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初有三大外族將領(lǐng),分別是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與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與執(zhí)失思力我都寫過了,今天說說阿史那社爾。 1、不愛錢財?shù)耐回适最I(lǐng),自立為“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爾是北突厥(或稱東突厥)的傳奇英雄。他是處羅可汗的次子,年少時便以智勇雙全而聞名。后被授予“拓設(shè)”,即大將軍,分管鐵勒族的同羅、回紇等部落。在擔任“拓設(shè)”的十年間,沒有為自己斂過錢,有人對他說:“您是拓設(shè),手頭上卻一點也不寬裕,還比不上普通人家?!卑⑹纺巧鐮栒f:“部落富有,我也就感到心滿意足了?!备鞑柯涫最I(lǐng)對他又是敬畏,又是愛戴。阿史那社爾富有人格魅力,在蠻族部落中,他實在是屬于異端的類型。 頡利可汗頻頻對外用兵,阿史那社爾多次勸諫,可汗不聽,最終眾叛親離,薛延陀、回紇等部落相繼反叛。頡利可汗對阿史那社爾相當不喜歡,派他與其他三位大將率兵攻打薛延陀,阿史那社爾吃了敗仗,被貶去駐守西部偏遠的可汗浮圖城,任務(wù)是防御西突厥汗國。 北突厥汗國滅亡后,阿史那社爾以可汗浮圖城為自己的軍事基地,大力擴張實力。正巧當時西突厥汗國也出現(xiàn)動蕩,他便率軍攻打,占領(lǐng)西突厥約一半的土地。此時阿史那社爾擁有十萬大軍,他自稱為“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爾實力雄厚,如果他繼續(xù)向西擴張,很可能吞并整個西突厥,也足以稱雄一方。但他是一名真正的武士,對于地位、富貴、權(quán)力等世人追逐的目標看得非常淡。對他來說,武士真正的精神是榮譽,他不為土地而戰(zhàn),不為利益而戰(zhàn),他為榮譽而戰(zhàn)。 2、征討薛延陀,失敗后投降大唐帝國 在阿史那社爾眼中,導(dǎo)致突厥衰敗的罪魁禍首就是背叛者薛延陀,他決心武力征討薛延陀國。其部眾紛紛勸說他:“現(xiàn)在我們剛得到西部的土地,如果攻打薛延陀失敗,西突厥勢必會奪回我們占領(lǐng)的地盤?!卑⑹纺巧鐮柌宦牐瑢Σ繉冋f:“如果討伐薛延陀失敗,我雖死無憾?!?/p>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阿史那社爾率五萬騎兵對薛延陀汗國宣戰(zhàn)。 此時薛延陀在據(jù)有漠北之地,周邊部落都前來歸附,擁有二十萬大軍,遠遠超過阿史那社爾。與薛延陀汗國交戰(zhàn)一百多日后,阿史那社爾終于戰(zhàn)敗。由于他揮師東向,西突厥大舉反撲,阿史那社爾的地盤損失殆盡,在可汗浮圖城也沒有立足之地。他僅剩下一萬多人的兵力,無奈之下,于636年初(貞觀十年)向大唐帝國投降。 唐太宗大喜,他認為阿史那社爾是忠勇之士,是英雄,封他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將其部眾安置在靈州以北的地區(qū),阿史那社爾則留在長安。為了表示對阿史那社爾的信任,唐太宗將其妹南陽長公主嫁給阿史那社爾,結(jié)為親家。從此,阿史那社爾成為大唐帝國的一名將領(lǐng)。 3、高昌之戰(zhàn)、遼東之戰(zhàn)、薛延陀之戰(zhàn) 貞觀十四年(公元639年),唐太宗發(fā)動高昌之戰(zhàn)。阿史那社爾隨同交河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副總管薛萬均出西域。此役唐軍大獲全勝,平定高昌。 然而,攻破高昌后,唐軍的紀律極其惡劣。侯君集縱兵大掠,他自己先撈足油水,把高昌王宮中的金銀財寶據(jù)為己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部下個個也大肆掠奪,暴行累累。大總管侯君集如此,副大總管薛萬均也好不到哪去,強奸高昌婦女。可以說,他們的表現(xiàn)令唐軍蒙羞。 只有一個人是例外,此人便是阿史那社爾,他以未奉詔為由,秋毫不取。后來朝廷詔令封賞,阿史那社爾只接受一些最差、最次的賞物。他一生清廉,視金錢如糞土,在這點上,沒有人比得上他。對于阿史那社爾高尚的道德,唐太宗極為欣賞,賜他寶刀錦緞,封為畢國公。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阿史那社爾追隨唐太宗征遼東,在戰(zhàn)斗力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被流矢所傷,他拔箭裹創(chuàng)再戰(zhàn),率所部大破高麗兵團。 一年后(公元646年),唐太宗任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等共同北伐薛延陀。在唐軍凌厲的攻勢下,薛延陀最終覆滅。 阿史那社爾在歷次戰(zhàn)爭中展現(xiàn)其作為一名武士的風范,視金錢如糞土,視榮譽如生命,勇猛而善戰(zhàn),唐太宗對他刮目相看。在接下來的龜茲之戰(zhàn)中,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爾為遠征軍最高統(tǒng)帥,這是對這位外族將領(lǐng)無與倫比的信任。 4、遠征龜茲的最高統(tǒng)帥 大唐帝國將星閃耀,作為一個中原政權(quán),不乏戰(zhàn)功卓著的漢將,而唐太宗李世民卻把遠征龜茲的重任交給外族將領(lǐng)阿史那社爾,這本身就是無上的榮譽。這里除了信任之外,還因為阿史那社爾對西域十分熟悉了解。 龜茲之戰(zhàn),統(tǒng)帥是阿史那社爾,副統(tǒng)帥為契苾何力,兩人均是蕃將,而遠征軍的主力,也多由歸降的游牧部落騎兵所構(gòu)成。榮譽的同時是巨大的責任,阿史那社爾不能輸?shù)暨@場戰(zhàn)爭,否則豈非辜負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么? 公元648年,阿史那社爾以十萬之眾大兵壓境,先解決掉處月、處密兩個西突厥部落,然后借道焉耆國,出其不意地進入龜茲國的北部,兵分五路發(fā)起進攻。龜茲王布失畢備戰(zhàn)不足,先敗于多褐城,后主動放棄首都伊邏盧城(新疆庫車),退守六百里外的拔換城(新疆阿克蘇)。 拔換城的城池堅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蘇海政、薛萬備久攻不下。阿史那社爾留下安西都護郭孝恪駐守伊邏盧城,親率大軍馳援蘇海政與薛萬備。經(jīng)過四十天艱難的圍攻戰(zhàn),阿史那社爾終于攻破拔換城,龜茲國王布失畢被唐軍生擒,其余的將士放下武器,全體投降。 (龜茲故城遺址) 然而,此時后院起火。龜茲國相那利在西突厥的支持下,拼湊一萬人馬,殺回首都伊邏盧城。守備伊邏盧城的郭孝恪雖是名將,但生活作風不好,在城里收刮不少寶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完全沒有戒備,結(jié)果殺得措手不及,命喪黃泉。 郭孝恪曾派人送珍寶給阿史那社爾,阿史那社爾一樣也沒有接受。唐太宗后來評論說:“阿史那社爾與郭孝恪二人的優(yōu)劣,從他們的生活作風就可以區(qū)分開來了。如今郭孝恪被寇虜所殺,真是咎由自取?!?/p> 很快唐軍大舉發(fā)攻,那利的一萬人馬,戰(zhàn)死八千,自己也淪為俘虜。此時龜茲主力雖被殲滅,仍有許多城堡負隅頑抗,阿史那社爾決定采取招撫的手段,勸降龜茲諸城,在他曉以利害之下,前來歸降者有七十余座城堡(《資治通鑒》作七百余座,這里從《新唐書》“阿史那社爾”傳)。至此,討伐龜茲的戰(zhàn)爭宣布勝利結(jié)束。 唐王朝對龜茲的戰(zhàn)爭,略似于漢武帝時代的大宛戰(zhàn)爭,西域諸國無不震動。它表明西域雖然遠離中原,但仍在大唐的打擊范圍之內(nèi)。經(jīng)此一役,大唐帝國基本上掌控塔里木盆木,打通中亞的通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zhàn)事。躊躇滿志的阿史那社爾在龜茲國立下一塊大石碑,紀錄下遠征軍的赫赫武功,然后班師回朝。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為報唐太宗知遇之恩,阿史那社爾請求殉葬,然而唐太宗早有料及,留下遺言,不準許殉葬。六年后,阿史那社爾去世。 阿史那社爾與契苾何力一樣,對大唐帝國竭忠盡力,為貞觀時代之雙星。阿史那社爾參加過高昌之戰(zhàn)、遼東之戰(zhàn)、平薛延陀之戰(zhàn),而其軍事生涯代表作則是龜茲之戰(zhàn),作為獨當一面的軍事統(tǒng)帥全權(quán)指揮一場大戰(zhàn)役,證明其非凡的軍事才能。然而,最令我欣賞的則是他完美的武士人格,無可指摘的品行;他愛惜名譽,輕視金錢,他的信念簡單、堅定、執(zhí)著;千古之下,又有幾人能在巨大誘惑面前,真正做到嚴以律己、潔以守身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