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名老中醫(yī)經驗集——袁家璣 3

 鑒益堂 2018-09-25

5合病與并?。骸秱摗分杏泻喜〔⒉≈Q??马嵅疲骸安⒉∨c合病稍異者,合則一時第一卷421并現(xiàn),并則以次相乘?!痹险J為,六經辨證論治雖各經基本上有其主證主方,但相互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可以出現(xiàn)復雜的證候?!秱摗窋⑹龊喜?、并病雖僅有十二條,而且僅限于三陽經,但已對合病并病的辨證論治方法提示了證治原則。

 


論中言合病者有四種證型,共計七條:論太陽陽明合病三條:32條、33條、36條,從這三條太陽陽明合病,以表證為主,治療以解表為先。32條內迫腸胃,自下利的宜葛根湯。33條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36條喘而胸滿,是表證未解而肺氣失宣,故仍用麻黃湯以宣肺達表。


 


論太陽少陽合病之172條是太陽在表之邪并入少陽,熱迫于里而下利,重在于里,故用黃芩湯以直清里熱,若嘔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嘔。論少陽陽明合病一條,即256條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shù),以里熱燥實為主,故宜大承氣湯以攻下。論三陽合病二條:268條、219條,三陽合病,陽明經邪熱熾盛,故獨取陽明,禁用汗下兩法,故用白虎湯以獨清陽明之熱。


 


論并病者分兩類,共計四條:論太陽陽明并病一條,即48條:“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fā)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贝颂柌〔⑷腙柮?,而太陽表證仍在的治法,雖未出方,治法已備,宜小發(fā)汗以先解太陽之表。認太陽少陽并病三條:142條、176條、150條。這三條說明太陽少陽并病,汗、下兩法均不可行,宜用刺法,取穴如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或刺期門。合病并病,偏于表者從表治,偏于里者從里治,汗、下均不宜者,則以針刺以泄其邪。


 


袁氏認為《傷寒論》論合病、并病只有上述十二條,僅可作為舉例示范以示治療方法,顯然是不夠的。其實三陽三陰合并病的例子很多,可以推而廣之??马嵅秱撘怼ず喜⑽⒌谌吩唬骸安∮卸w,故立六經而分司之;病有變遷,更求合病并病而互參之,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夫陰陽互根,氣雖分而神自合。三陽之底,便是三陰,三陰之表則是三陽矣。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反發(fā)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少陽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病之名,而有合病之實?;蜿柕藐幎猓幍藐柖?,或陽入陰而危,陰亡陽而逆,種種脈證,不可枚舉。學者當于陰陽兩證中,察病勢之合不合,更于三陽三陰中,審其證之并不并。于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扶陽抑陰,瀉陽補陰等法,用之恰當矣?!痹仙跏峭瞥绱苏f,認為與人啟發(fā)不少,合病并病并非僅限于這十二條,《傷寒論》中合病并病例子不少,它同六經傳變的關系密切。如168條就是太陽與太陰并病,又如301條之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是少陰與太陽同時發(fā)病,認為是太少兩感或太少合病均可。故六經辨證既要分看,又要合看,它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關于治法,合病當從綜合論治,并病可以分證論治。認識傳變與合并的變化,因證立法,以法定方,不固執(zhí)一方一藥,才能符合《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精神。


 


6論治與八法:袁氏認為《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綱領,密切配合八綱辨證,指導著辨證論治,廣泛運用了治療八法?!秱摗穼χ委煱朔ǖ倪\用繼承了《內經》的理論和治則,進一步作了具體的發(fā)揮和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理、法、方、藥一線貫穿,因證立法,以法系方,以方帶藥,把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與八法的運用密切地配合在一起,很好地發(fā)揮了治療作用。


 


(1)汗法:病在表則宜汗,即《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十劑輕可去實之義。從六經辨證第一卷422來看,汗法各有輕重緩急之不同。如太陽傷寒證,宜麻黃湯以發(fā)汗解表,太陽中風證,則宜桂枝湯以解肌祛風,二者均為外感風寒,以辛溫解表為主,但有表虛表實之別,麻黃湯重在發(fā)汗以解表,桂枝湯則重在調和營衛(wèi)以解肌。如屬溫病,在衛(wèi)汗之可也,用辛涼解表,《傷寒論》太陽篇第6條已提出溫病證候,未提治法,后世溫病的銀翹散、桑菊飲則從此發(fā)展而來。從麻桂二方發(fā)展變化出來的汗法,又有大小輕重之差別,如桂二麻一湯太陽發(fā)汗之輕劑,桂麻各半湯是太陽之微發(fā)汗法,大青龍湯是大劑發(fā)汗而兼清熱,桂枝二越婢一湯小發(fā)汗而兼清里熱,麻杏石甘激發(fā)以清宣肺熱為主,雖重在清,但麻黃石膏相伍,又是辛涼微汗之法。由于太陽表證所兼之證不同,亦麻桂二方加減,除上述數(shù)法外,如兼水飲則用小青龍湯以發(fā)汗,外解風寒,內除水飲以平喘咳。兼項背強,汁出惡風者為表虛兼太陽經輸不利,用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惡風,則屬表實兼證,用葛根湯,其它,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解肌而兼平喘,桂枝新加湯,解肌而兼顧營陰不足,皆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又如陽明篇234、235條之表證兼里實的證候,與桂枝湯或麻黃湯發(fā)汗,陽明病禁汗,此因兼證而用汗法,屬權變之法。少陽屬半表半里證,忌汗、吐、下,但兼表與柴胡桂枝湯以微發(fā)汗。三陰一般不可發(fā)汗,但太陰276條太陰偏表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又如桂枝人參湯證之溫中解表,太少兩感之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扶陽溫經發(fā)汗,或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微發(fā)汗,厥陰之當歸四逆湯是養(yǎng)血而兼溫經發(fā)汗,均為汗法之變。袁氏認為,《傷寒論》之汗法,不僅僅用于太陽,而它經之兼表者,根據證候亦可發(fā)汗,有專以發(fā)汗為主要治法的,有調和營衛(wèi)以解肌發(fā)汗的,有汗而兼清,汗而兼和,汗而兼溫,汗而兼補,汗而兼養(yǎng)血等法,可見辨證及病機分析十分重要,雖方各有經,而用可不拘,此仲景之活法也。


 


(2)吐法:痰飲、食積阻于上焦胸膈,宜用吐法,即十劑的宣可決壅?!秲冉洝氛f“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即因勢利導之法。如,瓜蒂散之涌吐痰實,厥陰355條之痰厥證,亦用瓜蒂散以吐之,均為吐法的運用。吐法易傷正氣,慎用為妥。梔子豉湯,臨證運用,并非致吐,不可稱為吐劑。


 


(3)下法:邪實于里,病機向下者,宜用下法,即中滿者瀉之于內,血實者宜決之,十劑泄可去閉之法。下法是以通里攻下為主要目的,有寒下、溫下、攻逐之不同。寒下,如承氣湯證;攻逐指痰熱水飲結于胸脅,應用攻下與逐水并行之峻劑,如大結胸證,與大陷胸湯以攻逐水飲,瀉熱破結。懸飲證予十棗湯專逐水飲。血實者宜決之,如蓄血證之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丸,以活血化瘀,或破血逐瘀,此寒下與活血逐瘀并行之劑;溫下之法應用于寒邪與痰水互結,凝滯不通,如寒濕結胸,治以溫下溫通、滌痰開結的三物白散,《金匱》之三物備急丸、大黃附子湯,均為溫下之法。另有潤導通便之法,如蜜煎導、豬膽汁導。如中虛而熱結便秘,亦可補而瀉之,如桂枝加大黃湯。后世根據上述下法發(fā)展充實了下法的內容,治療方法已更為完備。袁氏認為,在使用下法時必須辨清寒熱虛實及其相兼和夾雜情況,才能正確進行辨證論治。


 


(4)和法:邪在少陽,不可發(fā)汗、吐下和利小便,治療宜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湯為和法之主方,和其里而解其外。少陽兼證,偏表者的柴胡桂枝湯,偏里的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均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減,亦屬和解。四逆散是疏肝解郁、調和肝脾,使樞機運轉,表里得和,也是和法。推而廣之,諸瀉心湯、黃連湯、干姜芩連湯都是寒溫并有,清補兼施,辛開苦降之劑,亦為和法。故和法并不局限于少陽病,其他經也有其和法,如桂枝湯就稱為調和營衛(wèi)之劑,烏梅丸也是和解寒熱錯雜之劑,和法在《傷寒論》中應用是較廣的。


 


(5)溫法:根據“寒者熱之”、“熱可制寒”的原則,病屬寒者,宜用溫法。但有表寒、里寒之第一卷423別,表寒宜辛溫發(fā)汗,里寒主要指陽虛,邪從寒化,或陽虛,寒從內生之里虛寒證,則宜甘溫辛熱以扶陽、溫中,或溫經散寒,是為溫法之主要內容。里寒亦當判別病位,為何臟之虛損,有溫脾、溫腎、溫肝等不同治法,溫法多與他法配合,與補法配合最多,故有溫補之說。如理中湯(丸)、四逆湯類、真武湯、附子湯、吳茱萸湯等均為溫法。此外,亦有寒實之邪,又宜溫通、溫下,如三物白散就為溫下寒實之劑。


 


(6)清法:根據“熱者清之”、“寒以勝熱”的原則,病之屬熱者,宜用清法。六經雖均有熱證而宜清,但運用清法各有不同,以陽明經熱為清法之正。清法可單獨運用,但兼用者較多。白虎湯為清法之代表方劑,治里熱熾盛之陽明經熱證。六經使用清法者或兼用清法者很多,如大青龍湯證、麻杏石甘湯證、桂二越一湯、陽明三清法、濕熱發(fā)黃諸方、黃芩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湯等等均屬清法。清法臨證應用甚廣,尤其是溫病學說,在《傷寒論》清法的啟發(fā)下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7)消法:病邪結滯于中,宜用消導和散結之法,非純用汗、吐、下與補法能以解除者,能使氣血寒熱痰濕食滯等結聚之邪得以消散,故有“化而非攻,和而非補”之說。如諸瀉心湯之治心下痞,即是和寒熱,調虛實以消除心下痞滿,小陷胸湯之清熱化痰開結,治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的梔子厚樸湯,治心下痞塞的枳實梔子豉湯,均是清熱除煩,行氣寬中而消痞滿之劑。又如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之消補兼施,寬中除滿,茯苓甘草湯以治水停心下,厥而心下悸,均為消法。袁氏認為消法多寒溫并用,清補兼施,以消除寒熱痰濕積滯之痞結,藥用辛開苦降,行氣寬中之品,因寒熱錯雜之邪,非此則不能消散其結滯。消法亦多與它法合用。


 


(8)補法:根據“補可扶弱”、“虛則補之”的原則而立,凡正氣不足,氣血陰陽已虛,皆宜用補法?!秱摗分畏偟牟煌忪钚芭c扶正,它始終貫穿著“扶陽氣”和“存津液”的基本精神,所以各種治法都包含著邪去正安,扶正祛邪的內容,不是單純的滋陰補陽,益氣補血。如桂枝加附子湯,即解表中扶陽,麻黃附子細辛湯即于發(fā)汗中補陽,桂枝新加湯即于調和營衛(wèi)中以補益氣陰,白虎加參湯、竹葉石膏湯即于清熱中益氣,這些攻補、清補兼施的治法都含有扶正祛邪,寓補于攻的補法在內,可以說是補法的靈活運用。三陰以虛證為主,陽虛者宜溫補,常溫陽與補氣合用,如理中、四逆輩、厥陰之吳茱萸湯等,陰虛熱化,則宜育陰清熱。《傷寒論》中補法亦用之很廣。


 


以上是袁氏對《傷寒論》治療八法的認識,十分深刻,運用靈活,很好地指導了《傷寒論》治法的研究,更便于清楚地掌握立法、選方、用藥的一般規(guī)律。八法的相兼為用,證變法隨,根據這些原則,八法又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如后世《醫(yī)方集解》就分為二十二類。故古人有“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之說,理解和掌握八法的基礎規(guī)律,是非常重要的。


 


7通常與達變:袁氏認為,所謂“常”是指普遍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變”則指不循規(guī)律的特殊變化;“通?!笔侵刚莆掌毡橐?guī)律,“達變”是指了解特殊變化情況,“通常達變”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辯證統(tǒng)一?!秱摗凡徽撛诒孀C,還是論治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如太陽篇14條曰:“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彼弧胺春钩觥?,其意是指太陽病見到項背強時,據31條,常見于傷寒表實之證,按一般規(guī)律,當為無汗惡風,但本條未循此常,既見項背強,又見汗出惡風,故曰“反”,不是表實兼項背強,而是表虛兼項背強,所以不與葛根湯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經,而與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祛風,升津舒經,辨證上具通常達變之意義。又如38條之大青龍湯證,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為其常,緊接著39條就言第一卷424其大青龍湯之變,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臨證不知此變,據脈浮緩,有投桂枝湯之虞。脈證上寓通常達變之意。又如陽明腑實證以腹脹滿、小便得、大便硬為常,而242條之大承氣湯證言“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則為變;237條陽明蓄血證之“屎雖硬,大便反易”,因瘀血性濡之故,亦為其變。可以說《傷寒論》六經辨證的論述中對普遍規(guī)律和特殊變化進行逐層的闡述,論常言變,變中寓常,常變結合,闡明了各經病證的辨證內容。


 


治療上,通常達變更具其臨床指導意義。如陽明病以清熱瀉實、保存陰液為其要,發(fā)汗利不便皆為其忌,此陽明之大法、定法,但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贝岁柮骷姹碜C之汗法,為陽明之變,不可不知;又如少陽病以和解表里為大法,汗、吐、下均為禁,此言常,但當病兼太陽之柴胡桂枝湯證,是和而兼汗;病兼陽明的大柴胡湯證、柴胡加芒硝湯證,則又是和而兼下,均為常法中之變法。太陰病,溫中散寒為其治,汗下均為其禁,此言常,而276條之“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睘樘幹狗?,桂枝加大黃湯之兼下,均言其變。少陰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三急下證,其兼汗、兼下,均非少陰之常,乃少陰之變法。


 


論中治法上的通常達變例證很多。袁氏對《傷寒論》通常達變法則在辨證及治法中應用之體會尤深,故而在運用傷寒方時,能于千變萬化的病證中做到辨證論治主次分明,定法活法運用自如。


 


8制方與用藥:仲景《傷寒論》承《內經》、《神農》之旨,創(chuàng)六經辨證,據證立法,以法制方,遣方用藥,微妙精奧,素有“醫(yī)方鼻祖”之稱。袁氏精專細讀六十載,對經方之研究頗下苦功,對仲景立法制方,可謂心領神會,認為仲景制方用藥之精妙,全在于“知機識證,活方活法”,千余年來用之不衰,能應萬變之疾,其妙諦之所在亦在于此。


 


所謂“知機識證”是指熟察病情,詳審病機,分析其寒熱虛實、陰陽表里、病損何經、邪正消長等情況,明確病機,依證定法,以法定方。其關鍵在于辨證。如痞滿燥實之陽明腑實證,立攻下燥濕為法,以大承氣湯治之;腹?jié)M吐利之太陰虛寒證,溫中健脾,散寒除濕為法,以理中湯治之。《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無一不是依證立法,以法定方。仲景制方,惟求辨證,有是證便用是藥,不論病在何經,但求據證而用。如吳茱萸湯之立法在于溫里散寒,補中泄?jié)幔的嬷箛I。


 


陽明中寒之食谷欲嘔,少陰濁陰上逆之吐利煩躁欲死,厥陰肝寒挾濁陰上逆之干嘔頭痛吐涎沫,三者分別為病在陽明、少陰、厥陰,但陰寒內盛,濁陰上逆之機,嘔逆之證則同,故不論病在何經,證候病機相符,用方則一。又如桂枝湯用于太陽中風證,但在太陰病脈浮者,亦可運用;承氣湯用于陽明腑實證,亦用于少陰三急下證;豬苓湯用于少陰陰虛,水熱互結證,但在陽明熱盛津傷,水熱互結時亦用之,若干例證均說明仲景制方用藥是謹察病機,據證論治的,故不獨外感用之,雜病亦用之。


 


所謂“活方活法”,是指定法制方,依證候的變化而隨證增損,即證變、法變、方亦變。如桂枝湯證,若兼見喘證,則于解肌祛風中兼降氣平喘,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大青龍湯證,兼見內熱煩躁證,則解表而兼清里,于麻黃湯中加麻黃、石膏治之。論中制方的變通視病人體質,邪之多寡,證之變化,臨證權衡,全在于隨機應變。


 


仲景制方,藥味不多,精而不雜,熟諳藥物之氣味,陰陽剛柔,升降浮沉,厚薄輕重,依法制方,配伍相宜,湯、丸、散、栓,各施其用,適治其所。用藥主要重視以下四個方面:其一,首別表里寒熱,針對病性用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留者攻之”等等治療用藥法則,《傷寒論》中均有運用與發(fā)展。如病在太陽之表,則主以麻、桂等辛溫解表之第一卷425品,陽明里實,則以硝黃枳樸之攻瀉,少陰陽衰與姜附大辛大熱以回陽救急。當病情有兼挾時,還施以相應治療的藥物。藥物之寒熱溫涼,皆以對證、典型者,用之則易,難在疑似之證,其鑒別辨證尤為重要,如身痛一癥,表實證、大青龍湯證、桂枝新加湯證、少陰陽衰之附子湯證均可出現(xiàn),隨其病機不同,用藥迥別。


 


其二,重視體質差異及邪之多寡?!秱摗分须m未明言體質之說,但辨證、用藥重視稟賦及陰陽偏盛偏衰之理自寓其中。因人之體質有差異,感邪不同,從化各異,同患一病,治法雖同,則用藥有別,如17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笔茄詽駸醿忍N,或陰虛內熱之體,縱患太陽中風證,不可與桂枝湯之辛甘溫以助其濕熱,用藥不可偏辛溫,應于辛涼苦泄中求之,如葛根、黃連、黃芩之屬,以辛涼徹其熱,辛苦以消其滿;又如麻黃湯禁例之亡血家、衄家、淋家……用藥均考慮了體質因素。又如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其用藥據體質及邪氣盛衰而不同,后者明示強人可加大附子、干姜之量,以速速破陰回陽,又如太陰病,脈弱,胃氣弱,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說明脾虛、胃氣弱、易腹瀉之人,凡苦寒攻伐之品均當減量或慎用。這些都說明仲景在用藥時十分重視體質及感邪情況。


 


其三,視病情而權衡輕重緩急。病有緩急輕重之不同,用藥亦當相應。如61條之干姜附子湯證,為外寒驟中,陽氣暴虛之急證、重證,病情發(fā)展迅速,常為虛脫之兆,故急以附子、干姜,大辛大熱之單捷小劑,力專迅猛,且煎后去滓,一次頓服,使藥力集中,速速回陽為當務之急,方中不取炙甘草之緩。又如396條之“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的理中丸證,因病勢不重,故不用湯之急速,而取丸劑緩緩徐圖。又如麻黃湯、大青龍湯,后者則重用麻黃、石膏,大承氣湯較調胃承氣、小承氣之量重,小建中湯之倍芍藥等等,均示仲景方藥權衡病之輕重緩急、用量多寡、制方大小、不同劑型等,遂致達藥。


 


其四,配伍精當,藥盡其能。袁氏認為,仲景制方,善于配伍,充分發(fā)揮藥物不同之功效。


 


如桂枝、芍藥配伍,發(fā)揮了解肌祛風,斂陰和營之效,于發(fā)散中又寓斂陰之意,故能治太陽中風之證。若增加桂枝湯中桂枝之量,則又具平沖降逆治奔豚氣之用。桂枝配炙草,取桂枝辛溫通陽,炙甘草補中益氣,又能扶其心陽;桂枝配麻黃,則辛溫發(fā)汗之力著;桂枝配附子,能溫經扶陽而逐寒濕;桂枝配茯苓又能化氣行水,蠲除內飲;桂枝配細辛,又可溫通經脈,散寒止痛;黃連湯中桂枝、黃連、參、棗、草配伍,又具和胃安中,宜通上下之陽氣而止腹中痛。說明仲景制方,熟知藥性,精于配伍,充分發(fā)揮了藥物不同之功效。又如大黃黃連瀉心湯的取麻沸湯漬之須臾,絞汁而服,取其氣之輕揚,不用味之重濁,發(fā)揮其瀉心下無形邪熱之作用而消除熱痞。大承氣湯則是先煎枳樸,后下大黃,沖化芒硝,且大黃量大,古方為四兩,后下,取其瀉熱蕩實之力峻,由此可見煎法不同,功能則異。諸如十棗湯中大棗煎湯送服之扶正,緩甘遂逐水之峻猛;真武、附子湯中芍藥之用陰和陽;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中人尿、豬膽汁之反佐,種種配伍,均發(fā)揮了藥物良好的治療作用。袁氏深究仲景制方用藥之法,于臨證中制方精煉平正,配伍得法,隨機增損,總能切中病機而奏效。


 


總之,袁氏從醫(yī)60個春秋,于仲景心法的研究,頗下功夫,融古參今,既遵仲景之訓,又采諸家之說,臨證使用經方治病,講原則,遵法度,圓機御變,靈活進退,當機立斷,療效甚捷,可謂達出神入化之境地。


 


第一卷426二、闡發(fā)經義細讀深思多臨證(一)反復深研舉一反三袁氏認為一部《傷寒論》,辨證論治,斯為典范,理、法、方、藥開古今之醫(yī)門,其意精奧,非反復閱讀,前后互參,疑似之處,微甚之間,結合臨床,細心領悟,才能得其旨,施其用。仲景設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對病證之變化掌握其規(guī)律,杜絕其演化,設法以御變,如29條之甘草干姜湯及芍藥甘草湯例,就是表證兼陰陽俱虛時誤用桂枝湯攻其表,致陰陽兩虛,先與甘草干姜湯扶其陽,后與芍藥甘草湯扶其陰,后連設二“若……”分別說明邪入陽明或燒針迫汗致陽衰的變證,則與調胃承氣湯和其胃,或與四逆湯回陽救逆,此為仲景設法御變,示人發(fā)汗后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和證變方隨的原則。但當看到,發(fā)汗過多,或燒針迫劫,亦可損傷心陽,或發(fā)為奔豚,與桂枝甘草湯或桂枝加桂湯治療;亦可成為欲作奔豚的桂甘龍牡湯證;或致風火相煽,熱毒熾盛,氣血怫郁,失其常度,或發(fā)黃;或火氣上攻,迫血妄行而見鼻衄;火毒傷陰則小便難;或火氣攻心,發(fā)為譫語;諸多變證,當于仲景設法御變中舉一反三,才能適應臨證多變之病證。


 


袁氏六十載研經探旨,深知仲景用方之妙,惟在用法,此乃古人“方有成局”、“法勝于方”之謂。仲景《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足見方不及法,研究仲景心法,若不細心領會,則難察其中之堂奧。如治心下痞一證,有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其心下之邪熱,暢達氣機以消痞;若熱痞兼表陽虛者,主瀉熱消痞兼以扶陽之法,制附子瀉心湯治之;如脾胃不和,寒熱錯雜,升降失司致痞,又立辛開苦降,和中降逆之法以消痞,與半夏瀉心湯主治;兼水飲食滯者,于和胃降逆中又兼宣散水氣法,與生姜瀉心湯主治;若兼脾胃虛弱,谷物不化者,則立和胃補中,消痞止利為法,與甘草瀉心湯主治,此治痞證之五瀉心湯法。但細讀經文,治痞何止五法,156條之水氣致痞,宜化氣行水,五苓散治之,水氣得行則痞證愈,此又為消痞一法;又如161條脾虛弱,痰阻中焦,氣機不暢所致心下痞硬,以旋復代赭湯補益脾胃,化痰和胃則痞消,此又為治痞另一法;165條少陽兼陽明里實之心中痞硬,擬和解兼通的大柴胡湯治療,此亦治痞之法也。


 


然164條之心下痞兼表不解,“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煎服法;附子瀉心湯的煎服法等均示人消痞之法,如此是謂法中之法。推而廣之,桂枝湯、麻黃湯等等均是一方之中,非為一法也。袁氏精研探微,縱橫跌宕,對仲景心法,微奧之處,心領神會,故臨證中不拘一方,但求良法,舉一反三,用之傷寒,治之雜病,皆能奏效。


 


(二)廣覽注述擇善而從袁氏認為仲景撰《傷寒雜病論》一書,自晉代王叔和編次《傷寒論》以來,至今已1700多年,國內外學者注釋者不下六、七百家,從不同角度去探討仲景之法,他主張廣泛涉獵諸家之述,以廣見識,開闊思路,加深對仲景至精至微之理的認識。但畢竟學派眾多,難于統(tǒng)一,當以能指導臨床為其判斷標準。袁氏十分推崇清代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對書中重視理法研究,又密切聯(lián)系臨床,是為《傷寒論》研究之佳本。對柯氏以方類證的立論、六經辨證方法及諸方的分析,反對方有執(zhí)的“三綱鼎立”說,主張“以方名證,證從經分”的學術觀點,認為《傷寒論》非單為傷寒而設,是為百病立法等觀點,倍加贊賞。亦崇尚清代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認為尤氏提出的第一卷427“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是著眼于各經病變的本證、變證、壞證、兼證、邪正虛實、病因異同的基礎上制定的。臨床抓主證,為其辨識疾病的要點,疑似證的分析,為其鑒別診斷的眼目,認為這種主次分明的辨證方法于臨床辨證論治極有價值。此外對宋代許叔微的《傷寒九十論》以驗案闡發(fā)仲景辨證立法的精神,變通運用仲景之法,十分贊賞許氏尊古而不泥古的治學精神。對金代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亦很推崇,成氏分析各條之病機,對癥狀的分析、類似證的鑒別,對方藥君、臣、佐、使,功能性味的闡發(fā)都極為精細,示人觸類旁通,辨證有途。袁氏對諸家著述、醫(yī)案,今之醫(yī)學資料廣為閱讀,以對臨證治病有實效為宗旨,擇其善者以從之。他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善于學習,博采眾長,臨床運用,隨機應變,故療效稱著。


 


(三)去偽存真揚其精華袁氏治學嚴謹,講求科學求實之作風。認為中醫(yī)是樸素唯物論,其理論是在臨床實踐中產生的,故而,任何學說、制方用藥,均須以臨床檢驗為其標準。對《傷寒論》來說,由于成書久遠,時代所限,其中某些內容不能為實踐所證明,當予揚棄或存疑待考,如六經欲解時,“病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梔子豉湯的“得吐者,止后服”;燒散等,驗之臨床不應,袁氏則主刪節(jié)或存疑。


 


(四)融古參今運用經方袁氏研經探旨,尤重于臨床運用,他廣覽古今名著驗案與今之西學匯通,采古之良方良法,治今病加減化裁,療效稱著。數(shù)十年臨床探究,認為要用好經方,其要有五:1緊抓主證,明確病機:袁氏認為,有諸內,必形其諸外,主證與病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臨證他善抓主證以明病機。經方治病,不以經分,以證為據,故主證為其辨證關鍵。主證,可為一癥,亦可為一組癥狀,它往往反映了病的本質和主要病機所在,故抓主證,則明病機,方可立法遣方用藥。如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為陽明熱證之主證,故立辛寒清熱的白虎湯治之。脈結代、心動悸是心陰心陽兩虛之主證,與養(yǎng)心復脈的炙甘草湯治之。一般說來,主證與病機都有著本質的聯(lián)系。但亦有同病異治者,不可不曉,即同一主證的出現(xiàn),其病機不同,施治亦異。如下利為主證,有表邪內迫陽明致下利者,以葛根湯逆流挽舟;有脾虛寒濕下注者,以理中湯溫中散寒除濕為治;亦有熱利之黃芩湯者;四逆湯之扶陽抑陰者,諸多病證,均可有下利之主證,又當以主證之特點,四診合參,詳為鑒別更有寒熱真假,辨證就更為重要。


 


2分辨兼證,靈活加減:袁氏說,世間病證,變化萬千,如出所病者有之,變化者更其多也,仲景之法,論中已明示據證加減,今人之體質、病狀、兼夾之證、藥后反應,均當詳審,據證損益如法,劑量加減適度,方可施治中的。


 


3權衡邪正,虛實分明:袁氏指出仲景立方,或是扶正,或是驅邪,或邪正兼顧,于邪正虛實,盛衰之中,斡旋而用,促使陰陽平衡,病情向愈。一般而言三陽證以攻邪為主,扶正為輔,三陰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但臨證每多虛實互見,表里兼夾,寒熱錯雜,故扶正與驅邪往往同時并用,對邪正多寡,又當審明分寸,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施,當為明辨。


 


4標本緩急,治有先后:袁氏認為仲景《傷寒論》治病之標本緩急井然有序,一般言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輕者緩治,重者急治,虛證緩治,實證急治,這為常法。但治療中亦要注意變第一卷428法,如虛證病情危急者,亦當急治,如干姜附子湯之急扶其陽,四逆、白通之破陰回陽,少陰病急溫之條文,通陽之溫灸法,均是其例。亦有實證本當速速驅邪,但因病重,邪結較深,驅邪難于速去者,亦可以丸劑緩圖,如抵當丸之例。表里合病,先表后里為其常法,但亦要分辨里證情況,里虛,里實,急重時都當先里后表,種種情況,均當明析。他還強調《傷寒論》中急證、危證頗多,診治當膽大心細,膽大在于對危證、重證之果斷性,心細在于詳審病情、危甚俱明,庶可當機立斷,當下則下,當補則補,大制其劑,以挽垂危,緊急關頭,切不可躊躇不決,貽誤病機,坐視其敗。袁氏治重證,果斷心細,經驗豐富,力挽沉疴,于重危之中尤見功力。


 


5熟識藥性,煎服遵法:袁氏說,仲景之方用藥不多,但精于藥物之性味功能,寒熱補瀉,氣味升降,配伍煎服均有法度,使藥物充分發(fā)揮了治療作用,臨證當予重視,方可見效。如大黃黃連瀉心湯之麻沸湯漬之,不如此法服用,未必有效。


 


袁氏數(shù)十年學習仲景之法,鍥而不舍,悟其奧意,臨證更能師法活用,屢見效機,這種博學不窮,篤行不倦的治學精神極為可貴,上述認識,誠經驗之談,對指導學習與臨床頗具意義。


 


三、冠心病標本分析論病機袁氏對冠心病的研究十分深入,集數(shù)十年經驗,撰有“權衡標本,燮理臟腑,化瘀宣痹,通補兼施”、“對冠心病辨證論治的體會”等文,發(fā)表于《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冠心病專輯》、《醫(yī)林拔萃》及雜志,闡述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機,明析其標本虛實及其相互關系,論述十分精辟,對認識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極有幫助。


 


中醫(yī)古代雖無冠心病病名,但據臨床證候,如胸痹、胸痛、胸悶、心痛、心悸、短氣等癥狀,對本病已早有描述和記載。如《素問·臟氣法時論》:“心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薄鹅`樞·厥陰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鳖愃菩募」H挠涊d。同篇并描述了厥心痛的癥狀,如“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后觸心”,“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對心絞痛的癥狀描述是很明確的。《金匱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專章論述,將胸痹、心痛、短氣聯(lián)系起來討論,對本病開始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對其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法則與方藥,此后,歷代醫(yī)家在理論及臨床上作了深入研究,豐富了冠心病辨證論治的寶貴經驗。本病在“心悸”、“怔忡”中亦有相關的論述。


 


(一)本虛———重點在心,旁及四臟袁氏認為《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首條就指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明示胸陽不振,陰邪搏結為冠心病之主要病機,其病位在心,為本虛標實,虛實互呈,而以本虛為主的證候。追本溯源,治病當求其本,而病之本,本于心之陰陽氣血虧損,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在發(fā)病中又至為重要。《內經》云:“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位于胸中,心氣心陽虛損,則胸陽式微,陽微不運,心血失去推動,流行不暢,可致氣滯血瘀,久則心脈瘀阻,出現(xiàn)胸痹心痛短氣之證。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夫脈當取之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贝酥畼O虛,乃心胸陽氣之虛,虛則陰邪乘之,陰乘陽位之機關鍵在于陽微,故溫通心陽,補益心氣為治本之要,只要胸陽一振,得以宣發(fā),有如光照萬物,陰霾四散。心之能第一卷429事,又主生血,心陰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安則心痛怔忡發(fā)生;血之不足,心氣亦虛,陰陽兩虛,痰瘀交阻,發(fā)病亦屬常見。


 


心與肝脾肺腎關系密切,其功能失調對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息息相關。脾主中州,主灌四旁,胃為倉稟,攝水納谷,同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心乃君主,賴其長養(yǎng)。若脾氣失調,運化不健,則不能奉心化血,致心氣不足,心血虧虛;脾又為生痰之源,如飲食不節(jié),谷物不化,或過食肥甘,可聚濕為痰。肺居胸中,乃制氣之主,貯痰之器,肺失宣降,水津失于布散,亦可聚而為痰。


 


脾肺氣虛,痰氣交結,可阻遏心陽,痹阻脈絡而發(fā)病。


 


肝屬于木,木氣沖和條達,則血脈流暢。腎乃水臟,水充則龍火不升,若肝腎陰虛,則心血不足,血循不暢,可瘀阻心脈;且肝腎陰虛,陽亢生熱,可煉液為痰;肝郁化火,疏泄不利,失其氣治血和,均可致痰瘀氣滯交阻,胸痹心痛發(fā)生。腎乃陽氣之本,腎陽不足,心氣亦虛,陽虛飲結,寒濕不化,水泛為痰,上逆凌心,亦可痹阻心脈,甚則心腎厥脫,危在旦夕,致極危之證。


 


由此可見,本虛主要是心之陰陽氣血不足,重點是心陽不振,而全身臟腑功能失調與心又密切相關。


 


(二)標實———痰瘀氣滯,痹阻心脈痰濁、瘀血、氣滯痹阻心脈,乃病之標,屬實。氣、血、痰之形成對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袁氏強調對于痰濁當予重視,此為廣義之痰,為臟腑功能失調之產物,不專指咳嗽咯出之痰,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往往與痰有關。痰的生成,首責正氣不足、臟腑失調,其中肺、脾、腎、三焦四者關系最為重要,四者中又以脾氣為主,如果脾氣運化失司,不能盡散水精上歸于肺,以敷布全身內外,濡養(yǎng)百脈,而肺氣不能下降,三焦失于通調,氣亦不能下交于腎,腎氣不能正常蒸化水液,水液停滯中焦,泛溢表里,即可積液為飲,煎熬成痰。若傷暑、濕、寒、熱之邪,或飲食不節(jié),嗜食膏粱厚味,或起居失宜,情志抑郁,均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影響氣機升降出入,或營衛(wèi)氣血運行不暢,亦能致水谷精微不得敷布,津液停積而生痰。


 


瘀,亦是致使冠心病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應當重視。瘀的概念有二,一為瘀滯不行之血液,一為血液運行不暢,其中包括溢出經脈外而積存于組織間隙的血液,或因血液運行受阻而滯留于經脈內以及瘀積于器官內的血液。但血液運行正常與否,關鍵還在于氣?!皻鉃檠獛洝保瑲庑袆t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則不能推動血液運行,亦可致瘀,故氣對血的影響最大,氣虛氣滯均能導致血瘀。由此可見,氣機阻滯不僅生痰,而且也導致血瘀。因此痰瘀??上嗷ビ绊?,相互轉化,互為因果。痰瘀凝聚必然阻礙氣血運行,氣血不暢致臟腑功能失調,痰瘀交阻愈甚則氣機愈加郁滯,反之亦然。


 


(三)病機———胸陽不足,陰邪搏結冠心病的發(fā)生,從虛實標本來分析,“胸陽不足”指心陽心氣運行機能不足,屬虛,為本;痰濁、瘀血阻滯于心脈,屬實,為標。正虛邪結,正邪相搏于上焦,為本虛標實,虛實挾雜,而以本虛為主的證候,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臟腑氣血的不足,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痰濁的形成,它們雖是病理產物,一旦形成,反可成為致病因素,導致心陽不宣,氣機阻滯,則胸痹心痛發(fā)生。概括起來,主要病機有三個方面:1心陽不足,心血瘀阻。心陽心氣不足,心血失去心陽的推動,血行不暢,以致氣滯血瘀,第一卷430心脈瘀阻。


 


2脾濕生痰,阻遏心陽。脾胃失調,運化不健,或過食肥甘,痰濕不化,痰瘀交結,阻遏心陽而致氣滯血瘀,使之心脈痹阻。


 


3肝腎陰虛,痰瘀交阻。肝腎陰虛則心血不足,心血不足則心氣亦虛,氣血俱虛,導致血循不暢,以致心脈瘀阻。且肝腎陰虛則陽亢生熱,也可煉液為痰,痰瘀交結,阻滯心脈,而致胸痹心痛發(fā)生。


 


三者相互影響,層層相因,逐步導致了冠心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袁氏對冠心病本虛標實的病機分析十分透徹,抓住了胸陽式微,陰邪搏結這一關鍵,并與臟腑功能失調,痰瘀氣滯交阻的標本虛實作了清楚的闡述,言簡意賅,誠為經驗之談,對于認識冠心病之本質與臨床均有指導意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