣主要是肺、主要是肝,因為肝主升、肺主降,升降的問題在于肺和肝。作為氣逆的問題,除肺主一身之氣以外,主要是胃。胃以降為用,當它上逆上沖的時候。那就是胃失和降了。胃和肺的治療,要抓住兩方面來進行降氣。

降氣的第一個方劑,它就是治療氣逆的。

蘇子降氣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紫蘇子 半夏湯冼七次,各二兩半(各9g 川當歸去蘆,兩半(6g 甘草炙,二兩(6g 前胡去蘆 厚樸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兩(各6g 肉桂去皮,一兩半(3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二片,棗子一個,蘇葉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

【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痰涎壅盛,喘咳短氣,胸膈滿悶;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等。

【方解】蘇子降氣湯這個方名就說得很清楚,是降氣方。

第一,它是有前提的。就是說蘇子降氣湯證不是一下子來的,它主治咳喘多日已經(jīng)成了虛證,而不只是一般的虛,而是造成了腎虛,屬于下虛。但作為蘇子降氣湯所治的證來看。它必然有上實。實是什么,痰飲壅盛于上,這是主要的。所以本方是虛實兼顧、上下并治的方劑,既是上實又是下虛。它是由于痰飲哮喘而又肺腎兩虛,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由于痰盛于上,即它是上盛下虛,這上面寫的上實下虛,是邪氣盛則實。之所以見喘咳短氣,胸膈滿悶,特別是腰痛腳弱,那是腎氣不足;四肢無力,肢體倦怠,甚至有些浮腫,這些情況都是由于肺、脾、腎的陽氣虛,沒有這個原因它也不會生痰飲。

這特別符合《金匱要略》所講的痰飲,根據(jù)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都認為液有余,便是痰,所以痰飲病要確認肺、脾、腎中誰為本,誰為標,誰是真正的根。臨床上有時候并不見得所有的痰飲病與腎有關(guān)都是發(fā)展到了腎為根的問題,但有的時候痰飲病出現(xiàn)腰痛腳弱倒都與腎有關(guān),所以在用蘇子降氣湯時,只要見到腰疼腳弱,就知道病人的腎陽已虛了,再加上從舌苔看白膩或白滑,從脈象上看,雖是滑而浮取有力,重按時特別在右尺部就不行了,這樣就說明了病已連及到腎。痰多,那么我就用理氣的藥、祛痰的藥、降氣的藥,實際上你把痰一去,氣一順,他自然就好起來。再加上降氣的藥,他當然就更加舒服了。平喘這個問題,是整個方劑的中心,比如你用蘇子降氣祛痰,用半夏、用前胡、用甘草,這些都好理解,而且這里也好說,著重的是下氣祛痰,由于痰多,還有些道理。但為何用厚樸呢?因為病人主要并不是痰積了出不來。而主要是氣虛,無力排痰,所以用厚樸除滿順氣也就加強了排痰的作用。用肉桂,因為原來就是肺脾腎陽氣不足,水化為痰,水聚為飲。因腎的陽氣虛以后,整個氣化不利,水道不得通調(diào),津液不得布化,所以聚而為痰,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需要用肉桂來溫腎。

還有一個方劑就不是用肉桂,而是用沉香。沉香既能溫腎,又能納氣歸腎,所以這兩個藥的加入都與腎有關(guān)了,但實質(zhì)跟前面的治療是統(tǒng)一的。這里當歸的問題不好解釋,過去《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講當歸主治咳逆上氣,可這里對它的解釋是養(yǎng)血補肝,肝腎同源。這句話對嗎,因為到了這樣的情況,哮喘病都影響到心。病人的大便都不通暢,這有兩個理由,一個是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肺氣壅,大腸不通。當歸在其中主要是養(yǎng)心潤肺,加上氣味芳香,可以行氣,對積于胸中的宗氣有推動的作用,這就是我的解釋,因為從表現(xiàn)來看,并不是絕對地沒有心的問題。我們中醫(yī)講宗氣的問題,心肺同屬上焦,所以疾病發(fā)展到了一定的時候,肺病能夠影響心臟。所以不僅是肺心的問題,現(xiàn)在這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越來越清楚了,臨床上也可以見看到肺心病并發(fā)、繼發(fā)冠心病。所以這些發(fā)現(xiàn)更加支持了我的想法。

當歸在這里的用法就是養(yǎng)心。因為這樣的病發(fā)展以后就影響到宗氣和心。治法雖然沒有講出來,但也考慮了這些問題。有些理論方面的東西有待于我們聯(lián)系起來去發(fā)掘,就像上次我們提到補腎與生血的問題,在過去都能為我們找到根據(jù)。這也是這么多年以來我在研究方劑當中自己感覺特別有意思、特別有興趣的東西。有些東西是從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但搜寫出來,而用在實踐當中的。那么這部分東西,如果我們能把它很好地進行整理、充實,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這些東西在臨床上用是能解央向題的。我說它解決問題,是因為蘇子降氣湯在一般情況下,緩解癥狀是很好用的,主要是指沒有到危急的時候,而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比如說從現(xiàn)在的診斷來說屬肺氣腫、肺心病,喘得難受,用這個方劑可以緩解病人的一時之急。但是不是能讓他的肺氣腫、肺心病,甚至哮喘治除根了。這很難說。

病情發(fā)展到這么一個情況,有的時間相當長遠,想很快糾正,有的時候是辦不到的,更不用談根除了。但是在臨床上使用也有一些例子,更多的用沉香,因為用它的目的在于平喘,首先使腎納氣的功能有所恢復,氣逆減輕一些,入就痛快,排痰也就有力了。痰除了一些,氣就又相應地舒服一些,所以這個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降逆氣,一個有利于排痰。

這個方劑里還有一點就是有季節(jié)特點。往往有一些感冒,感冒得病以后并沒有流鼻涕癥狀,也不見得有惡寒發(fā)熱,而是咳痰困難,涉及到氣,當然就喘得更加厲害。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jù)氣候的變化,根據(jù)病人起居方面的情況,了解后就能斷定是感冒。至于這個方劑加生姜你就放心地加,棗子一個還可以,用多了搞不好就膩了。用這個方劑的時候,我還加橘紅(一方有陳皮去白),橘紅和半夏并用,是為了更好地祛痰。

有時候我還加一點桔梗。所謂加一點桔梗,就是說用小量,不使整個方劑變?yōu)樾戊钐档姆絼?/span>

祛痰的問題還要介紹一種情況,就是這種病人往往口干,口干你應注意看是否屬于熱象,因為有痰堵塞在氣道里面,津液不得上潮,并不是真正的內(nèi)熱,這樣的情況可以用大量的茯苓,我經(jīng)常用到25g。這些病人,即使得小病也有問題,不管怎樣都有一個肺氣的變化,目前是由于肺氣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你用茯苓它可以通利小便,加強氣化作用,這樣津液就上潮了。所以講茯苓能升或降,它可以滲濕下行而出,也可以補脾肺之氣,所以在這里用它。

在臨床上介紹了這幾個方面。其實靈活的地方還很多。在情況危急的時候候,必用此方劑逆而喘的,就是說蘇子降氣湯對這種下虛上實的危急時侯,必用此方。這是治療原來就有痰喘病,現(xiàn)又出現(xiàn)肺氣上逆而喘的。

定喘湯

(《攝生眾炒方》)

【組成】白果去殼,砸碎炒黃,十一枚(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一錢五分(9g 桑白皮三錢(9g 黃芩一錢j五(6g)半夏三錢(9g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徐徐服。

【功用】宣肺降氣,祛痰平喘。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哮喘咳嗽,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方解】定喘湯這個方劑也是三攢湯來的,一開始講麻黃湯的時候就提到過。麻黃湯盡管在古代用得多,但由于自然條件的改變,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像古人那樣容易產(chǎn)生麻黃湯證了,但它的配伍組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很好的范本,以宣肺為主,宣肺、散風寒、止咳嗽。我記得當時講麻黃湯,由麻黃湯講到三拗湯,由三拗講到華蓋散。那我們現(xiàn)在再比一比看,這個定喘湯和華蓋散有何不同。這里面有白果、黃芩、半夏、冬花。麻黃、杏仁、甘草,這是三搠湯。桑皮,也是華蓋散里有的。所不同的是,華蓋散治療的是風寒喘嗽,嗓子里面痰多,呀呷有聲,是因為一呼一吸時痰隨著上升下降,所以叫呀呷有聲。那么這個方劑所治的是病人素來有痰,素有痰喘病,又感受了風寒,現(xiàn)在咳出的痰雖然是黃的,但并不說明它已經(jīng)變成熱證,只是由于痰不能出來,痰郁在氣管里化熱而致。所以在治療的時候還是宣肺散風寒,風寒散,肺氣宣,原來郁在肺里的痰就有利于排出。正因為痰已經(jīng)郁而化熱了,所以就在祛痰藥里用了苦寒的黃芩。瀉肺氣的桑白皮,它和別的藥合起來用,麻黃是散,正好一升一降。再看看蘇子,它是降中圣藥,款冬花也是如此,仍然是溫肺下氣,祛痰平喘。這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素有此病,白果可以治此病。第一,它味甘、苦,略有澀味。第二,它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但生品搗成泥能浣洗油膩。所以必須去殼取仁炒黃用。不然的話,它的澀味不利于祛痰。這里順便介紹一個單方,就是用三五粒白果仁搗碎后擱在飯鍋里蒸透,用來湯沖服,治婦人白帶難止。但白帶有腥味,或帶的色黃、赤都不可用。所以如果你的目的還在祛痰,那它只有排痰后才能定喘;如果用收澀藥為主,痰就會出不來。這個問題一定要注意方中白果的用量。

在這兒舉一個例子。有些人生活安逸,黑白顛倒,熬夜后早晨睡。又有人伺候,天天熬參湯。本身有痰喘病,喝了參湯之后,憋得難受,后來用多種辦法治療,痰出不米。但這個例子和定喘湯所講的情況和白果的收澀不同,只不這是用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在治療時有痰一定先祛痰,咳也好、喘也好,有痰一定要先祛痰。所以治療痰喘有一個原則,發(fā)作時治標,不發(fā)時治本。就是在哮喘發(fā)作的期間要治痰,一切要有利于祛痰。當不發(fā)作的時候要治本,如何使得它不虛,脾虛治脾,腎虛治腎,脾腎皆虛就治脾腎,這就是治本。所以腎氣丸也能治療虛人痰喘。對這個問題要區(qū)別對待,不能統(tǒng)一用一個方劑就代表它的治法,這是在治療哮喘當中最大的事情,包括治療咳嗽(慢性氣管炎)和感冒引起的咳嗽。不能以咳嗽的次數(shù)多少為療效標準,應該看咳嗽有痰沒有,咳嗽得暢快與否。有時候病人吃了止咳劑、收澀劑,咳得時間少了,但是非常難受,同時胸悶特別難受,這是一個主要的區(qū)別,所以這種情況一定要做到有邪先祛邪。那么所指的祛邪,不僅是指的外感之邪,還包括了痰,這些都是邪。所以這里作為降氣也好,在這兩方中主要治的是肺,在這種情況下再強調(diào)一下治療咳喘,注意虛實之間如何來區(qū)別它,如何來抓住主要的方面來進行治療。

四摩湯

(《濟生方》)

【組成】人參(3g 檳榔(9g 沉香(3g 天臺烏藥(9g

【用法】四味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jié)。

【主治】七情所傷,肝氣郁結(jié)。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附方】五磨飲子(《醫(yī)便》)

木香(6g 烏角沉香(6g 檳榔(9g 枳實(9g 天臺烏藥(9g),各等分。以白酒磨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功用;行氣降逆。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結(jié)等。心腹脹痛,或走注攻痛。

【方解】四磨湯又叫四磨飲子,主要是用四味藥磨沖服,治療氣悶氣逆。它是以胸悶為主,甚至喘口氣都困難。方中行氣的藥有檳榔、烏藥、沉香,都是破氣、下氣的。由于破氣下氣的藥合起來用,唯恐傷了氣,所以首先指出人參。這個方劑主要的就是配伍上要注意。本方在臨床上單獨用的情況并不多,要了解這個情況。證見氣郁、氣悶、脹痛為主,而且氣上逆的原因就是氣郁、氣滯,胸膈滿悶不得下,與氣從下逆行向上走還不大相同,所以用行氣降氣的方法。有的時候方劑的分類很難分得絕對,它列在降氣劑之內(nèi),但是還有行氣作用。

下面有一個五磨飲子,方由四磨湯去人參,加上枳實和木香而成,加強了破氣的作用,故五磨飲子的方劑比四磨飲子的作用更強,所治的是一個完全的實證,因為在開始講到治虛證就指出要注意防止破氣,現(xiàn)在用開胸順氣之類的藥而且是作用非常厲害的,所以不是實證不能用。還有,它就是行氣,若有水、有痰、有瘀血,單用這個還不夠用。盡管是氣行、水行,血也就會行,但它究竟沒有血瘀,方中也沒有活血行瘀的藥。

舉一個實際例子,有一個小孩子,他心下痞,而且看著是高起的,看著有形,就說明不單有氣,還有水,所以應該用枳術(shù)湯。但誤用了大量開胸順氣之類,一派破氣藥,開始還見點效,但是越治療越重。小孩日漸消瘦,后來由我改用枳術(shù)湯再加建脾行氣的藥,不到一個月就好了。這還是十幾歲的小孩子,要是老年人本來就虛,越用破氣藥,氣越虛,氣下去后就很難再上來。所以這個方劑在這樣用的時候,就是在大量破氣藥中加一些人參,可以減少損害,保護元氣。但它到底還是一個治療氣結(jié)、氣逆的方劑。所以要掌握分寸,加不加人參,以及加多少人參,都是需要注意的。加人參與這些藥配合起來,還是降氣平逆為主,如果單純是實證,少加一點人參,它可以助長、增加破氣的作用,壯實的人就不必加,所以這個分寸要注意。把這段內(nèi)容理解了就行了。這種病證在臨床上并不少見,但這個方劑現(xiàn)在臨床上很少用,可以仿其法、取其意,自行遣藥組方。

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

【組成】

旋覆花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生姜五兩(10g 代赭石一兩(9g 甘草炙,三兩(6g 半夏洗,半升(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方解】旋覆代赭湯這個方劑,大家比較熟悉,而且是《傷寒論》中很有名的一個方劑。它主要治療噯氣不除、心下痞,也可以治療反胃。反胃就是嘔吐,把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氣逆而不降,還時常吐涎沫??傊畾w結(jié)起來就是一點,胃虛氣逆。這個痰就是因為胃氣虛、胃氣逆而產(chǎn)生的。因為氣虛便是寒,這話講過一次,但我還要再強調(diào)一次。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如果不理解這個,下面的方劑都不好理解。如果你講胃虛了究竟是什么虛,陰虛、陽虛、還是氣虛呢?這是一個胃氣虛,可以由誤治而成,也可以素來個人胃氣虛而受寒所致。

本方的特點是用了旋覆花和代赭石。這兩個藥作為主藥、君藥,用生姜和半夏作臣藥。在這個地方要注意了,生姜的用量要加大,在《傷寒論》中一般是三兩,這里是五兩,有的還需加量到半斤,以溫胃降逆。然后再加上補氣的藥(因為原就有氣虛),所以用了甘草、人參、大棗作為佐使藥。旋覆花,我們知道它是歸肺經(jīng)的藥,溫性,可下氣、除噯氣。對于一些有痰的咳嗽、有痰的喘,它都可以用,而且性子比較平和。在講中藥時有一句話: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所有的花葉器是質(zhì)輕的,都是浮而升的藥,唯有旋覆花是下降的。旋覆花的質(zhì)地很輕,但它的用量很大;反過來說,代赭石很重,但是它的用量很小,是旋覆花的三分之一。但在用量上沒有人對旋覆花、代赭石的用量提出過疑問,這個問題就需要注意。代赭石是重鎮(zhèn)降逆的藥,可以入胃經(jīng),可以入肝經(jīng)。凡是肝氣、胃氣上沖都可以用它,但它是寒性,在這個地方用它共同來降逆,為何用這一點呢?一個是因為重鎮(zhèn)的力量比較強,但這里胃氣虛寒而上逆,代赭石不僅重鎮(zhèn)的力量比較強,而且性寒,胃氣虛寒經(jīng)不住重鎮(zhèn),所以在這里旋覆花的用量大于代赭石。

藥性的問題在臨床上經(jīng)??吹接腥擞缅e,因為習慣認為金石藥重,藥用量都大,但是它要根據(jù)辨證來用,過量之后它就能損傷正氣。所以有人可以看到,這邊噯氣除了,嘔吐除了,吐涎沫除了,這是代赭石的用法,可是它是一個虛證,一個寒證,所以到后來,胃脘部覺得脹悶氣透不過來,同時感覺吃飯沒有食欲。這就是用重鎮(zhèn)藥過度的一個表現(xiàn)。這里生姜、半夏、人參、大棗、甘草都很熟悉,都是反復提到過的。大家也知道,生姜溫胃降逆,是嘔家圣藥,再一點它還可以行水,所以無論痰飲也好、水氣也好,凡是胃氣不降。它里面的津液就不得上布,所以用它和半夏既濁且降,在這里比較好。另外還有胃氣痞而且硬,故用它來散積消食。所以在此生姜的用量就要大一些,小了就沒用。

這里再反復提一遍良姜的問題,上次在良附丸中提了一下。良姜作為里虛寒用藥很好,而且它有芳香之氣,作為溫胃散寒理氣止痛很好,但是它比生姜燥。行水的作用也不行,這又是兩種藥的一個醫(yī)別。所以這種情況用良姜不適合。在這些藥里附帶提一點,旋覆花是花,另外還有金沸草,在治療里有一個金沸草散,和旋覆花散差不多的組成,其祛寒的作用比旋覆花更好,祛寒下氣。用于感冒、風寒所傷的咳嗽,嗓子癢而痰不容易出來,與一些散風、祛痰、宣肺的藥并用比較好。這個藥有的時候在北京是沒有的,剛來北京時只知道有旋覆花,不知道有金沸草,所以旋覆花、金沸草有時就混在一塊。所以用的時候要了解一下當?shù)氐挠盟幜晳T,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用法。

我剛才還講了兩個藥的配伍問題。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老年人,整六十歲,直腸癌手術(shù)以后,呃逆、噯氣,不能吃東西,醫(yī)生給他開的方劑都沒錯,用的旋覆花代赭石這個方劑,加上丁香、柿蒂,關(guān)鍵就是虛氣的問題沒有掌握好,代赭石的用量、補氣藥的用量沒有配伍好,這是一。第二,由于他直腸開了刀,做了人工肛門之后,飲食要被禁止,只許喝點牛奶。吃了大概有五付藥不行,找到我以后。就把原方加減變化了,以后把牛奶改成了米湯,而且告訴他吃熱的,水湯越稠越好。所謂米湯就是熬稀粥,把米熬化了。這樣粥就稠,另外在不夠的時候,給他吃些藕粉,逐漸地加那些有渣滓的東西,逐漸給他喝粥,因為牛奶和米湯還是兩回事。

還有一個問題,在辨證的時候沒有講過這一點,就是病人餓了老想要吃,而不給他吃,越不給他吃,他打呃打得越厲害。打呃要法意,不要把呃逆都當成胃氣敗。要注意呃是從哪兒打起的,氣從臍下往上則為正氣?。蝗绻鹪谖傅?,也就是起于中焦的足胃虛寒,這種情況比小腹上來的呃逆要好得多。

呃逆而能治和呃逆而不能治,又是兩個差別,嘔吐噦下利的噦,有人說就是干嘔,這個爭論挺大,有的說呃逆,實際上這兩個都是形式,關(guān)鍵是食糜都是從胃中出來,不是從臍下小腹上來,這是用旋覆代赭湯時一個辨證的要點,先要抓住這一點。另外這種病人的舌頭它必然是白的,雖有痰飲,但它不會厚。所以一般地不需要專門化痰。

橘皮竹茹湯

(《金匱要略》)

【組成】橘皮二斤(12g 竹茹二斤(12g 大棗三十教(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兩(6g 人參一兩(3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嘔逆或干嘔,

【附方】

1)橘皮竹茹湯(《嚴氏濟生方》)赤茯苓 橘皮去白 枇杷葉拭去毛 麥門冬去心 青竹茹 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30g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15g)。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加姜五片,水煎服)。功用:降逆止嘔,和胃清熱。主治:胃熱多渴,嘔惡不食。

2)新制橘皮竹茹湯(《溫病條辨目)橘皮三錢(9g 竹茹三錢(9g 柿蒂七枚(9g)姜汁三茶匙(沖)。水煎服。功用:理氣降逆,清熱止呃。主治:胃熱呃逆,胃氣不虛者。

【方解】橘皮竹茹湯的方藥配伍比較復雜,較難理解,因為橘皮竹茹湯一說就是虛熱,可是整個方劑與旋覆代赭湯比較一下,生姜比它還多。甘草的用量多,大棗的用量也多,都比旋覆代赭湯分量還大,這些藥物還基本相同,大棗、生姜、甘草、人參。一個是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一個是橘皮、竹茹,就這兩個差別。而它的證就是干嘔而噦者,就這個噦的證,和剛才講的旋覆代赭湯證也差不多,這時候它也可以出痰飲??偟膩碚f,由于胃虛,精氣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就能夠生痰,可是它用了大量竹茹,因為這個方劑整個是治胃氣虛而夾有虛熱,所以用了性偏涼的竹茹,所以這里可以說本寒標熱,說它益氣清熱,其實是同旋覆代赭湯相對而言。在這里要特別理解胃氣虛是本,氣虛就是寒。它這里所講的虛都是講胃氣虛,所以用甘草、用生姜,用大棗,分量都大。我們反復提到,《傷寒論》上要用人參,與我們現(xiàn)在用的人參不一樣,它實際上是用于氣陰兩虛,所謂過去傷寒家講甘草補氣,人參補陰,過去都這么說。實際上是氣陰虛用人參,這里必須提到這個問題。另外,我們還可以用《金匱要略》治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方只橘皮四兩、生姜半斤,煎分三服。這就更清楚了。

至于竹茹的問題,在以前也提到過,在這里能清胃平逆,因此能止嘔、能除煩。它的作用比較靈活,橘皮的作用大家很熟悉,是辛苦溫之品。功能理氣健胃。方中氣逆的時候并沒有用降藥,就是因為虛。一開始看這個方劑很不容易理解,特別是這個問題,它是熱的,為何用半斤生姜,而那治胃寒證的旋覆代赭湯才用了五兩生姜,二者幾乎差一倍。照老的方法算,半斤是八兩,而人參和甘草的用量也多。先應把這個關(guān)鍵問題解釋清楚,所以大家要注意。中醫(yī)的書,特別是中醫(yī)的古書,一定要注意思考,它有的時候只說了一半。比如剛才說的氣有余便是火,還有另一半它沒說。其實一聯(lián)系就很好理解,它既然有余是火,補氣又要用甘溫的,那么,氣不夠就是寒,所以這句話你不去想,就只懂了一半,我以前也說過。

關(guān)于下面的兩個附方,一個也名橘皮竹茹湯,但是在不阿的證之下用。這里先講第二千附方的新制橘皮竹茹湯,它是在胃熱呃逆時用的。這個證與柿蒂舍起來,是溫病后期出現(xiàn)的一種情況,所以在理解了丁香柿蒂湯的時候,這個方劑就好理解了。還有第一個附方的橘皮竹茹湯,它純粹是胃陰虛,胃陰虛而有虛熱,所以它用了這個方劑。這個方劑將來與下面的麥門冬湯可以聯(lián)系起來理解。

還有前邊有個竹葉石膏湯也可以理解,一個是胃有邪熱用竹葉石膏湯;一個是胃陰虛、肺陰也虛、氣逆而燥,所以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方,由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組成)?!稘健返拈倨ぶ袢銣褪且苑挝戈幪摓橹?,然后用了枇杷葉。其他有橘皮、竹茹、人參?!秲?nèi)經(jīng)》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另外還有入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胃氣也可以直接通于肺。所以又說;形寒飲冷,則傷肺。從這里也可以知道,胃肺相通,胃氣正常。它可以這樣散,胃氣不正常,吃進去的東西就積在胃中,既不輸往脾、肺,也不能下行入腸,就要生痰了,所以此時根據(jù)逆的程度,根據(jù)痰的多少,淡滲的藥要用一點。這些一個是憑脈,一個是憑審證的經(jīng)驗,必須要經(jīng)常注意觀察。

這幾個方劑在本科生的時候還可以機械地講,到了稍微有基礎,再往高層次時就要從這幾方面講,適當擴展開來,促進思考,作為提高。具體到方劑,自己下課了要很好地比較,比較得越細,心里就越有數(shù)。并通過這個基礎到臨床去體會,不然的話,就停留在這個方劑上。因此現(xiàn)在反復強調(diào),知其法而不明其方,知我者生,學我者死,就是要抓實質(zhì)和精神。畫畫是這樣,好多藝術(shù)都是這樣,我就強調(diào)這一點。我在這講方劑課,基礎課上也行,等到臨床上學得差不多了就應該講這些,屬于兩個講法。

丁香柿蒂湯

(《癥因脈治》)

【組成】丁香(8g)柿蒂(9g)人參(3g)生姜(6g)(原書不著分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主治】胃氣虛寒。呃逆不已,胸痞脈遲者。

【方解】丁香柿蒂湯就是治呃逆,這個呃逆是因胃腎氣衰。因為胃腎氣衰,所以要用溫胃益氣的辦法來治療。方中用上了柿蒂,是因為它是由胃氣衰敗所致,不能用重鎮(zhèn)的辦法,只能用苦寒、收澀的柿蒂。從這個地方回過來再看一看旋覆代赭湯,就可以理解了它用藥的輕重。病人呃逆,氣逆用重鎮(zhèn)的辦法不是挺好的嗎,為什么那多古人沒有用重鎮(zhèn)的方法治療呢?原方用了收澀的辦法,而且在那么多的溫胃藥中挑了丁香,這是為什么?丁香溫胃行氣,它兼溫腎,有時也和溫腎下氣的烏藥配合應用,這就能更進一步來理解它。烏藥不是降氣的嗎?烏藥順氣下行,也能溫腎,為何不用烏藥而用丁香呢。它不但不用下氣的藥,相反還用上升、調(diào)氣的藥。丁香是溫胃調(diào)氣,它兼溫腎,加上了收澀的柿蒂,溫胃順氣的柿蒂,就能導氣下行歸腎。還有人參、生姜,這里無非也就是益氣溫胃以散寒止呃。由于久病,或老年人胃氣虛寒而呃逆不已,需要這樣用。有的加人參,有的不加人參,甚至還有的沒生姜,這個就是要看證的輕重、氣虛的微甚;還有就是看呃逆的程度和剛才講就是因它是從小腹往上沖。實際上,這個方劑掌握了這一點以后,就能夠真正理解全部。

理氣劑就舉了這么一些方劑。再有些方劑就是臨床上常用,如越鞠丸,而四磨湯就很少按原法這么用。還補充一點,四磨湯在什么情況下用,凡突然大恐,氣急氣逆,用這個倒還可以,總之這個方劑是可以行氣降逆的。理氣劑中有些方劑應理解它配伍組合的用法,將來對自己理解和運用方劑配伍,特別是在成方的基礎加以化裁有很大幫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