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園者,白居易墓園也,位于洛陽龍門東山,東山因產香葛又稱香山
。山上有古寺,亦稱香山寺。一千多年前,大詩人白居易寓居洛陽,經常到龍門賞景。那時候正是龍門的黃金時代,歷經北魏、初唐到盛唐的兩次造像高峰,詩人肯定領略過廬舍那大佛的柔美和香山寺香火的熾盛。他寫道:“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覽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最后的十幾個春秋是在洛陽度過的,他對伊闕山水情有獨鐘,曾與香山寺僧如滿結過香火社,自號“香山居士”,并遺囑家人,在其過世后將其葬于香山如滿僧的塔側。家人遵囑,最終把詩人不滅的靈魂留在了綠樹長青的琵琶峰頂。后來的日子里,世人為瞻仰、緬懷和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便依山就勢在青石圍繞的墳冢四周辟出一塊地方,建了這座“白園”。
白居易原籍太原,祖上遷居下邽(gui),今屬陜西渭南,他本人則出生于河南新鄭。少時聰明好學,才思過人,五歲學詩,九歲辨音韻,十六歲時寫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二十八歲參加鄉(xiāng)試中選,次年進士及第,自謂“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三十二歲參加吏部考試合格,授官秘書省校書郎,三十六歲提拔集賢校理,三十七歲召為翰林學士,三十八歲任左拾遺。就這樣,詩人一路春風,很快成為唐憲宗的近臣。
但是,滿腹才華的詩人總有滿腹的不合時宜,屈原如此,李白如此,這位以詩吶喊、為民請命的歌者依然如此。“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輕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杜陵叟》)···這樣的詩句就像針一樣刺得權貴們坐立不安,也讓那位氣量有限的唐憲宗轉而反感以至于惱怒,漸漸疏遠了詩人。就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詩人遭陷貶江州司馬(“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行》),三年后又遷忠州刺史,然后又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
大和元年(公元827年),詩人入京拜秘書監(jiān),次年轉刑部侍郎。后歸洛陽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最后以刑部尚書致仕,也就是退休了。會昌六年(公元846年),詩人卒于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公元772——846)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與李白、杜甫齊名,為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之一···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皇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
注:這是白居易16歲時寫的送別詩,當時曾轟動一時,許多人對他寄以厚望。
詩人勤勉,一生著詩文3800多篇,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說過: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痹苑制湓姙橹S喻、閑適、感傷、雜律四大類。
其中著名的《長恨歌》和《琵琶行》被公認為中國古典敘事詩的最高范本。
詩人一生本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立身處世原則,在他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不凡的政績,這在那個時代是一般的胸懷和境界所不能做到的。即便是在他晚年任太子少傅這樣一個閑職,用他的話說也就是“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顧我作閑人”,可他還是不忘百姓疾苦,73歲又捐資治理伊河險段“八節(jié)灘”,使得“夜舟過此無傾覆,朝徑從此免辛苦”。詩人對這件事非常欣慰,臨終前一年寫的《歡喜二偈》中還有這么兩句:“心中別有歡喜事,開的龍門八節(jié)灘”。
白居易《琵琶亭》全詩
七絕——望天平山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蘇州天平山
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
新加坡白氏后人立碑
日本文化人立碑
韓國白氏后代立碑
白居易墓地
白居易的五十三代孫(旅日僑袍)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