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普遍性的真理 量子的發(fā)現(xiàn)顛覆了傳統(tǒng)的尤其是西方的科學文化理論,反之卻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偉大,“量子糾纏”理論使人們認識了“物質(zhì)具有意識”和“意識是物質(zhì)”等,相信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中華文化樸素的普遍的真理會得到證實和深化。中華文明有嚴謹?shù)幕A性、普遍性、前瞻性、科學性。 從“一氣生萬物”便可知道,中華文化最可貴之處是說明了,“不只是生命才擁有意識,而是意識創(chuàng)造了生命!”這個具有悠久的普遍性的真理,而現(xiàn)代尤其是西方社會直到量子理論的出現(xiàn),才證實了這點。 根據(jù)“量子糾纏理論”既然具有意識的微小的量子,能相隔千里之處甚至兩個不同宇宙都能相互糾纏,由此可見“意識”這種物質(zhì),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 二、由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設想的“人類進化史”不是科學定律。 一氣生萬物,萬物都是氣創(chuàng)造的,那么氣既然能創(chuàng)造猿這種生物,就一定能創(chuàng)造人,所以說,人不一定是猿猴進化而來的,僅僅是因為猿與人生理結(jié)構(gòu)上接近,就判定人乃猿進化而來,那么猿呢?難道說猴與猿接近,猿乃猴進化而來的嗎?那么猴呢?又是從何進化而來的呢?……僅僅是因為兩者生理結(jié)構(gòu)接近,而后者比前者智慧更高,就說后者乃前者進化而來。按此道理,那么我們知道鵝比鴨更聰明,兩者生理結(jié)構(gòu)上也接近,也難道說,鵝乃鴨進化而來嗎?這個我們都知道事實非也! 由此可見,主要是來源于西方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設想的“人類進化史”僅僅是一種理論,它既非事實,也不是科學定律。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西方科學理論的最后演化,往往在現(xiàn)代科學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很快就頂?shù)搅颂旎ò濉?/p> 三、中國古代文化里的“神”和“仙”是否存在? 人是形神合一達到最佳和諧狀態(tài)的萬物之靈的生命,而至中至和之地的地球中央之國——中國,則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誕生生命、誕生人類的地方,亦即說,環(huán)境是“氣”這種物質(zhì)創(chuàng)造人這種生命其靈魂與肉體結(jié)合的完美程度的重要條件。那么在地球最適宜環(huán)境的中央之國的中國這個地方,也就有可能會產(chǎn)生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命。一方面可以說其是人之中的極品——那種靈魂與肉體能與周圍環(huán)境渾然一體的人;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其是超脫于人類的更高智慧的生命——那種靈魂與肉體能超越于自然環(huán)境的生命;在這里,我們把前者稱之為“神”,而把后者稱之為“仙”。 首先說“神”,那么“神”應該就不是神話傳說里的那種能騰云駕霧和飛天遁地的人,而是因為其能與周圍環(huán)境渾然一體,那么其靈魂就應該能與周圍環(huán)境及天地之氣相通,亦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其次說“仙”,那么“仙”卻應該就是神話傳說里的那種能騰云駕霧和飛天遁地的于人之上的生命,即上能通天,下能通地,并可來回于天地之間的生命,也可以說是我們?nèi)巳庋鬯荒芸吹降臎]有肉體也能成形的靈魂。 其實在中國的文化里,無論是佛教、道教,都有神仙的傳說,而這也有可能其實不是傳說,他們是真實存在或存在過的。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后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并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 在此,小編認為,起碼在天地初開的那個大自然環(huán)境非常利于生命的遠古年代,神和仙他們應該是存在過的。 四、遠古時代的中華文明 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把伏羲的年代稱為上古,把文王的年代稱為中古,把孔子的年代稱為近古。而宇宙起源和人類誕生就是在上古之前的遠古時代。 在遠古時期,也就是在伏羲之前的那個時期。宇宙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這種自然的元氣叫做鴻蒙,也作鴻蒙,因此把那個時代稱作鴻蒙時代,后來此一詞也常被用來泛指稱遠古時代。我們知道,一氣混沌而生萬物,清者愈清而升為天,而濁者愈濁則降為地。也就是說天地初分,生命誕生,環(huán)境也就象初生的嬰兒那樣純潔無瑕,那么作為“神”的人就能夠與“仙”交流。因為人們?yōu)榱松疃M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就應該會借助神,而后神再與仙交流,以其通靈的方式,直接與天地相通、以天地之氣同時同步而相感應,上曉天文,下曉地理,甚至可以預先料知未來的氣候變化。用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之順利進行而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又為什么說是基本需求呢?那是因為“人之初,性本善”——那時候天地初開的人是非常純潔的,人能與自然和萬物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沒有名利紛爭,沒有更多欲望與貪念,因而社會也相對太平。 五、遠古時代的“仲秋”文化 下面我們僅以中國史書記載的最早的有關“中秋”的文字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我們所知的、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書籍《尚書·堯典》中就有“仲秋”之說,有“宵中,星虛,以殷仲秋”的記載。古人“中秋”與“仲秋”通用。 “宵中”指晝夜長短相等,“虛星”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殷”是“正”,也就是以虛星黃昏時在南方出現(xiàn),晝夜平分來說明仲秋時節(jié)氣候。 春夏秋冬,四時成歲,每季都有孟、仲、季三個月,“孟”是第一,“仲”是第二。 在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里,對每季為什么是三個月的解釋是: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下面再詳細的看看和理解《尚書·堯典》這段關于“中秋”的文字: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p> 翻譯為現(xiàn)代文字就是:“又命令大臣和仲,一早便住在西邊方向的昧谷,每天恭恭敬敬地觀察和送別落日,辨別并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直到測定晝與夜的時間長短相等的那一天,并北方的玄武七宿中的虛星在黃昏的時候出現(xiàn)在天的正南方,然后依據(jù)以上這些條件,確定“仲秋”一天和秋天時節(jié)。這時,人們又開始搬回到平地上居住,而鳥和獸在這個時候都開始脫掉了舊的毛,又生出了新的毛?!?/p> 六、用現(xiàn)代的文明來理解古代的文明存在誤區(qū)? 看到這里,你是否會想到這點:那就是,古人的文字怎么會是如此簡潔而奧妙精深?。〖词棺栽倿槿祟悮v史上科技文明最為發(fā)達的現(xiàn)代的我們,看起這些文字,都有些晦澀難懂而云里霧里,那么古代的人又是如何寫出這樣的文字,人們又是如何看懂這些文字呢?難道他們比我們更能一字成語的寫作和舉一反三的誦讀嗎?這確實是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那么可能的解釋便是,遠古的人智慧并不比現(xiàn)代人差,歷史時間更不是人類進化的資源。而是人其實只是天造地設的生命,而且那時的人類還可能存在著更高智慧的生命。 只不過是,遠古的文明只是服務于那時相對純凈的環(huán)境下,而心態(tài)也相對純靜,身體也必然相對健康,人們只需征服自然環(huán)境進行生產(chǎn),人們只為追求安穩(wěn)的生活和善始善終的生命罷了。 而現(xiàn)代的文明,卻有可能是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使人產(chǎn)生更多疾病與磨難,和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人與人之間的爭名奪利和人與人之間的戰(zhàn)爭,而導致的現(xiàn)代的文明。而且重要的是,現(xiàn)代的文明更多是兩面性的,在帶來人們更多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導致自我的毀滅。無論是核能武器也好,人工智能也罷,現(xiàn)代的文明,更多是災難與進步的并列。 下面再詳細看看和理解遠古的中國,人對于“仲伙”進行祭祀的意義: 天地三月而為一時,故祭祀三飯以為禮,喪紀三踴以為節(jié),兵重三罕以為制。” “踴”是跳腳號哭,兵以三軍為制,“三”也就是終。 按編纂于戰(zhàn)國時期的《禮記》的解釋,“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時”?!叭币簿褪墙K。 這里的“中秋”顯然指仲秋時節(jié),古人在仲春與仲秋都有順應時節(jié)的歌舞,只是舞蹈性質(zhì)不同: “仲春”是擊鼓、吹幽管、唱迎暑(迎接夏天)的歌,是為順應陽氣,用斧與盾跳武舞; “仲秋”是擊鼓、吹幽管、唱迎寒(迎接冬天)的歌,是為順應陰氣,用羽毛跳文舞。 而秋分那天的祭月(即現(xiàn)在的中秋節(jié)),就是這種順應時節(jié)的禮儀發(fā)展而來,又稱“祭月節(jié)”。 《夏官·司弓矢》中還有:“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薄八竟浮笔菍9芄墓?,“矢”是用獸皮做的盛箭的口袋,是為秋冬的狩獵做準備的。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遠古的人們?yōu)槭裁匆獙Α吧瘛比绱说募漓肽??并且每種不同的祭祀儀式都有不同,并且如此的非常講究。那如果是虛無縹緲的沒有給人予以實質(zhì)性幫助的“神”,不至于讓人如此謹慎的隆重的恭敬吧!唯有“神”確實是存在并對人們的生產(chǎn)活動帶來了實質(zhì)幫助和影響的,這種解釋才比較合理。 |
|
|
來自: 漸華 > 《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