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急診科醫(yī)生》中被診斷患有白血病的皓月——劉主任的女兒,劉主任為了給她進行骨髓移植經(jīng)歷了種種波折,好在最后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給劉慧敏一家?guī)砣绱舜笪C的骨髓移植風波到底是個啥吧。 長期以來,患者一旦被診斷為白血病就等同于被判了死刑。但隨著醫(yī)學研究的深入,近30多年來科技和藥物的不斷突破,相當一部分白血病患者可以得到治愈。造血干細胞/骨髓移植就是一種重要的救治手段。 骨髓移植的由來 自1958年首次應(yīng)用骨髓移植治療放射性意外傷患者獲得成功之后,全世界接受骨髓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病例數(shù)已超過10萬例,移植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可以達到50%~60%。 造血干細胞就像種子,雖然骨髓中含量只有1%左右,卻可以生根發(fā)芽,不斷自我復(fù)制又分化成各種血細胞。為了獲取足夠的干細胞,早期的移植需要對供者進行半身麻醉,從髂骨采集1000ml左右的骨髓,這對健康供者來說代價就太大了。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起,研究發(fā)現(xiàn)應(yīng)用細胞動員劑可以將造血干細胞帶入血中,通過采集血液就能獲得所需的干細胞,總量只有幾十毫升,比獻一次血的量還要少。這是移植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大大減少了干細胞采集的風險。
造血干細胞供者選擇: 白血病惡性程度雖然很高,應(yīng)用先進的基因檢測等技術(shù)可以進一步對疾病進行危險度分層。低危患者可以不進行移植,而高危患者和一部分中?;颊呤且浦驳闹饕蜻x者。 在我國過去的30年中,供者的選擇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作為獨生子女的白血病患者缺乏最有可能配型相合的兄弟姐妹。中華骨髓庫為供者短缺提供了很大幫助,迄今為止已有超過230萬志愿者申請捐獻,成功提供6700多例骨髓或外周血干細胞。另外,臍帶血庫也提供了超過2000例的臍血細胞。更值得驕傲的是,我國開展的子女或父母半相合移植成為國際移植舞臺上的“中國好聲音”,很多國家紛紛效仿“北京模式”來解決供者缺乏的難題。
相信大家對劇中移植的這一幕幕也記憶深刻,小編也是一邊為母愛的偉大而抹眼淚,一邊好奇地繼續(xù)觀看。那么移植到底是怎樣進行的呢? 移植流程及后期注意事項
首先病人需要完成3-4次化療,將腫瘤細胞控制在安全范圍之下;接下來就是痛苦不堪的超大劑量放化療,盡量清除殘留的白血病細胞;之后患者即被轉(zhuǎn)移至無菌移植倉中保護起來。 此時,供者需同時接受細胞動員劑3-4天后開始從血中采集干細胞。新鮮干細胞并不是直接注入到患者的骨髓中,而且通過靜脈像輸血一樣輸給病人。這是因為干細胞認識回家的路,可以“歸巢”到適合它們扎根生長的骨髓腔中。我們的造血系統(tǒng)真的很神奇??! 如果只是把干細胞輸入病人體內(nèi),即使病人接受了大劑量放化療清空骨髓,干細胞也很快會被排斥掉而不能發(fā)揮作用。原因是大劑量放化療并不能完全清除病人的免疫細胞。所以,為保證干細胞順利“歸巢”和生長,還需要給病人應(yīng)用免疫抑制劑,也就是抗排異藥物來促使接納干細胞。盡管骨髓被清空、白細胞持續(xù)在0期時,病人會遭受口腔潰瘍、嘔吐、腹瀉、發(fā)燒等種種痛苦,但只要在移植倉中堅持2~3周,95%以上患者體內(nèi)的干細胞都可以順利植入。
然而出倉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半年左右需要繼續(xù)服用抗排異藥物,預(yù)防感染。即使這樣,仍有可能出現(xiàn)排異反應(yīng),嚴重排異是有生命危險的。抗排異藥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降低排異,促進干細胞造血;另一方面,過度抑制免疫細胞可能會造成殘留白血病復(fù)發(fā)。和其他器官移植需終身服用抗排異藥不同,造血干細胞移植只應(yīng)用大概半年左右即可。另外,干細胞更重要的作用是清除殘留病變以達到徹底治愈白血病。 盡管移植流程已經(jīng)常規(guī)化,但具體到每一位患者都需要醫(yī)務(wù)人員精確度量。移植本身仍是高風險的治療手段,相信技術(shù)的進步能夠不斷克服問題,提高療效。
|
|
|
來自: 邊度ynpvacv5iy > 《干細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