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問我碑林路人這個名字的由來,大多時候,我無法一言說盡,也不想草草幾句說不明白,所以我大多時候也就說,上網(wǎng)自己查一下啦。 我的名字里面藏著一個難忘的故事,同時,它也是一段美好記憶的開始。 二十歲的時候,我得到這個名字,當時并沒有覺得它對我有多么重要,我只是把它深藏在記憶里。年輕的時候,沒有寫過文章,所以也從來沒有用過筆名,當時這個名字只是用來回憶一段往事和一個人。 第一次在網(wǎng)絡上寫文章的時候,我突然就想起這個沉寂在心底很久的名字,那也是時隔二十年的時間了。很多時候,我會相信緣分,我想擁有碑林路人這個名字也是一種緣吧。在我開始用它寫文章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地思考過它對于我的意義。 當這個名字跟我的生命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我?guī)缀跻浟宋业恼鎸嵭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叫我碑林,我也就習慣了自己就是碑林,碑林于我,我于碑林,仿佛被一根線緊緊地連在一起了。每次走近碑林,每次看見那個小時候來來回回走過的那個高高的牌樓,牌樓旁邊的古樹、和仰頭就能看見的城墻,與我都是那么的親切,那么的感動。 當你的名字有了具體的意象的時候,你應該是幸福的,最起碼你會知道你不是孤獨的。不管那棵老樹有多老,也不管那城墻已經(jīng)歷了多少風霜,它都在你的生命里不離不棄地陪伴著你。 西安人習慣把西安的碑林博物館簡稱碑林,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經(jīng)過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guī)模不斷擴大,藏石越來越多,收藏有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shù)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這樣一座碑林,它記載了不同朝代不同人群的歷史,而我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渺小的不似一滴水珠。所以,我將自己視為一個過路之人,不管未來還有多么漫長,也不管生命豐碩或者羸弱,我都是一個過路的人,我心懷敬意,但卻不留下一片云彩和一個轉(zhuǎn)身的背影,我就是路人,走過碑林這個歷史長河的一個過路之人。 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來西安來一定是要去碑林的,因為他們知道西安有一個碑林路人,去了碑林就相當于見到了碑林路人。每次聽見這樣的話,我都會感動,或許我的名字能為這個城市添加一點溫度,或許你們會因為認識碑林路人而能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溫暖,無論怎樣,我都是喜悅的。 既然我的名字已經(jīng)和碑林緊緊地連在一起了,那我愿意為我心里最神圣的地方做個代言人。今天開始為大家介紹西安的碑林,希望你們會和我一樣愛上這里,也希望每一個到西安來游玩的朋友,一定要去碑林看看,這里是這座城市文化最厚重的地方。 西安的碑林在很多人眼里是神秘的,它的神秘在于你如果不走近它,你基本就看不懂它,而你看不懂它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偉大。但你如果走近它,你一定會愛上它,你一旦愛上它,你就會無數(shù)次地走近它。它的文化內(nèi)涵和它的博大精深,是你一輩子也看不完,一輩子也了解不全的。 西安的碑林,就是一部鋪開的中國歷史長卷,它用最立體的畫面告訴了你,所有你走過的路,你的祖先都走過,所有我們經(jīng)歷過的苦難,我們的先輩都曾經(jīng)歷過。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shù)目最大的一座博物館,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北宋元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90年,為了保存唐朝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jīng)》,建立了這個碑石集中地,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碑林博物館館區(qū)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現(xiàn)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博物館本身即為孔廟舊址,照壁、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著孔廟固有的建筑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碑林最著名的應該是它的碑刻,喜歡書法的朋友對這寫碑石推崇之至不用我說,碑林最著名的也就是這些館藏碑石了 。 碑林博物館珍藏的碑石、碑文中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人的手筆刻石。還有我們熟知的米芾、蔡京、趙喆、蘇軾、趙孟傾、董其昌、林則徐等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跡。 碑林博物館內(nèi)真、草、篆、隸、行、楷琳瑯滿目,真是一座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它不僅為我們留存了大量的書法寶典,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和歷史研究的重要實物。 走近碑林,你就走近了一座用石頭刻成的歷史長廊,你就走近了一個民族一條血染的生命長河。 東漢《曹全碑》,全稱為《合陽令曹全碑》,刻于東漢中平二年(185年),以隸書寫成,記載東漢曹全鎮(zhèn)壓黃巾起義。 晉《司馬芳碑》  唐《開成石經(jīng)碑》,刻于唐文宗太和四年,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寫成,有《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jīng)》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公羊春秋》、《孝經(jīng)》、《論語》等十二種經(jīng)書。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漢字和敘利亞文記載景教傳入中國的情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移入碑林。  唐《唐廣智三藏碑》 唐《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不空和尚碑》 《孔子廟堂碑》,虞世南作品。 《淳化閣帖選》,虞世南作品。 《皇甫誕碑》,歐陽詢作品。 宋《大觀圣作之碑》,碑正文為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碑額為蔡京所寫。 元《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 元《劉尚神道碑》 清《張化龍碑》,頌揚明末領導陜西扶風、歧山一帶農(nóng)民張化龍。 清《平利教案碑》 清刻《宋淳化秘閣帖》 唐《昭陵六駿》 宋刻秦《嶧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相傳為秦朝宰相李斯以小篆寫成,但無史料記載。 《中尼合文陀羅尼經(jīng)幢》,用中國和尼泊爾兩種文字刻成 作者:碑林路人(微信:beilinluren 公眾號:beilin11),陜西西安人,自由寫作者,崇尚簡單、隨性的生活。文章散見于報刊、雜志,常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方電臺播出。作品入選中學語文課外閱讀訓練范本和全國教師培訓寫作課程國家精品課程教材。文章深受廣大朗誦愛好者喜愛并傳誦。已出版?zhèn)€人文集《禪花如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