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輔導孩子學習,很多中國家長就不淡定了。有人說,輔導功課、陪寫作業(yè)簡直太考驗耐心了,這就是“中國式焦慮”??墒聦嵅⒉皇沁@樣,看看,國外的家長也大抵如此。 一位法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就說過一個輔導孩子學習的例子: 她的女兒漢娜是一名初二的學生。一個周日晚上9 點鐘,漢娜找到她:“ 媽媽,我明天有個考試,我必須得記住1 8 5 0 年到1 9 4 5 年間的1 6 位法國總統(tǒng),我忘記這事兒了。” 當然,整個下午,漢娜并沒有忘記看喜愛的電視劇和去好朋友家玩兒。 作為媽媽,此刻有兩種選擇: 選擇一,對她大吼:“完蛋了!你有一下午時間都不知道學習……總之你自己想辦法解決,等著挨罰吧你! ” 選擇二,壓下心頭火,告訴她:“把你的作業(yè)本拿來,我們一起看看?!?nbsp; 半個小時后,得益于思維導圖的神奇作用和兩人的合作,功課順利完成了。 可見,輔導孩子學習真是一件考驗家長智商與心性的技術活兒。兩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家總結了前來咨詢的家長的問題,給出了5點建議。開學之初,也許這些建議能幫助到焦慮中的家長、老師和孩子,讓學習變得更輕松。 如果我們和孩子換位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看起來挺不公平的現(xiàn)象: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大人們總要求孩子學習,但又不告訴他們如何學習。 有些家長可能說了:“那是因為我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學習呀!”別著急,下面的練習可以讓你知道如何高效地陪伴孩子寫作業(yè)。 現(xiàn)在我們做個練習,請你先做一遍這些題目。 小練習:記憶傾向練習 當你看到“巧克力” 這個詞后,花一點兒時間想想你頭腦里閃現(xiàn)的內容。你想到了什么呢? ○我是不是看見了“巧克力”這個詞? ○我是不是看到了這個詞寫在黑板上的樣子? ○我是不是看見了一塊巧克力:是牛奶味的?是黑巧克力?還是飄在空中的? ○我是不是仿佛嘗到了巧克力的味道:我的味蕾在跳動嗎? ○我是不是聞到了巧克力的香味:它在挑逗我的鼻子嗎?還是我感覺我的嘴巴在咀嚼? ○我是不是想到:這是我奶奶做的巧克力蛋糕?這個應該合我胃口吧? ○我是不是在心里嘀咕:“我不能吃,我在減肥”?或者“我昨天吃的蛋糕真美味”? ○其他…… 接下來,你要和你的孩子重做這個練習。 這時候,請在一張紙上寫下“巧克力” 這三個字,然后告訴孩子游戲規(guī)則:“我們來玩?zhèn)€小游戲,我給你看一個你認識的詞語,并且給你時間讀一讀,然后我會念給你聽。你不要說話,只需要看看你腦子里會想到什么。最后,我會提幾個問題,好嗎?” 當孩子給出這個練習的答案后,你就會知道孩子使用得比較多的究竟是視覺、聽覺還是嗅覺。這個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讓你了解自己和孩子的記憶傾向: 假如像看電影或者看圖片一樣,看到了很多畫面,那便是傾向于視覺型; 假如是在頭腦里自己跟自己對話,則是傾向于聽覺和口語型; 假如身體器官有感覺,則是偏向于肌肉運動感覺型; 而如果你覺得自己是邊看圖片邊說話,或者是看到畫面、說了話、身體也有感覺,那你的記憶傾向便是綜合型的。 當你在學習時,必須弄清楚你頭腦里閃現(xiàn)的內容是什么。同理,當你陪伴孩子學習時,也得弄清楚他腦子里想到的是什么。 看看下面這些孩子,他們在學習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障礙,而一旦找出他的記憶類型,輔導起來就容易很多了。 加朗斯,小學二年級 視覺記憶型,分不清“他、她” 在跟視覺型孩子說所學語言的同時,要引導她在頭腦里構思可視畫面,從而幫助她找到解決辦法。 阿麗絲,初三 聽覺型,記不住國家和首都名 記憶地圖時,最好是把各個地名編成押韻的歌謠,并讓她邊唱兒歌,邊用手指在地圖上指出國家。如“我在法國住巴黎,往下我去西班牙的馬德里,往左我去葡萄牙,里斯本就在那里;乘船可以去英國,首都倫敦在那里……” 羅曼,初一 視覺聯(lián)想記憶,記不住國家位置 我們讓他想象,在大水盆旁邊按順序擺放一些標簽,這些標簽依次寫著這些國家名: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這樣,他腦子里就會出現(xiàn)這些畫面,然后記住這些國家名??荚嚂r,他只需在腦子里回想起他的大水盆就行了。 以后,你可能就不會再說這樣的話了——“看看,這多簡單啊,你不覺得嗎?”或者,“這很容易做到,你重復讀幾次?!痹倩蛘?,“把課文抄寫幾遍,就會像印在腦子里一樣不會忘記了?!币驗椋?strong>我們覺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很可能只是對我們自己有幫助罷了,而對記憶模式跟我們不同的孩子卻未必有用。 首先,我們得弄懂注意力和專注力的概念。 注意力的范圍很大,包括通過五種感官來接收的不同信息。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們并不是每次都能完美地掌控注意力。無論我們想不想,它都會被外界突然出現(xiàn)的干擾所吸引,如同桌把文具盒掉在了地上,一只蒼蠅放了個屁! 而專注力使注意力更集中,能夠持續(xù)一定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處,能讓我們不分心,把我們的意識跟那些與手頭任務無關的事物隔離開來。比如專注于一道習題、一個手工。 掌控這兩種腦部運動,對于學習尤其有幫助。 我們在做咨詢時,經(jīng)常聽到家長說孩子的專注力有問題,不好好聽課。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這都不能稱之為問題,要知道,生理神經(jīng)缺陷才是問題。這些只是錯誤地調動了相應功能的結果。 更直觀地說:如果我想聽懂老師說的內容,我得調動注意力;如果我想有始有終地完成練習題目,我就得調動專注力!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可以讓孩子做一做下面的小練習喲。 小練習:曼陀羅填色法 我們推薦大家使用曼陀羅填色法,這會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特別是在寫作業(yè)前填色,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注意力和專注力。曼陀羅的圖案是向中心聚焦的,可以讓孩子定心聚神;而填色,是一種平和、有趣又不失活力的游戲,能幫助孩子平心靜氣地度過寫作業(yè)的時間。 在寫作業(yè)前,填色5分鐘。想要集中精神的孩子,可選擇由外向內填色;想要提高注意力的孩子,可選擇由里向外填色。畫不完也沒有關系,第二天接著做即可。 有很多網(wǎng)站可以下載空白的曼陀羅花,還有很多不錯的填色書也可以用。 放空腦袋不是說什么都不想,而是避免胡思亂想和天馬行空地想,這樣才可以讓腦袋騰出空間,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 所以,從一開始就確定所做之事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輔導孩子時,也盡量對孩子下明確的指令,例如: “你讀一讀這篇課文,弄清楚里面有哪些人物,然后告訴我” 或者: “你把整個題目讀完,然后告訴我你接下來要做什么” 等等。 要清清楚楚地告訴孩子你期望什么,否則孩子可能不會明白怎樣做才是“對的”。 下面是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例子: “整理你的房間!” 父母的這句指令,通常得不到預期的結果。 孩子往往會回答:“是啊,我整理過了呀?!?/p> 結果把衣服褲子揉成團丟在床下;書亂亂地摞成堆,放在書柜前…… 這場景讓人哭笑不得。 如果告訴孩子“把你的書放在書柜里,把臟衣服放在洗衣籃里”,則通常更具操作性,效果也更好。但是請注意,一個指令語句的內容,不能同時包含兩件以上的事情。 固定安排,經(jīng)常讓人聯(lián)想到單調、乏味的生活。確實如此,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經(jīng)常會鼓勵病人走出他們的固定模式,改變習慣。 但是當涉及幫助孩子做好準備、投入學習時,為什么我們卻建議在固定的時間做計劃呢? 寫作業(yè),是一項常常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的活動。每一個新的局面,都會讓人脫離他原有的舒適區(qū),并且產(chǎn)生對未知的恐懼。得益于人生經(jīng)歷,成年人可以通過安撫自己來面對緊張的環(huán)境,但對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來戰(zhàn)勝這種恐懼。 因此,要學的新課文、通過新的測驗和考試,這些都是產(chǎn)生不適反應(如困頓、不安、哭泣、肚子疼等)的因素,讓孩子們沒法內心平和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安撫孩子、幫助他們戰(zhàn)勝焦慮,是我們首先要做的。這點當然無可置疑,但是該如何去做呢?建立固定安排,是非常有效的安撫孩子的方法。 建立固定安排對寫作業(yè)同樣適用。越早把學習時間歸入日常安排,并且強迫執(zhí)行,就越容易讓孩子進入狀態(tài)。 為了幫助孩子遵守固定安排,推薦大家使用一些管理時間的技巧和工具,例如使用時間計時器、任務愛心法等。 情緒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在學習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情緒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從長期看,還能決定我們的記憶力。 在我們的診療中,最常見的引發(fā)障礙的兩種消極情緒是害怕和憤怒。不過,有很多技巧可以讓孩子冷靜下來。根據(jù)孩子的性格,我們經(jīng)常會推薦幾個簡單易行的小練習,比如獨處冷靜法。 小練習:獨處冷靜法 這個方法是把孩子同外界刺激隔離開來,不是懲罰他,而是讓他可以一個人盡情地發(fā)泄情緒。 我們可以先停止說話,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手臂上,或者是握著他的手。這是引導孩子冷靜下來。我們只是在一旁陪伴,讓他安心。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找一個他們喜歡的角落,獨自待在那兒冷靜。 這種方法能幫助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緒,然后去駕馭它們。這個方法是否管用,取決于大人們是否能夠保持冷靜,并且不再給孩子施加負面壓力。這樣可以讓消極情緒回到正確的位置上。其實,消極情緒同其他情緒一樣,來來回回,只是過客而已。 不過,不同性格的孩子適用的方法也不同。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也是非常好的方法,這不會影響你的家長權威,更不是脆弱的象征。 “要想改變世界,得先改變自己?!彼?,我們不要再抱怨教育體制有弊端、孩子已經(jīng)不是昨日的乖寶寶、老師這個沒做好那個太過分……不要等待外部的改變,這個是我們不能把握的。我們有責任從自身的小事做起。 以上這些學習法并不是一種補救措施,而是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孩子低齡時,就以預防、友善、有意識的方式將其運用到教育中去,而不是真的等到問題產(chǎn)生了才想到它??鞓返慕虒W法,能讓孩子隨時隨地都有求知欲,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份珍貴的禮物贈送給孩子。 除了理論、實踐和竅門之外,如果不忘加入一絲幽默、一些幻想和一份快樂的話,我們還能體會到有效的輔導方法帶給孩子的更多改變。 奧德蕾·阿孔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師 正面心理學倡導者及推廣者 身心平衡學者 伊莎貝爾·帕約 職業(yè)暨學習心理師 師承安托萬?德拉加朗德里,專攻心智動作和家族系統(tǒng)治療。 本文選自作者的著作《如何學孩子更輕松》,書中用21張思維導圖、20個小練習、13個真實案例及各種學習小竅門,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捷徑。
這本《如何學孩子更輕松》中的教育秘訣和小游戲,有沒有打動你呢?第一閱讀爭取了10個送書名額,如果想得到這本書,請移步留言區(qū),分享#你的教育小游戲#,或者#輔導孩子的小竅門#吧!我們將在評論中精選最走心的十位,送出這本書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