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書》百年再現(xiàn) 《紅書》(The Red Book),一本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大約寫于1914年到1930年間的分析心理學專著,2009年歲末在美國出版,并出人意料地成了購物月的暢銷商品。此書通體赤紅、價格不菲(195美元),其銷量雖不至于紅得發(fā)紫,卻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2009年12月25日前一度神奇地排到精裝非小說榜的第18位。加上紐約時報網(wǎng)站的10頁書評,紐約魯賓藝術(shù)博物館的原件展覽,威斯敏斯特學院蘭斯·歐文斯博士的《紅書》專題演講會等等,都將這股“紅流”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此前,諸多榮格研究者認為,《紅書》如同圣杯,只有關(guān)于它的流言屢屢飄過,卻始終見不到其真容。這是榮格的私密之作,又稱《新書》(Liber Novus),被視為精神分析學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由榮格本人親筆書寫及繪圖于二百余頁手稿之上。盡管原為受眾而寫,但榮格最終還是決定將其束之高閣,不再出版。榮格于1961去世,此后長達40年的時間里,其后代堅拒榮學家們靠近此書,絕不許他人染目。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僅有榮格的家人及弟子共二十余人見過榮氏《紅書》。此前,榮學家索努·沙姆達薩尼耗時兩年才終于勸服掌管家族文產(chǎn)的榮格外孫烏爾里?!ず諣柲嵬獬霭娲藭?。 榮格并非認為此書過于私密或吊詭而無法出版,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從中獲取了其日后寫作的主要靈感,并由此發(fā)展出包括原型、集體無意識個性化在內(nèi)的一整套分析心理學理論?!都t書》百年再現(xiàn),它究竟包含了怎樣的緣起?它對我們這些非榮學家的普通讀者而言又能帶來怎樣的價值呢? 榮格曾經(jīng)與弗洛伊德關(guān)系密切,但1913年兩人決裂,榮格心理受創(chuàng),退而發(fā)展自己的理論體系,并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于崩潰。此時,榮格身陷“中年危機”而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以從內(nèi)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為此,他記錄了其中的一些夢和幻象并隨后將其整理為《黑書》《Black Books》(當今只個別人手中有此書稿)。同時,在托妮?沃爾夫的精神支持下,榮格也著手開始一項重要幻象的內(nèi)容寫作,并配以其親手繪制的抽象插圖,最終完成了《紅書》。因此,《紅書》正是榮格“積極想象”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兩靈造訪,一跛腳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稱以利亞和莎樂美,攜一條大黑蛇,老頭再進化為腓利門,姑娘成為阿尼瑪,分別代表其理論中的自性(來自意體無意識的自我審視,也是自我實現(xiàn)的終極目標)和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在此經(jīng)歷中,魔、圣、妖、靈紛至沓來,他欲拒還迎,視之為心理分析的實驗,一種自愿與無意識的近身肉搏。依其傳記作者芭芭拉·漢納的記述,此時榮格下定決心,無論何方神圣在夢中顯靈,他必不會任其憑空消失,直到他們向他彰顯所為何來。“那些年……我追尋內(nèi)在圖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時光。其他一切皆由此出發(fā)?!痹谶@個強調(diào)生物系統(tǒng)科學的21世紀,對于幻象的重新認識而言,《紅書》的出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理解榮格著作的窗口。而且,對于其他相關(guān)心理學理論的建立而言,這也是一扇不尋常的窗口。 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很難給出。雖然榮格的部分理論已成為流行心理文化的一部分,但榮格理論的大部分內(nèi)容卻難以真正為人們消化和吸收。他的理論兼具創(chuàng)造性和意義,而這使很多人很難從自己的內(nèi)心獲得同感。對普通人而言《,紅書》的價值或許有些飄渺而難以把握之感。但正如有評論所言,榮格的書怪異晦澀,恰恰說明了我們尚缺乏足夠的時間來思想。因此,要理解榮格及其生活,包括他的心理學理論來源,這本書至少是一件珍品。在過去幾年中負責翻譯此書的歷史學家談到此書的基本價值在于“生命意義的探尋”。無論你是否去讀,對任何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來講,這都已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贊譽。 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的主人 榮格是瑞士著名精神病醫(yī)生,分析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于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瑞士東北部康斯坦斯湖畔的鄉(xiāng)村凱斯維爾。榮格少時命運多舛,經(jīng)歷了一般孩子不曾有的困惑和痛苦,而這似乎也促使他成就了自己不尋常的一生。榮格畢生致力于人類靈魂及其深處奧秘的探索,對研究人類的無意識心理做出了巨大貢獻。榮格興趣廣泛,對考古學、唯心論、神學、東方哲學、西方哲學、占星術(shù)、宗教等領(lǐng)域都有涉獵,所以對榮格而言,生命力具有全然的精神品質(zhì),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之力量。在其學術(shù)的后期,榮格把宗教與靈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問題,引入心理學領(lǐng)域中,以致其中一些概念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晦澀艱深。榮格曾任聯(lián)邦技術(shù)大學及母校巴塞爾大學教授,又獲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等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于1961年6月6日在瑞士庫斯納赫特的家中去世。榮格曾說自己不是救世主。有趣的是美國學者莫阿卡寧在其著作《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中卻這樣敘述了榮格的出現(xiàn)“:佛陀之后二千五百年,距今約一個世紀以前,在遠離印度的地球的另一面,出現(xiàn)了榮格”。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的發(fā)現(xiàn),正是這一發(fā)現(xiàn)使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學者之一。榮格發(fā)展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指出人格中的無意識包括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兩種。個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曾經(jīng)一度是意識的,但因被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逝。集體無意識則是心靈的一部分,它有別于個體無意識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樣來自個體的經(jīng)驗,因此不是個體習得的東西。集體無意識是人類歷史進化過程中累積下來的祖先經(jīng)驗的積淀,是人類據(jù)以做出特定反應(yīng)的先天遺傳傾向,它由世代遺傳下來,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行為的各種本能和原型組成。榮格發(fā)現(xiàn),縱使我們很想把問題忘記,但問題卻沒有忘記我們。有一樣東西叫心靈,它的運作不由人的意志操控,榮格據(jù)他的臨床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有些人身體沒有任何毛病,但下半身卻動彈不得,靈魂不斷向我們發(fā)聲音,只是我們聽而不見,或不想聽見。而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對我們的影響。靈魂是一種隱喻,它指出除了我們?nèi)馍淼纳?,也有另一個生命,這生命超越空間,可以長駐在過去某時某地某刻;它并不關(guān)心肉身的需要,它更貼近原始人的命脈,也像大智者只關(guān)心生和死,在這兩極中發(fā)生的心靈事件。正像經(jīng)過百年的等待,讀者也終于迎來了榮格《紅書》的出版,迎來了與榮格心心相印的靈魂交流?!都t書》也因此以它集體無意識般的魅力再次征服了讀者并印證了榮格的理論。于是,孤獨時可以讀書;而當心靈孤寂如站在世界的邊緣,面前是冰冷、無底的死亡深淵時,也可以讀榮格的《紅書》。 在漫長的一生中,榮格雖然也曾遭到人們的誤解和批評,但得到的更多的卻是關(guān)注、理解和贊譽。1961年榮格逝世后,他的聲譽和影響越來越大。時至今日,在大多數(shù)美國書店里,你都會找到許多榮格所寫,或與其有關(guān),或受其影響的著作。與弗洛伊德相比,其數(shù)量要多得多。許多人對于雜志上和一些機構(gòu)的性格測試都興趣盎然,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講,這些測試都可以追溯到榮格對心理類型所作的劃分。并且通過其追隨者約瑟夫·坎貝爾的那些流傳廣泛的著述、演講以及電視節(jié)目,許多人已經(jīng)逐漸對榮格提出的有關(guān)世界上一切神話與宗教的共同起源的觀點發(fā)生了興趣。正像霍爾等人指出的那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這樣認為:榮格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僅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guān),而且已經(jīng)對這個時代的思想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當代心理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 原本任何科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不外乎關(guān)注人的幸福和自由,即任何科學研究無不具有人文價值。心理學似乎應(yīng)該是最為關(guān)懷和最為接近人類心靈世界的一門學科,而且往往被當作真誠面對并努力探索人類心靈世界的一門學科。但長期以來,主流心理學一貫主張心理學研究應(yīng)以獲得人的行為的一般通則為其基本任務(wù),由此采取自然科學傳統(tǒng),確定客觀的實驗范式為心理學取向。這對于心理學擺脫思辨哲學的束縛,獨立地開展自己的研究,從而使心理學成為科學大家庭的一員,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當心理學家不假思索地把這種研究模式應(yīng)用于人的研究時,其局限和弊端就顯現(xiàn)出來了。因為人雖然源于自然,但又超越了自然;雖然心理現(xiàn)象有它的自然性一面,但人的心理和意識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超越了產(chǎn)生它的物質(zhì),是高于自然現(xiàn)象的精神現(xiàn)象。追逐精密科學范式的心理學,自然就把一切不能進行科學實證研究的諸如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等問題拋在九霄云外。所以,篤信科學心理學的必然結(jié)果就是徹底拋棄對于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的探尋,并且意味著“人們以冷漠的態(tài)度避開了對真正的人性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舒爾茨指出:當前的許多社會批評家認為,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已經(jīng)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格和個性,甚至到了這樣的程度,竟把人看作巨人社會機器的一個無限小的部分。作為個體,我們也成為失去個性和缺少能力主動決定我們自己生活過程的人了。 ![]() 于是,為解決主流心理學忽視人性和強化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性所帶來的問題,20世紀末逐漸興起的文化心理學傾向轉(zhuǎn)而開始重視人性,突出心理學的人文性。而這其中,也處處閃耀著榮格思想的痕跡。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20世紀中葉之后興起的心理學流派,也是從心理治療和健康人格的研究起家的。他們強調(diào)人的潛能和價值的重要性,主張把追求人格的健康和自我實現(xiàn)作為人生的目標。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領(lǐng)航人馬斯洛曾經(jīng)指出:“對人和人的本性做全面的定義必須包括內(nèi)在價值在內(nèi),也就是說,要把內(nèi)在價值作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比吮局髁x心理學與榮格分析心理學的這種一致性并不是偶然的巧合。雖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并沒有明確表述他們的觀點師承于榮格,但他們顯然間接地受到了榮格思想的影響。榮格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寫了大量論著,詳細闡述了他對人類本性、對人類靈魂奧秘的深邃洞見。而人本主義心理學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興起的,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分離出來的超個人心理學,更是把榮格視為其思想的直接先驅(qū)。 超個人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學充分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可以說它是人本心理學的派生物。隨著人本心理學被主流心理學所承認,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學的領(lǐng)袖人物,包括馬斯洛和蘇蒂奇等人經(jīng)常討論超越人本主義的問題,他們越來越不滿人本心理學只關(guān)注個體的自我及其實現(xiàn),意識到應(yīng)該將自我與個人以外的世界和意義聯(lián)系起來,這個領(lǐng)域?qū)儆诔降念I(lǐng)域或超出自我關(guān)懷的精神生活領(lǐng)域。于是他們開始醞釀一種關(guān)注這一領(lǐng)域的心理學,自稱這種心理學為第四勢力心理學,或超個人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研究的是超越自我的心理現(xiàn)象和超越個體的價值觀念。超個體心理學家認為,人不僅有實現(xiàn)自我的潛能,還有超越自己的傾向,個人能超越自己,與更大的整體相融匯、相認同,并能通過超越自己得到美好、高尚、圣潔、完善、永恒和極樂的體驗。超個人心理學發(fā)展了榮格的思想,更明確地指出為了獲得更大的心理整合,必須進入內(nèi)在智慧,進入自我或有機體智慧之源。這種內(nèi)在智慧就是生命深處的精神本體。如果說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渴望以人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嚴的心理學,那么超個人心理學則是以宇宙為中心,超越人類和人性的心理學。因此,超個人心理學更強調(diào)超越自我或自我超越作為一種最高級價值的社會意識。達到這一境界的人被認為主要是由忘我服務(wù)精神推動的,他同情他人的處境,能對他人的需要提供無私的幫助,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由于自我中心意識的消除,我和非我的界限完全被突破,這樣的人將更關(guān)心社會利益,直至達到和全人類、全宇宙的認同。 有文章戲稱“容不下妖怪的地方,人的存在也會受到威脅。如果一味追求成為經(jīng)濟大國,完全無視和排斥科學理性之外的東西,民眾是不會得到幸福的?!被蛟S,《紅書》在美國的熱銷,會更加促進人們對人文精神的關(guān)注。(圖片來自魯賓藝術(shù)博物館網(wǎng)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