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石窟位于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只有142米(高原)。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如同北方的麥秸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洞窟所處的位置極其驚險,大多開鑿于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助?!备浇罕娨擦鱾髦翱惩昴仙讲?,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萬丈柴—腳手架)。可見當年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階,鸚鵡啄金桃。亂水通入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薄慌甥湻e山晚景。
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后秦(公元364——417
)時期開始營造的。
從后秦開始,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封建王朝1600多年的不斷營造和修繕,在丹崖峭壁上保存了204座佛龕,7866尊泥塑、石雕及1000余平方米壁畫。特別是300多尊北朝和唐宋時代的泥塑造像,題材豐富、色彩鮮明、比例協(xié)調(diào)、技術(shù)高超,再現(xiàn)了后秦的彪悍熊強,西魏的秀骨清麗,北周的珠圓玉潤,隋唐兩代的豐滿端莊,以及宋代的寫實求變風(fēng)格。堪稱五世紀中葉至十一世紀末的“東方雕塑藝術(shù)博物館”、偉大的古代泥塑藝術(shù)長廊。
麥積山——高142米,于懸崖峭壁上雕刻有204座佛龕,每個佛龕之間有凌空棧道相連······遠遠看去十分雄偉壯觀!
這里山清水秀,一片高原綠洲

冬天的丹霞石窟在白雪映照下十分壯觀!
曲折起伏的凌空棧道懸掛在陡峭的崖壁上,實屬罕見!

凌空棧道
佛與弟子——西魏的秀骨清麗
隋唐的豐滿端莊

塑于西魏44窟的立佛造像,集佛的寬敏與東方女性的溫柔善良與一身,有“東方蒙娜麗莎”之譽。
西域護法——不像中原人的打扮
(
這道鐵箍看起來很不舒服,應(yīng)該改進。管理部門動動腦筋)
飛天壁畫——高懸于80米的崖壁上
雕塑于北魏133窟的小沙彌,笑得純真頑皮,可愛至極。
上下洞窟之間的石梯(不是凌空棧道)

莊重而威嚴的表情
(腰間的鐵箍是為加固用的,看起來很不自然,有待動腦筋改進。還有手腕部的固定方式過于粗燥簡單,致使造成很長的裂縫,極不負責(zé)。應(yīng)請教文物保護專家商量解決才是。)

大手印——佛的召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