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川》第三集解說詞相接卻不相融的兩條河流肩并肩地流淌著,一路相伴在400公里外的一條大江中,它們交匯了。這兩條支流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匯入遠(yuǎn)從陜西來的嘉陵江,然后再一同流進(jìn)長江。 如果溯著這條支流向著它的來源走去,那便是名聞遐邇的九寨溝與黃龍溝。 海子,是傳說中仙女打破的鏡子,也就是那條清澈的水的來處。人們說,仙女的鏡子被打碎了108塊,成了108個海子,散落在這九寨溝周遭的深山翠谷之中。仙女的鏡子,有人說是打碎成108片,有人說是114片,也有人說是118片??傊鼈冇写笥行⒂虚L有短,有著各種的形狀,流動著模樣不同的水,映照著各種的顏色。 群山幽靜而深邃,也把這些仙女鏡子的碎片隱藏得幽靜而深邃。大約在1000多年前,為避戰(zhàn)亂,九寨溝的先民從青藏高原遷移到了這里,他們在峽谷間建起了樹正、荷葉、扎如等九個村寨。這條山溝于是被叫做九寨溝。 深藏在青藏高原的東南緣岷山山脈之間,大約50公里長,720平方公里的九寨溝,實際上是由樹正、日則和則查洼三條山溝谷地組成。錯落著無數(shù)的湖泊、瀑布和溪流,其中52%都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正因為如此,它深藏不露。直到它被巡山而來的伐木工人發(fā)現(xiàn)。 時間是1966年,有兩名勘察森林資源的林業(yè)工作者,一路披荊斬棘到這岷山深處,就在不經(jīng)意間,走進(jìn)了仙女傳說的禁地,打破了它的沉寂。與世隔絕的九寨溝,這才被意外地揭開了面紗。 充沛的流水,滋養(yǎng)著從海拔2000米到3100米之間,大約3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因海拔的不同,分布著種類不同的森林,隨著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而變化萬千。每年到了一月,氣溫接近攝氏零下20度,各個海子都被冰封了,連平常氣勢磅礴的諾日朗瀑布,也在這片冷冽的空氣中凝結(jié)。 冰天雪地里,惟獨(dú)五花海依舊碧波蕩漾,它是九寨溝上神奇的不凍湖。 這或許是海拔2472米的五花海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水下探測。在水下攝影的鏡頭里,散布在水深20米清澈透明的湖底、不斷涌出熱泉的泉眼,使得占地將近8萬平方米的五花海在嚴(yán)冬季節(jié)仍能保持6攝氏度的水溫,它們就是五花??购膴W秘。 不過,相對于五花海豐沛的水量,地下水的補(bǔ)給還不到總水量的30%。那么,除了雨水的補(bǔ)給,五花海大量的水流究竟從何而來呢? 海拔約3100米、面積93萬平方米的長海,是九寨溝最高也是最大的海子。雪山融化的冰雪源源不斷地注入到這里。乍看長海的水并沒有出口,然而隱藏在山體之間的斷層間隙,源源不斷地把水送到地勢較低的湖泊,長海便這么默默地成全了九寨溝眾多的水流。 水上、水下,處處都是碳酸鈣的沉積物和附著物,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zhì)。這些無處不在的碳酸鈣和山溝里無處不在的流水,勾畫出了九寨溝奇妙的美景。 它們都是大約300萬年前,地球第四紀(jì)冰川期的遺留物。當(dāng)時,它們只是順?biāo)?。大約12000年前,地球氣候回暖,這些碳酸鈣開始活躍,隨著水流,就在這山溝里隨處堆積、隨意附著。直到半個世紀(jì)前,它才以艷麗的姿態(tài),在眾人驚異的眼神中,慢慢浮現(xiàn)出婀娜的身影。但在地質(zhì)學(xué)上,可沒有浪漫的形容,這些因為碳酸鈣堆積、蓄水而成的海子,就稱為“堰塞湖”。 堰塞的是海子,高低落差的是瀑布,瀑布又形成了海子之間的聯(lián)系。水就在這些碳酸鈣的地層、地形當(dāng)中,忽隱忽現(xiàn),川流不息,造化了這一片驚世的杰作。 九寨溝居住的大都是藏族人,他們的祖先把遷徙的腳步停留在了這片神山圣水之中。或許因為這里水多的緣故,無論耕作、放牧,還是用溪水磨磨,當(dāng)?shù)厝说纳羁偸桥c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30年前,九寨溝人的生活情態(tài)就第一次留在了電視影像之中。 之后,九寨溝人沒有想到他們家鄉(xiāng)的美景會引來這么多客人。他們也沒有料到,家園竟可以帶給世界這么多的驚奇,這些驚奇最終卻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那么多未曾想過的改變。 1992年,九寨溝成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1998年,更因為這群深居簡出的藏族人,連同這里眾多的珍稀動、植物物種,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hù)區(qū)》,成為舉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取得這雙認(rèn)證的地方。 九寨溝所依傍的岷山山系,逶迤千里,山深林密,一種舉世聞名、極為罕見的動物也生活其中。它食物單一,尤其喜愛吃竹子。這就是野生大熊貓。 大熊貓對聲音特別敏感,這是人們難以見到它的重要原因。在茂密的竹林里,大熊貓獨(dú)居的生活方式使它們很難看到彼此的身影,而只能利用微妙的氣味來互相交流。 遠(yuǎn)古時代,大熊貓棲息地的范圍曾經(jīng)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千百年來,隨著人口激增和土地的開墾,大熊貓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在急劇地縮校為了保護(hù)這種珍稀動物,人們不得不選擇讓野生大熊貓生活在專門的保護(hù)區(qū)內(nèi)。 臥龍中國國家自然保護(hù)區(qū),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背靠岷山山脈,總面積約70萬公頃,主要保護(hù)西南高山林區(qū)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大熊貓等珍稀動物。2006年,臥龍中國保護(hù)大熊貓研究中心在大熊貓人工繁育方面獲得極大成功,一年共繁育成活大熊貓幼仔11胎17仔。 現(xiàn)在保護(hù)區(qū)內(nèi)圈養(yǎng)的大熊貓比野外棲息的還要多。為了提高它們的野外生存能力,研究人員會在適當(dāng)?shù)臅r機(jī),把它們放進(jìn)接近野外的環(huán)境中看護(hù)。身體強(qiáng)壯、有自理能力的大熊貓隨后會被放生到大自然中去。 山明水秀的岷山山脈,不僅是大熊貓這樣珍稀動物少有的樂土,更有著2000多種植物、300多種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不乏古老的珍稀物種。這些生靈和得天地之靈氣的九寨溝相生,也和距離九寨溝大約140公里的黃龍溝相伴。 赫赫有名的黃龍溝,就是岷山區(qū)域中另一顆讓人驚鴻一瞥的明珠。 依偎在黃龍溝里,海拔5000多米的玉翠峰腳下,一處泉水積成的小水潭是當(dāng)?shù)夭刈迦诵哪恐械氖ト?/p> 他們經(jīng)常帶著鮮花來到這里祈福,而如果花朵在水中旋轉(zhuǎn),便意味著神靈已經(jīng)接受了他們的祝愿,人們因此都稱這里為“轉(zhuǎn)花池”。 黃龍溝,海拔3000多米,長不到4公里,卻簇?fù)碇?400多個彩池。這其中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整條黃龍溝的水竟然都是來自那小小的人們許愿的轉(zhuǎn)花池。 淺黃色的鈣華地表堆積,讓3000多個彩池在陽光下恰似金光閃閃的鱗甲,層層疊疊地蜿蜒在山谷之中。從高處往下看,猶如金龍盤踞。就因為這居高臨下的一眼,它被稱作“黃龍”。 3億年前,整座岷山山脈連同九寨、黃龍被深埋在一片汪洋之下。劇烈的造山運(yùn)動將青藏高原抬高,岷山山脈從海底升起,拔高成主峰5588米的大山。 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滲入了石灰?guī)r的山體,攜帶出大量的碳酸鈣,順勢在斜坡上沉積,遇上石頭就包覆石頭,遇上樹根就包覆樹根。有的沉淀,有的則堆高形成了一個個的水潭,再形成一道道、一片片灘流。岷山山谷之間如此的鈣華結(jié)果,被學(xué)者稱為“鈣華的岷山式喀斯特地貌”。 如此的喀斯特,放眼全世界,唯岷山最獨(dú)特。中國于是有了令人嘆為觀止的黃龍和九寨。 探測者在九寨溝的水下還發(fā)現(xiàn),水從長海流到五花海,碳酸鈣的濃度就提高了20倍。長久以來,它們在這里年復(fù)一年地沉淀、堆積和包覆,在人們無從察覺的變化中,改變著九寨溝的樣貌。 仿佛是調(diào)色盤,693個水潭、693層色彩,連成一片面積超過20000平方米的五彩池,是黃龍溝里規(guī)模最大的彩池群。五彩池的增長速度大約每年3毫米。岷山式的喀斯特地貌就這么積沙成塔一樣地形成了。 彩池當(dāng)中一座石塔建于明代,據(jù)說是某位功臣后代的陵墓,前后不過500多年,現(xiàn)在幾乎成了碳酸鈣的雕塑。 亦真亦幻,原來的景物已不見了蹤影,處處都讓人驚奇;這里到底還在進(jìn)行著多快、多大的改變?!大自然就在這里極盡造化之能事,以不盡的流水沖擊著岷山喀斯特的地貌,最后賦予它們更繽紛的色彩,為人類彩繪出了這兩處珍貴的自然遺產(chǎn)九寨溝、黃龍溝。 大自然的神來一筆,在水潭、彩池或海子處處抹上的色彩,來自水中大量的負(fù)離子,和那些自始至終漂流在水中的譬如水綿、輪藻、水蕨,以及各式各樣的細(xì)微漂流物,融合了水邊同樣多變、善變的山川草木的倒影,在陽光的照耀下,完成了舉世為之目眩神迷的艷麗景致。 水不僅映照色彩,還深藏意境。由于九寨溝的水遠(yuǎn)比黃龍來得深,九寨溝的海子因此更顯得如夢似幻,仿佛來自遙遠(yuǎn)的天外。 黃龍自然保護(hù)區(qū)位于四川阿壩州松潘縣境內(nèi),這里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岷江、涪江的源頭地區(qū)。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松潘古城是連接黃龍與九寨溝兩大景區(qū)的中繼站。 松潘古城,這座茶馬古道上的歷史小城,曾經(jīng)是外來者路過集散的驛站。 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旅游者的圣地。每年旅游旺季,100多個導(dǎo)游、200多匹馬,依然是應(yīng)接不暇。由于經(jīng)常被國外媒體報道,這里每年都要接待大約8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名聲在外的九寨、黃龍,旅游的馬隊有時也會來到一處陌生的峽谷,牟尼溝。牟尼溝也在黃龍自然保護(hù)區(qū)范圍內(nèi),雖然比黃龍溝小了許多,但人跡稀少,似乎更具原始的味道。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正是這里,隱藏著黃龍溝形成的秘密。 而旅行者不甚了了的牟尼溝,對于研究人員來說卻非常熟悉。在他們眼里,這里依稀就是黃龍溝將來的模樣。 就在牟尼溝這片體積龐大的石灰?guī)r化石上,在剝蝕的殘面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波流動的痕跡。這些厚薄不均的層次,儼然就是歲月的年輪,足以推算出鈣華堆積的速度和過程。只可惜,鈣華表層已被破壞,研究人員證實了牟尼溝的鈣華已經(jīng)衰老,卻無法確定它衰退的年代。 距離鈣華衰老的湖泊不過十幾米,有一處地下洞穴。不斷從巖層滲透下來的水,形成了鐘乳石,也在洞穴里積聚成大量的地下水。這處明顯因坍塌而形成的洞穴,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莫非這面積不大的地下洞穴,就是牟尼溝鈣華衰老的重要線索?莫非這也就是地面上那些喀斯特美景沉淪的重要依據(jù)? 時光倒回5000年前,牟尼溝就像今天的黃龍溝一樣,正處于鈣華形成的旺盛期。不料一場強(qiáng)烈的地震,坍塌了湖泊,撕裂出地底洞穴,改變了水的流向,部分湖泊便從此斷流,逐漸干涸。 鈣華的表層經(jīng)過長期的曝露,不斷地被風(fēng)化、氧化,無可奈何地變黑、變老了。最終,它化作了泥土,以它的養(yǎng)分孕育著成片的森林。 這濃妝淡抹的圖畫,讓無數(shù)人感慨贊嘆。舉世也許只有九寨、黃龍的水,有如此巨大而神奇的力量,而它眷戀著人間、獨(dú)鐘情于中國,就在這中國西南深處的角落,渲染出一片彩墨山水。 盡管旅游者紛至沓來,但生活在這里的藏族人,依舊潛心守護(hù)著心靈的寧靜。九寨和黃龍成了自然保護(hù)區(qū)之后,他們的村寨和文化也成了被保護(hù)的一部分,而他們同時也擔(dān)起了一份保護(hù)的責(zé)任,悉心照護(hù)著海子和森林,照護(hù)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在阿壩藏民的心里,這里始終都是他們信仰的凈土。 水在當(dāng)?shù)厝搜壑惺亲o(hù)佑著五谷豐登與安康幸福的神靈。每年,九寨、黃龍的藏族居民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向這片神山圣水祈禱。在他們看來,眼前的寸山寸水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 對于九寨溝和黃龍,水是美麗的締造者,也是它們生命的源泉。水,在這里幻化了神奇之后,也從這里走出深山,流向了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