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征文讀書秘訣

 昵稱11410324 2018-09-23

本文參加了【我喜愛的一本好書】有獎征文活動

一、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 如果說物質享受靠金錢,那么精神享受則要靠讀書了。不學無知,無知其生存就失去意義,人活的就是一種精神,人類文化傳承,就是傳承的 一種精神。所以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鄙勘葋喺f:“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為此,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讀書日”,旨在讓各國政府與公眾更加重視圖書這一知識對傳播,以交流便觀念和信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在“世界讀書日”的框架下發(fā)起了“世界圖書首都計劃”,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為2001年的“世界圖書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圖書首都”的稱號。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載體,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交流和融合。讀書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類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徑。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fā)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nèi)粘I畈豢苫蛉钡牟糠帧?nbsp; 

這就是為什么要讀書的原因,這個道理一般人都知道。但知道為什么要讀書后,讀什么書?未必大家都知道!特別是如何讀書?知其者微其微,所以才推薦《莊子》一書,以領會其真正的讀書秘訣。

   書籍是傳播知識的媒介,世界上的知識分兩大類,即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兩門知識。能啟發(fā)如何做人或如何做事的書就是好書。當然“同氣相求”,最好的書是啟發(fā)如何人,其次才是啟發(fā)如事,誨淫誨盜的書也能給人以啟發(fā),但它卻是最壞的書;好書是精神糧食,壞書則是精神雅片,不好不壞之書則是作者在讀者心中跑馬的無聊之談。

二、如何讀書?

關于如何讀書的問題,則是一種高深之學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總結出讀書十大秘訣:一、序 由淺入深 循序漸進。二、勤 業(yè)精于勤 荒于嬉。三、恒 持之以恒 鍥而不舍。四、博 從精出發(fā) 博覽群書。五、問 不恥下問。六、記 多動筆墨 多記筆記。七、習 溫故而知新。八、專 專心致志 專一博廣。九、思 多加思考 學會運用。十、創(chuàng) 觸類旁通 敢創(chuàng)新路。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是“勤”。

王陽明三大讀書秘訣:1、背誦經(jīng)典,一條必經(jīng)之路。2、以無心之心讀書。3、讀書,發(fā)明本心。他說“曉得”是第一義,“記得”的第二義,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fā)現(xiàn)了書中的那些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fā)明本心。

諸葛亮讀書秘訣:學須靜,才須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文忠讀書秘訣:(一)作詩須多誦古今人詩,不獨詩爾,其他文字皆然。(試筆)(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筆說誨學說)(三)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云:“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贝斯云鋰L試告人,故尤有味。(志林記六一語)(四)永叔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黃庭堅讀書秘訣:盡心一兩書,其余如破竹。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一)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起精。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二)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純不欲雜。讀書務博,常不盡意;用心不純,訖無全功。治經(jīng)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養(yǎng)心冶情,事親從政,取友接物,得失憂樂,一考之于書,然后長古人之糟粕而知味。(三)凡讀書法要以經(jīng)為主。經(jīng)過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又讀書先務精而不務博;有余力乃能縱橫。(四)古人有言曰:“并敵一向千里,殺將要須心地收汗馬之功?!弊x書乃有味。棄書而游息,書味猶在心中,久之乃見古人用心處。如此,則盡心一兩書,其余如破竹數(shù)節(jié),皆迎刃而解。       曾國藩讀書秘訣:讀歷史要像在和古人聊天。(一)大抵看書與讀書須畫然分為兩事。(二)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家書)(三)讀書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數(shù)端:窮經(jīng)必專一經(jīng),不可泛騖。讀經(jīng)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jù)名物為末。讀經(jīng)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于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jīng)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朱熹讀書秘訣:“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鄭板橋讀書秘訣: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 即過,與我何益也。

三、讀書秘訣

陶行知對王陽明、諸葛亮、歐陽文忠、朱熹、黃庭堅、曾國藩等人讀書秘訣的十大總結,一些讀書狂,還是不得要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其讀書名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則不知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之意,否則韓愈不會有如此之說。

筆者認為讀書要領,首先弄清該書究竟說的什么,其次弄清該書通過所說明的問題證明了什么,最后通過所證明的問題看作者想說什么?從中受到啟發(fā),這個啟發(fā)就叫“悟”?!拔虺銎涞览怼焙螅摃烤拐f的什么就忘記了。讀書不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是白讀,或者說就是讀死書,按前述讀書要領就活了,書呆子就是得不到讀書要領,不能從一本好書中受到啟發(fā)。是否是一本好書,就在于它能給讀者一個什么樣的啟發(fā)?!肚f子》才道出了真正的“讀書秘訣”,《莊子·天道》篇、《秋水》篇,特別是《莊子·外物》篇,對如何讀書值得推薦。

《莊子·天道》“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span>莊子是說:世上人們所看重的“道”是從書中來的,書并沒有超越言語,而言語確有可貴之處?!笆乐F道者書也”莊子此處所說的“道”是指“做人和做事 的“道理”。言語所貴的就在于它所表達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隨其言語的。“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strong>莊子是說:精致做人和做事 的“道理”,其意義的出處,是不可以用言語來傳告的,然而世人卻因為看重言語而將其“道”傳之于書。本篇桓公與輪扁之對話中,有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之說,就是對“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敝⑨?。莊子此論是說“道”在言外而非言內(nèi),莊子的“莊周夢蝶”、 “渾沌鑿竅”,就是典型的“道”在言外而非言內(nèi)之體現(xiàn)。讀懂“渾沌鑿竅”這則寓言,就知該如何做人做事。

所以《莊子·外物》對此總結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鼻f子是說:筌、蹄、言皆為工具,目標則是魚、兔、意,只要得到和領會了精神實質,那么這些作為表意之語言,無非是捕魚獵獸之工具都可以忘掉了。也就是說,意在言外而非言內(nèi),意在言外就是“道”在言外之體現(xiàn)。所以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領會精神實質的人,因而莊子才說“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與人談“道”理只談“事”而不論“道”理,則“道”理在其中,這就是“是不言之言”,知其“道”理而忘其“事”,自然“得意而忘言”。

《莊子·養(yǎng)生主》中,“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span>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yǎng)生的道理了?!?“庖丁解?!敝迹褪琼槕匀恢烙枚拜p重”應變,養(yǎng)生也是如此,所以文惠君才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文惠君并不在意庖丁如何解牛之妙,而在于庖丁解牛順應自然之“道”,這就是“道”在“事”內(nèi)而“意”在言外之體現(xiàn)。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理不在其學而在其悟,學我者死悟我者生,因為“學我者”是言,而“悟我者”才是意。文惠君之“悟道”,就是讀書秘訣之寫照,文惠君不在于庖丁之言如何之妙,而在于“妙”中道理。齊白石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齊白石是說:學我之“神”者生,似我之“形”者亡,這個“神”就是意道。意道不是靠“學”而是靠“悟”,所謂“悟”,是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吾”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恍然大悟”。所以不但研究中國古代哲理,沒有“悟性”是不行的,研習中醫(yī)之學者沒有“悟性”同是不行的,傳統(tǒng)中醫(yī)是告知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所以它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莊子秋水》篇中: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是說: 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nèi)在實質。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細和粗淺的范圍了,這就是“道”,最高深之哲理。歷來流傳的“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文以載道”之論,但這個“道”是外“道”而非內(nèi)“道”,外道可傳內(nèi)道則不可傳而靠其自“悟”。由此可見,言之有物是物“象”,意之無物顯物“本”,沒有“言”不能體現(xiàn)其“意”, 沒有“象”不能顯示其“本”,而“心意所不能傳告的”,則要靠我們?nèi)ァ拔颉?,將別人之“心意”,轉化為“吾”的“心意”從而“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們讀古典,不在其文辭之工具本身,而在于其文辭之工具所達言外之意,猶其是讀老莊之經(jīng)典,如不這樣就不得其要領。所以對老莊經(jīng)典之譯文,決不能死硬直譯,而必須知其文旨而予以靈活意譯。意譯必須符合文旨,否則就是想當然之意譯,想當然之意譯,不是經(jīng)典之意而是譯者之意。而一些學者對老莊思想之批判,實則是批判的是譯者之意”的老莊思想,是一種不自覺的“自我”批評,自己設靶自己射,而不是原本的老莊思想,那些“吹 老莊者也是如此。兩千多年來研究老莊之經(jīng)典者,其文學造詣極高,但不知老莊經(jīng)典之文旨,只能對其章句予以解注而不能對其全文予以通譯通解,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注今譯》及《莊子今注今譯》,雖然是對其全文通譯通注”,但因不知其文旨,其”而不對“”而不通。

領會《列子說符》之旨要,也知什么是讀書秘訣!

《列子說符》:“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巨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笔谷送≈刀P。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瘪R至,果天下之馬也?!?/span>

比“伯樂相馬”略勝一疇的九方皋,雖能識日行千里之良馬則不知馬之雌雄,就是“得意而忘言”之體現(xiàn)。如果我們讀書,能象九方皋相馬那樣:“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就到家了,否則就是書呆子。

被稱之為書呆子者,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所以有人總結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未必全都如此。此說對技藝之術來說是對的,但對涉及萬事萬物之普遍哲理來說則不適用。《老子》第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要知道真知識不是靠外在感知而是靠內(nèi)心之悟,所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真知識就是涉及萬事萬物之普遍哲理。老子這一心物一元哲學觀點是對華夏古典哲學精辟之論,卻被現(xiàn)代唯物哲學家稱之為典型的唯心主義,所以現(xiàn)在被西方哲學所教育的學者讀不懂華夏古典哲學。所以讀書“忌死讀,死讀書”,就是說讀書不要死板硬套要圓通,其路才越來越寬而四通八達,否則就是鉆牛角而陷入死胡同,知此就知什么是“天圓地方。”

老子論學問:《文子·道德》記載的文子問道于老子,老子說:“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茍聽,專精積精,內(nèi)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span>

“學問不精,聽道不深”, 學問是否精湛,就在于做人的道理究竟搞清楚沒有,做人的道理模糊不清就是“聽道不深”。世界上只有兩門學問,那就是如何做人與如何做事這兩門學問,人未作好事一定作不好。如何做人是道的問題,如何做事是術的問題,有道有術是神人,無道無術是凡人,無道有術不是妖魔鬼怪就是禽獸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針對有術無道者所說的。中央民族大學一位教授作客于央視四臺時,引用曾國藩一句致理名言“不為圣賢,便為禽獸”,當時主持人聽此一驚便說“我們做不了圣賢,未必就是禽獸不成”?這位教授瞠目結舌無以應,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解讀道與術的關系。曾國藩這一句致理名言“不為圣賢,便是禽獸”,是針對有術無道者說的,倘若無術就失去了做禽獸的資格。“道”是解決如何做人問題,而“術”才解決如何做事的問題。你看西游記中之神仙與妖精,都是有術其本事了不得者,但神仙有道妖精則無道。

“不精不明,不深不達”,只有精細精微才能過經(jīng)過脈,只有能過經(jīng)過脈才算明白,老起半截就跑似是而非是不明未探其究竟。深入精細精微才能通達應變,成敗在于細節(jié),摸清細節(jié)才知事物背后之真象,要知道精細精微不在字面而在字內(nèi)。現(xiàn)實之人們不但喜歡聽,也喜歡說豪言壯語而忽視微言大義。豪言壯語能激動人心導致心血來潮,如講政治都是大話口號夸夸奇談;如談情說愛都是海誓山盟大話鮮天,什么愛你一萬年之類,其結果不是夫妻離異就是情人分手,甚至反目成仇,根本不知平淡之中見真情。而微言則是極平常極平淡之言,不經(jīng)意之語顯得十分小氣,一些人不知這些微言其精深微妙,不知其言近旨遠、言簡意賅其中之微言大義?!独献印肺迩а灾袥]有一句豪言壯語,相對來說其言辭幾乎都是微言,其精微之義則無人能解?!独献印肺迨耪轮小爸稳耸绿?,莫若嗇”這一句平淡無奇,可這一句則是老子思想之魂,能理解其“嗇”字之微言大義,就能理解其五千言之旨。

讀古代之經(jīng)典重在發(fā)微,闡發(fā)其微妙之處,讀古代之經(jīng)典不能發(fā)微,不是死讀就是白讀毫無意義。 因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才需要發(fā)微。漢代陳琳《迷迭賦》有:“動容飾而發(fā)微,穆斐斐以承顏”之說, 宋代周敦頤 《通書·誠幾德》有:“發(fā)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其論, 朱熹對此批注:“發(fā)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敝祆潆m有此注,但對曾子《大學》中“格物致知”則不但不能發(fā)微反而其解讀之錯,將曾子格除物欲之念的“格物致知”說成是推究萬事萬物,這種誤讀流傳至今。所謂微言大義,是指含蓄微妙的言語,精深切要的義理。所以微言有“精當而含義深遠之話”其解;大義:本指經(jīng)書的要義,或大道理,真正的大道理在其微言之中,而絕不在其豪言壯語之中,這也是讀書要點之一。

視聽之秘訣:視有目視、心視、神視三種,聽也有耳聽、心聽、神聽三種;目視過目則忘,心視過目不忘永留心中,神視則會發(fā)現(xiàn)被視之物內(nèi)在或背后的東西;耳聽左耳進右耳出,心聽銘記在心永世不忘、神聽則會受到感悟或啟發(fā)。所以“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 以目視者,也是學在皮膚,以心視者,也是學在肌肉,以神視者,也是學在骨髓。只有視聽用神才能心領神會,才能精細精微而盡其精,這樣行事無不成。要想發(fā)微只有神視神聽,不能神視神聽就無以發(fā)微,否則就是“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 凡是視聽,只有心凈而致虛極才能聚精會神,才可能入于神視神聽之境,這就是讀書學習的訣竅。

上述之論就是對前引《文子·道德》一段之發(fā)微。

《莊子·人間世》也論述到三聽:“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痹凇奥牎钡男Ч麊栴}上,《莊子》和《文子》其說詞不同而意思則相近?!奥犞詺狻本褪恰吧蠈W以神聽”之意,“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就是“虛心清靜之意”。《列子》中有:“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的記載。這里的“能以耳視而目聽”,這不是“視聽混淆”而是視聽相通,視是目對光波的感知,聽是耳對聲波的感知,視與聽可以互換,目耳可以互代,所以瞎子比常人耳靈,朧子比常人目銳就是這個道理。

“三視三聽三讀” 之總結。

“三視”:目視、心視、神視。目視過目則忘,心視耿耿于懷,神視觸類傍通。過目則忘之目視,有如肓人,耿耿于懷之心視,如刺哽咽,觸類傍通之神視,目光深遂。

 “三聽”:耳聽、心聽、神聽。耳聽左進右出,心聽銘記于懷,神聽恍然大悟。左進右出之耳聽,猶如風過,銘記于懷之心聽,背誦引用,恍然大悟之神聽,世事洞明。

所以耳目之器官,必須要與心神匯合,做到心領神匯,其視聽才是有的放矢。

讀書也有“三讀” :目讀、心讀、神讀。目讀一眼十行,心讀專致言辭,神讀領會文旨。一眼十行之目讀,不知所以,專致言辭之心讀,則成智障,領會文旨之神讀,知一道萬。

莊子的“得意忘言” ,就是神讀之結果,讀古典不能“得意忘言” ,是徒勞;寫文章突不出旨意,是白寫而無用。讀書就應象《列子》中的“九方皋相馬”,注重的是馬之靈性其內(nèi)在,而不是馬之皮毛雌雄之外在。讀古典注重的是古典意旨之內(nèi)在,而不是古典之辭句其文字之外在,要“得魚忘筌,得意忘言”,不要“得筌忘魚,得言忘意”。

通才與全才:在現(xiàn)代教育中專業(yè)越分越細專家越來越多時,發(fā)現(xiàn)其弊端后,又提出“通才教育”培養(yǎng)橫向型人才,就將通才解讀為是指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之人。而所謂全才則是面面具到“博而不精,廣而不?!钡娜f金油。通才則不同于培養(yǎng)橫向型人才,而是縱橫交錯之才,只有精通華夏易道哲理之人才能稱得上通才。真正的學問在于精深而不在于廣博,學問廣博之人樣樣都會其實一樣都不會,學問精深者是一通百通;如你精通太極八卦圖,對天下一切無所不知,這樣的人才才是通才??床欢珮O八卦圖者根本不知易為何物,一些研究易經(jīng)的人不去研究太極八卦圖之易道,而舍本逐末去研究卦爻數(shù)術之易術,在研究卦爻數(shù)術之易術時,又“不精不明,不深不達”,而胡言亂語。

知道讀書之秘訣,就知該如何讀老莊之經(jīng)典,知道如何讀老莊之經(jīng)典秘訣,就領會老莊經(jīng)典之旨,知道老莊經(jīng)典說的什么,就能走出“三玄”,從而懂得中國古典哲學原理。懂得中國古典哲學原理,就能讀懂太極八卦這本無字天書,從而能看懂古今中外天上天下一切。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