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wǎng)球肘”,因網(wǎng)球運動員多發(fā)(前臂經(jīng)常旋前、旋后造成的損傷)而得名。是以肘后外側痛,前臂旋前及提、拉、端物等疼痛加重為特征的一種病癥。因大多數(shù)人慣用右手,故右側多發(fā)。好發(fā)人群為長期從事上肢單一勞動(以腕力為主)的勞動者,如炊事員、網(wǎng)球運動員、家庭婦女等。 肱骨外上髁炎是勞損性疾病的典型病例,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手腕伸展肌,特別是橈側腕短伸肌,在進行手腕伸直及向橈側用力時,張力十分大,容易出現(xiàn)肌肉筋骨連接處的部分纖維過度拉伸,形成輕微撕裂。 病因病機 一、勞損 主要見于肘關節(jié)處于半屈位時,前臂作過度的旋前或旋后的動作;也可見于腕部伸屈運動過多過重,伸腕肌或屈腕肌的起點處受到過度牽拉所致。上述因素導致筋肉受損,經(jīng)絡不通,不通則痛而發(fā)病。 二、外傷 包括局部直接的外傷和跌倒時手直接著地,因外傷導致血瘀,經(jīng)絡受阻而發(fā)病。 三、肝腎虧虛 因多種原因或年老體衰,肝腎虧虛,腎虛失于主骨生髓,肝虛筋脈失樣而發(fā)病。 臨床表現(xiàn) 一、特殊部位的疼痛 疼痛(多為酸痛)多固定于肘后外側,尤其在作旋轉背伸、提、拉、端、推等動作時疼痛更為劇烈,同時沿伸腕肌向下放射(但不向拇指放射),局部可呈輕微腫脹,疼痛劇烈時可影響睡眠、吃飯,穿衣亦覺困難。 二、功能活動障礙 主要為前臂旋轉及握物無力,嚴重者前臂不能作旋轉動作。 三、局部的壓痛 肱骨外上髁、肱橈關節(jié)處有明顯的壓痛,部分患者沿伸腕肌行走的方向有廣泛的壓痛。 診斷 一、根據(jù)臨床典型癥狀參考診斷。 二、通過特殊檢查進行確診: (一)密耳(Mill)試驗陽性。具體操作為將患側肘關節(jié)稍彎曲,腕關節(jié)作強掌屈,前臂完全旋后,然后將肘關節(jié)伸直,若在伸直時可引起肱骨外上髁處劇烈疼痛者為陽性。 (二)“網(wǎng)球肘”試驗陽性。醫(yī)者一手固定病人患側前臂,并囑其握拳伸腕,此時醫(yī)者另一手在病人拳頭的的背側施以壓力,試圖讓其腕部掌屈,若引起肱骨外上髁疼痛者為陽性。 (三)“肘三角”檢查 肱骨外上髁炎“肘三角”位置保持正常,而脫位和骨折時“肘三角”位置關系發(fā)生改變。“肘三角”是指肱骨內、外髁與尺骨鷹嘴三點之間的關系,在伸肘時,三點呈一直線,在屈肘90°時,三點呈等腰三角形的位置關系。本法是鑒別肱骨外上髁炎與肘關節(jié)脫位或骨折的方法。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活血,通絡止痛。 二、常用手法:滾法、揉法、按法、彈撥法、擦法。 三、取穴:曲池、手三里、尺澤、外關、合谷、阿是穴。 四、操作步驟: (一)患者取側掌坐位,醫(yī)者用輕柔的滾法、揉法在肱骨外上髁及前臂外側往返操作5~6遍,時間約5分鐘,以達到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局部無菌性炎癥消散的作用。 (二)用按揉法按揉上述穴位,并用拿捏法在前臂部及前臂伸肌群往返操作7~8遍,時間約8分鐘。 (三)醫(yī)者坐于病人患側,右手握腕使患側前臂旋后位,醫(yī)者用拇指端壓于患側肱骨外上髁的前方,其余四指放于肘關節(jié)內側,醫(yī)者用右手逐漸屈曲患側肘關節(jié)至最大限度,左手拇指用力按壓患者肱骨外上髁的前方,然后伸直患側肘關節(jié),同時醫(yī)者左手拇指推至患側橈骨頭之前的上面,沿橈骨頭前外緣向后彈撥伸腕肌起點,重復操作2~3遍,見圖1。 圖1 前臂旋后位,拇指彈撥肱骨外上髁 (四)用擦法在肘外側、肱骨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操作2~3遍,以透熱為度。 注意事項 一、本病部分患者有纖維斷裂病理基礎,因此在推拿治療時不宜有過強的刺激,避免造成新的損傷。 二、從事腕部勞動較多的患者,可改變原有的勞動姿勢或暫時休息,以加快本病的康復。 三、運用擦法時,應涂抹少許潤滑劑,以防止皮膚的破損。 康復快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