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位于坦桑尼亞共和國北部的馬臘、阿魯沙、席尼昂加三省境內(nèi)廣闊的塞倫蓋蒂草原,占地1.5 萬平方千米,是當(dāng)今世界上數(shù)量最大、品種最多的動物群棲息地。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一個龐大的、名副其實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這里生活著數(shù)以百萬計的斑紋角馬、羚羊、斑馬等食草類動物和它們的天敵。在每年的旱季與雨季,可以看到上百萬只大型食草動物為尋找水源而遷徙,并總有食肉動物伴隨而行,成為野生動物世界里最壯觀的景象之一。 野生動物棲息地公園由于擁有現(xiàn)今極大規(guī)模的動物群落而聞名遐邇。這些動物包括無數(shù)的牛羚、斑馬、羚羊、斑鬣狗,以及3000 多只獅子。20 世紀(jì)50 年代,牛羚數(shù)量估計有190 萬只,1989 年估計有169 萬只,1991 年則下降至127 萬只。其他的特色動物有獵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馬、長頸鹿、野牛、轉(zhuǎn)角牛羚、大羚羊、旋角大羚羊、南非羚羊、直角大羚羊、山地小葦羚、大量嚙齒類和蝙蝠類動物、豺狗、瞪羚、七種、兩種河貍、疣豬和七種靈長類動物。小型食肉動物有蝠耳狐、蜜熊。1991年,一場狂犬病瘟疫滅絕了三個野狗群,致使最后一群野狗從公園中消失。300多種鳥類包括34 種猛禽、六種禿鷲、大鴇、鴕鳥、火烈鳥,以及幾種分布較固定的鳥。 偉大的遷徙大群斑紋角馬、牛羚、斑馬及羚羊的遷徙,構(gòu)成了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最大的特色。雖然動物群常年遷徙,但5、6 月間的場面尤其罕見:成群結(jié)隊的食草動物由中央平原向公園西部常年有水的地區(qū)移動,食肉動物緊隨后,伺機捕食。有時遷徙的動物群竟長達(dá)十余千米,是自然界最壯觀的景觀之一。有超過200萬的食草動物參加這種遷徙,由20萬只斑馬領(lǐng)頭,50 萬只湯姆森羚羊墊后,中間則是主要成員150 萬只牛羚。草食動物的遷徙方向是由牛羚和斑馬彼此合作而決定的。牛羚具有敏銳的嗅覺,而斑馬亦擁有出眾的記憶力,于是前者運用嗅覺偵察出雨水的方向,由此開始遷徙行動,接著由斑馬回想頭年的遷徙路線。 牛羚的遷徙牛羚從塞倫蓋蒂矮草平原—它們的出生地出發(fā),一直向西北方向行進,直到來到塞倫蓋蒂的西部走廊和格魯米提河。它們會選擇河道較窄、坡度較小的地方作為它們的渡口,通常是一擁而入,試圖避免遭到埋伏在河中的鱷魚的捕殺。 多樣的地貌資源塞倫蓋蒂平原主要是火山灰覆蓋的結(jié)晶巖,伴有大量露出地面的花崗巖(丘陵)。北部和西部狹長地帶主要是火山爆發(fā)形成的山地。西部走廊是塞倫蓋蒂中部地區(qū)的延伸帶,格魯米提河從它遍布著陡峭丘陵的平原上流過,河的兩岸分布著灌木叢和森林。公園南部的矮草平原地區(qū),一年大部分時間屬于干涸的半沙漠地帶,僅有少量的長頸鹿居住。該地區(qū)的歐達(dá)威峽谷是世界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兩條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附近還有不少的湖泊、沼澤、泉眼。降雨主要集中在11 月到第二年的5 月,12 月和3、4 月是降雨量最多的季節(ji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