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朔州·清河寺文明塔
 年代: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形制特點:存高17·5米;現(xiàn)狀:僅存夯土塔身,縣保   清河寺文明塔遺跡,位于朔州市東二十三公里滋潤?quán)l(xiāng)清河寺村北??h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F(xiàn)僅存夯土塔身,高17·5米。   文明塔,又稱硯筆:、文峰塔、文筆塔、文興塔、風(fēng)水塔等。明代建筑,現(xiàn)已殘壞。《馬邑縣志》載:“明萬歷三十六年,知縣宋公子質(zhì)因舊阜,增筑尖其頂,以肖筆形。公精青鳥術(shù),謂桑干水一泄而東,靈氣不聚,須此挽之,此為筆,桑干為池,用以鎮(zhèn)水口而啟文明,故又名文筆峰?!?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康熙年間重修《馬邑縣志》,較為詳實地記述了郭子質(zhì)知縣在舊有土阜上增筑文明塔,“尖其頂”、“以肖筆形”,并明確:文明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筑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水口,是指恢河、元子河、神頭河的交匯口,從這里開始,“桑源”諸河統(tǒng)稱為桑干河。)   補充資料:   清河寺村的文明塔,在朔城區(qū)清河寺村。傳說馬邑城東南有文明塔,主體為黃土夯筑,頂部狀似筆尖。在文明塔附近,有土筑的硯臺,中間土堆聳起,如一頂方墨。據(jù)說,每當(dāng)“筆尖”影子投射在“硯臺”之上,馬邑便會有學(xué)子登科及第。   文明塔的前身為土阜,明代在土阜上增一塔尖。原貌如何,不得而知。       今之清河寺文明塔,只是一個高聳的土丘。查閱歷史記載,未見任何與文明塔有關(guān)的磚石、金屬描述,均言其“土”,由此可見:當(dāng)年,它大抵也是一個土丘,所不同的是:在塔的頂部,有一個高削挺立的“筆尖”,其材質(zhì)不詳。   清代史志說,明萬歷年間的郭子質(zhì)知縣,是在舊有的“土阜”上“增筑”文明塔的,那么,文明塔建成之前,這個“土阜”作何用途呢?民國時說是“舊有軍城之土阜”。當(dāng)代《朔縣志》則大膽猜測:“應(yīng)是北魏的原建”。   另有猜測土阜為佛教建筑,且是覆缽式的夯土建筑。今清河寺空留其名,原寺當(dāng)有塔。   今文明塔表面的多個孔洞,似乎能夠證明它并不“土”的過去,而明代改建、清代重修,卻始終沒有改變“土”的命運。  ?。ㄎ淖謸?jù):愛朔州網(wǎng))   圖片資料:中關(guān)村攝影網(wǎng)·黑妮梓 清河寺文明塔遺跡圖片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