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qū)域位于巴爾干與安納托利亞、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波斯弗如斯佩寧蘇拉,是一個同時擁抱著歐、亞兩大洲的名城,1985年,伊斯坦布爾歷史區(qū)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伊斯坦布爾古城區(qū)羅馬帝國建都時期保留下來的古跡有:君士坦丁賽馬場(公元321年),瓦倫斯渡槽(公元378年),以及特奧多里奧二世從公元413年起修建的長6650米的城墻。公元447年修建的第二道工事,是軍事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伊斯坦布爾在拜占庭帝國時期達到極盛。如今,幾座宏大的建筑物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征,其中包括:建于公元527-565年的建筑杰作圣索菲亞教堂和圣伊雷內教堂,約翰二世年間(1118-1143年)伊雷內皇后在澤雷克區(qū)修建的'萬能的主'古廟,以及城墻圈內的卡赫里耶清真寺。
奧斯曼帝國時期伊斯坦布爾風貌的建筑是托普卡帕宮和阿朱爾清真寺,蘇萊曼大帝在位時建筑師科查·米馬爾·希南1548年建成的澤扎德清真寺和1557年建成的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中心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商業(yè)中心和文化中心。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初建這座城市后,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后,才開始叫伊斯坦布爾,從那時起,該城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至今伊斯坦布爾仍是土耳其全國最大的城市。兩千多年來,伊斯坦布爾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中心。 “拜占庭與奧斯曼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 有人這么描述:“伊斯坦布爾承載著拜占庭與奧斯曼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伊斯坦布爾建立于公元前667年,在古代希臘時期,拜占庭(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君主專制國家。)享有海上霸權。君士坦丁堡(即后來的伊斯坦布爾)正是公元324君士坦丁一世宣布的羅馬帝國的新核心的。大帝對這座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隨著羅馬帝國在395年的分裂,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查士丁尼一世國王統(tǒng)治時,其建筑成就達到其所能實現的顛峰。君士坦丁堡通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保護其貿易路線并擴大其領土。在馬其頓王朝(867-1081)統(tǒng)治下,強盛達到頂峰,那時候的城市,已經擴展到相當大的面積,到處是建筑精品。后來的一系列的侵略與失敗后,君士坦丁堡在1261年被別的民族奪回,并于1453年被土耳其接管,成為了繁榮的奧斯曼帝國(1451—1566)的光榮首都。 伊斯坦布爾市的心臟部分三面環(huán)水,一面是城墻(建于413年,以后不斷修建),市中心是通向帝國的陸路交通的發(fā)散點;一條東西向的要道向城門擴展。即使在今天,這種早期的結構在伊斯坦布爾非常稠密的城市建筑中還能看到。伊斯坦布爾的臨近地區(qū)(城墻外的蘇萊曼地區(qū),宰里克地區(qū)和考古公園)也受到保護,那里有豐富的古跡。 在低矮的城市山中間是經過這座城市每個階段的歷史考驗過的精品: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競技場,324年)、拜占庭帝國(圣索菲亞教堂,六世紀)、和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550-1557)。 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成就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qū)包括伊斯坦布爾獨一無二的古跡和全體建筑的精品,市中心的古跡(城墻、圣索菲亞教堂、)對歐洲和亞洲的建筑發(fā)展、不朽的藝術與空間的組織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被認為是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成就。伊斯坦布爾在拜占庭帝國時期達到極盛。 反映奧斯曼帝國時期伊斯坦布爾風貌的是考古區(qū)內托普卡帕宮和阿朱爾清真寺,蘇萊曼大帝在位(1520-1566年)時建筑師柯卡·西南在蘇萊曼耶區(qū)修建的塞扎德清真寺和蘇萊曼尼耶清真寺,以及同時期的525幢木房。如今,現存名勝古跡有康斯坦丁賽馬場、索菲亞大教堂和蘇萊曼尼耶清真寺等。 這些古跡 由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最著名的建筑師錫南設計建造的蘇萊曼尼耶清真寺(Suleymaniye Camii)。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聳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金角灣西岸山丘之巔,這座建造于1550-1557年間的清真寺,在庭院的四角各有一根高聳的尖塔,顯示了它的寬廣宏偉,寺內的墻壁和布道壇全部由雕刻精美的白色大理石鑲嵌而成,與窗戶上的130種不同顏色的彩色玻璃相映生輝,寺中花園內有蘇萊曼及其妻子胡瑞姆蘇丹的陵寢,不遠處有建筑師希南的陵墓,蘇萊曼尼耶清真寺成為土耳其人心目中最美的清真寺。 瓦倫斯水道橋是一個羅馬高架渠,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主要供水系統(tǒng),由拜占庭皇帝瓦倫斯完成于公元4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數位蘇丹加以修復,是該市最重要的地標之一。保存下來的段落長921米,比原來的長度減少了大約50米。 藍色清真寺,原名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17世紀初由伊斯蘭世界著名古典建筑師錫南的得意門生Mehmet Aga設計建造,因清真寺內墻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瓷磚裝飾故名,是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藍色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于1617年,奧斯曼帝國最強盛時期。“藍色清真寺”的得名來自其內壁以兩萬多塊藍色調的彩釉瓷磚嵌飾,透過正中央圓頂的兩百六十扇窗戶的陽光照射,金藍交燦,美得令人屏息。 圣索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早期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后被土耳其人占領后改建成為清真寺,現為博物館。圣索菲亞大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座豐碑,其既宏偉壯麗又具實用功能,堪稱為奧斯曼式時期眾多的清真寺建筑的杰出代表。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圣索菲亞大教堂成為東西方建筑的復合體。 托普卡帕宮(Top Kapi Palace),又稱老皇宮。 征服者默罕默德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起,托普卡帕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的官邸及主要居所,25位蘇丹寢住過的宮殿,作為皇宮達400年之久,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是奧斯曼時期宮殿建筑的杰出典范,現今則是博物館及觀光勝地。 ![]() ![]() ![]() ![]() “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同時擁抱著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作為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首都的伊斯坦布爾,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其所擁有的博物館、教堂、宮殿、清真寺、市場以及美妙的大自然風光,讓人們流連忘返,陶醉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