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朝”意為“大年初一頭一天”,“清供”是在室內放置供觀賞的物品,可以是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鮮花和食物等,也指其他盆景、奇石、古玩和文具等等...室內擺放的物品,可以見出主人的趣味與心思,玩意兒雖小,各有妙處,也各有講究。 年關將近,桃花潭畔將陸續(xù)推出歲朝清供的系列美文,讓我們在喜迎新年的同時,了解中國新年里的習俗雅趣。 第一期【歲朝清供之花木篇】 【瓶梅】 插了梅花便過年 “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鄙郊疫^年過的是個熱鬧,家里要有灼目的紅梅點綴。文人過年過的卻是個自嘆自憐,也恰好要在案頭供一枝瘦梅,隱喻自己的傲骨高才。古代沒有溫室大棚,蠟梅和梅花自然成為了整個冬天清供的主要花材。 愛梅的人,多說自己愛的是它“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品格,其實又何嘗不是愛它的韻格姿態(tài)? 明代王圻在《三才圖會》中說“梅有四貴:責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鼻宕枷爰引徸哉湟嘀鲝垺懊芬郧鸀槊?,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老態(tài)''。這樣的審美取向,也成了清供插梅的構圖原則,雅與俗可能就隔著一個花枝的距離。 《影梅庵憶語》中記載了董小宛在制作歲朝清供時的苦心。她在梅花含蕊未開時,先看枝條的橫斜與案幾上的花瓶是否搭配,年前先將梅枝修剪合宜,過年再適時剪下供入瓶中。 古人對如何保持梅花在瓶中的鮮活也頗有心得,明人高濂在《瓶花三說》中寫道:“冬月插花,須用錫管,不壞瓷瓶,即銅瓶亦畏冰凍,瓶質厚者尚可,否則破裂。插瓶之法,雖曰硫磺投之不凍,恐亦難敵。惟近日色南窗下置之,夜近臥榻,庶可多玩數(shù)日。一法,用肉汁去浮油,入瓶插梅花,則萼盡開而更結實?!弊钇娴氖遣迕坊ㄓ萌鉁?,好比文人喝酒酒吃肉,也算風流快活。 冬日里比梅花花朗更長的是錯梅,其色如蜜蠟,能在瓶中幵放一個月之久。雖也有個梅字,卻與梅花并不同科。汪曾祺《歲朝清供》里寫:“我家舊園有蠟梅四株,主干粗如湯碗,近春節(jié)時,繁花滿樹……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樹去,選擇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來 -- 蠟梅枝脆,極易折,插在大膽瓶里。這枝蠟梅高可三尺,很壯觀?!蓖衾?span>做的清供枝大花繁,毫無一般文人追求的梅花的扭捏病態(tài),正如他自然流麗的文風一樣,果然是花如其人了。 【蘭花】 中蘭修德是為君子 古人喜歡蘭花,也喜歡把蘭花歸類,比如將蘭與竹、梅、菊并稱為 “花中四君子”;石濤畫過一幅《六君子圖》,把蘭花和松、柏、竹、梅、水仙畫在一起表示高潔之韻;宋人王貴學的《王氏蘭譜》則把蘭與“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作了比較,他說“竹有爺而嗇花,梅有花而嗇葉,松有葉而嗇香,然蘭獨并而有之。”這里的“嗇”是“少”的意思,松竹梅都缺這個少那個的,唯有蘭有葉、有花、有香,其一身綜合了歲寒三友的全部精華,評價之高,不言而喻。
其實蘭花最獨特的是它似有若無的幽香,屈原的《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的句子,男人配蘭當然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沾染它極淡的香氣。芝蘭之香也被文人譽為百香之首,因此常用“芝蘭之室”形容有文化品位的起居之所,蘭花自然也就成為了書齋清供之首選。
賦予蘭更多人文審美意義的是孔子,他在周游列國的途中曾做《猗蘭操》曰:“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又說:“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不為困貧而改節(jié)?!笨鬃拥倪@幾句,便賦予了蘭世世代代堅貞守節(jié)的形象。“種蘭修德”成了文人的自我追求。 【天竹】 紅果綠葉最宜年 天竹不是竹,很多北方人一直無緣得見。我國的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是天竹的 故鄉(xiāng),所以又叫南天竹。這種小檗科的常綠灌木,枝干叢生,直立挺拔。復葉平展如羽毛,形態(tài)氣韻都如竹般瀟灑,故得名天竹?;ㄖx之后,結出滿穗球形漿果,初為綠色,漸漸變紅,鮮艷如顆顆火球,一串串掛在技頭,十分悅目。 最難得的是,天竹的果實結霜不落,是假山配植的妙品。適于地栽在庭院石邊、墻角,或與洞門漏窗相對,背襯粉墻,形成絕佳景色。 天竹被供奉于瓶的歷史也由來已久,古人在清供里就特別喜歡用到它。因為其自身葉綠紅果的配色極為養(yǎng)眼,特別是過年的時候,最常見的組合就是南天竹與蠟梅同置一瓶,呈現(xiàn)出“黃花、紅果、綠葉”的交輝景色,小小一瓶就熱鬧了整個新年。 【水仙】 芳魂幽魂,臨水照花 “ 冰雪為肌玉煉顏,亭亭玉立藐如仙。群花只在軒窗外,那得移來幾案間? ”康熙皇帝曾如此寫詩贊美水仙清雅幽獨的品格,不過古代文人卻怡恰喜歡把水仙移來幾案之上,一方淺瓷盆,一勺清水,幾粒白石,便完成了一件雅致的清供。 水仙雅號凌波仙子,源于曹植《洛神賦》中有關洛水女神的傳說。相傳宓妃因 不能與自己所愛的人結為百年之好而溺于洛水成仙,多情的仙人于是借其一縷 芳魂 , 把洛河女神喻為冰肌玉骨的山花。 亦有傳說水仙花是娥皇、女英的化身。舜在南巡崩駕,娥皇與女英雙雙狗,情于湘江。上天憐憫二人的至情至愛,便將二人的魂魄化為江邊水仙,二人也成為臘月水仙的花神了。而在希臘神話里,水仙則是古希臘的美少年那斯索斯化成的。他因為迷戀自己水中的倒影溺水而亡,被愛神阿佛洛狄變?yōu)樗苫ā?/span> 不管在哪種傳說里,水仙都是美與高潔的化身,這與其本身冰肌玉骨的姿態(tài)和沁人心脾的清香分不開。歷代文人墨客詠水仙的詩作多不勝數(shù)。 【菖蒲】 只栽蒲草不栽蘭
“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飲水還休糧。曾享堯年干萬壽,一生綠發(fā)無秋霜?!鼻宄醍嫾医鸲牡囊皇最}畫詩,把菖蒲與奇石的清供組合說得明明白白。在古代文人的案頭,這樣的清供再普遍不過,除了頑石良伴以外,與靈芝同供的也不少,取長壽袪病的寓意。誰說文人雅士就不想長壽成仙了?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中有記載漢武帝劉徹游嵩山,遇九嶷山仙人點撥,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故事。他在《抱樸子內篇· 仙藥》中寫得更明白:“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曰視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又菖蒲須生石上,一寸九哲以上,紫花者尤善焉?!?/span>
據(jù)說陸游在八十歲的時候得了一盆九節(jié)菖蒲,寶貝得不行,將案上石頭也搬走了,只清供菖蒲。并有詩云:“菖蒲古上藥,結根已干年。聞之安期生,采服可從仙。 '' 金冬心干脆直接以''九節(jié)菖蒲館''為齋名,善于畫蘭的鄭板橋竟也說:''玉碗金盆徒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蘭?!?/span> 比起藥用價值,菖蒲俊逸的姿態(tài)更符合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這一點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說得最清楚: '' 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yǎng)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古人把農歷四月十四定為菖蒲生日,此時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yǎng)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鮮花】 幸得朝暮對瓶花
乾隆是位好風雅的或者說是位風雅的好皇帝,他在公元1749年游憩建福宮時,曾詠《建福宮紅梨花》一首:“不計香風幾度頻,嬌紅嫩綠各爭春。最憐雨后偏饒韻,底事春來易愴神。葉態(tài)花姿剛相稱,蜂衙蝶陣豈無因? 一技佛缽堪清供,便欲因之悟六塵。”嬌艷的紅梨花并非開在園內枝頭,而是清供于佛缽之中,豈不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最佳注腳。
連花期短暫的梨花都能供奉,足見古人對于入清供之花并無一定之規(guī),正是這種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才讓清供有了個人色彩和生命力。
清人沈復的案頭“瓶花不絕”,他的妻子蕓娘不僅欣賞夫君插花的“精妙入神'',還別出心裁,“覓螳螂、蟬蝶、蝶之屬,以針剌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令見者無不稱絕。 【石榴】 開口笑處落珠璣 石榴又名安石榴,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安石國帶回來的。傳說張騫在西域的時候經常給門前的一顆石榴樹澆水,所以回國的時候石榴樹就化作美女跟來了。
美女到了洛陽又變回石榴樹,從此中原也有了石榴。不過最開始石榴只是種植在皇帝家禁苑里,普通人難以得到。據(jù)《洛陽咖藍記》上說:“白馬甜榴,一實值牛。” 后來石榴漸漸引種開來,民間也多有種植了,實在是因為它多籽的特性,正中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國人的下懷。古人喜歡石榴,而且一定要是開口石榴。剖開外皮、綻露紅籽的石榴常常用作案頭清供,又常和佛手、仙桃一起擺放,合稱為 “三多” ---- 多子多福多壽。
文人看石榴,還有另一層心思,石榴那滿肚子里圓潤晶瑩的榴籽不正像滿腹珠璣嗎?徐渭曾作過一首石榴詩,里面有“山深秋老無人摘,自逬明珠打雀兒”的句子,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臺北故宮里有一幅明代沈周的《花果卷》,那上面畫著裂開了口的石榴,題畫詩卻道:“看他開口處,笑落盡珠璣。''完全變成正能量了。 男人們有石榴作案頭清供寫寫畫畫,女人們卻有石榴裙,男人總是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而縱是如武則天般強悍的女人,也免不了為男人淚濕石榴裙的命運。
【蓮蓬】 禪意文心一蓮蓬 秋天的荷塘因為有了蓮蓬才格外值得一觀。荷花瓣早已凋落,荷葉也傾折枯萎,唯有數(shù)枝蓮蓬依然高擎水面,由青綠逐漸轉成堅毅的古銅色。采擷千蓮蓬,一般要到第一場冬雪之后,只有經過冬雪浸滲過的蓮蓬,不僅歷煉了內在的硬度,而且可以永久存放,不生蟲蛀及霉變。
干蓮蓬自古以來就是文人案頭清供的愛物,因為*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的荷花作為瓶花并不能耐久,所以與荷花有著同樣高潔寓意又可以長久擺放的蓮蓬,自然備受青睞。 其實干蓮蓬并不易得,因為蓮子好吃,又頗具藥用價值,總是被入早早摘去,能留在河塘中經日月洗禮終至干枯成雕塑般模樣的,只能是極少數(shù)了。所以很 多藝匠會做出仿真的蓮蓬工藝品,如陶瓷的、青銅的、木雕的,一樣插于瓶中,供于文房,要的就是那份清雅的格調。
蓮篷最宜插入侈口長頸腹如垂膽的“膽瓶”,方能不塞負它頑長挺秀的姿態(tài),干蓮蓬與鮮蓮蓬、荷花同插也很常見,仿佛一瓶看盡前世今生。 古人寫荷花的詩多,寫蓮蓬的不多,凡寫到的都是在剝蓮蘧,如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黃庭堅的“莫藏舂筍手,且為剝蓮蓬”,還有陳維崧的剝罷蓮蓬何處使,按來做箇人兒戲。 然而比起清供蓮篷的觀感,吃貨們似乎更在意它的口感。
桃 花 潭 畔
桃花潭畔旅游度假區(qū)位于黃山腳下、涇縣城西南40公里,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境內,八千畝水墨山川,八百年徽派傳承,度假區(qū)內建有中國桃花潭文化藝術中心、鄉(xiāng)村樂園、萬村隋唐古民居老街、桃花潭畔詩畫山水酒店、溫泉度假小鎮(zhèn)等系列功能完善、配套豐富的休閑體驗及度假設施。讓您在流連風景名勝、品享藝術之余,更可以俯拾田園野趣,樂享詩意生活。 |
|
|
來自: wyj劍神卓不凡 > 《博古畫歲朝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