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文化典型代表 五百年的歷史,到北京看故宮; 一千年的歷史,到開封看清明上河園; 兩千年的歷史,到西安看秦漢帝陵; 四千年的歷史,到安陽看殷墟; 五千年的歷史,到杭州看良渚。 良渚文化,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歷史悠久。考古調查顯示,早在8000年前,跨湖橋遺址就已經種植水稻,跨湖橋人所居住的干欄式建筑,至今在一些地區(qū)仍然很流行。之后的幾千年中,生活在今杭州地區(qū)的古人,創(chuàng)造了引以為傲的古文化,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化,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文化。而良渚遺址就在今天的杭州市余杭區(qū)。 1936年發(fā)現(xiàn),施昕更老先生發(fā)現(xiàn)良渚遺址,先生是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性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距今約5300——4300年。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9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一直都說有5000年文明史、上下5000年,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可以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良渚文化能提供的證據(jù)是最充分的。 良渚人的生活 那么,是什么讓良渚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呢? (1)文字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地球上,只有幾種文字比中國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不過這兩種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就被埋在滾滾黃沙和斷垣殘壁之下,他們都是博物館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中國文字是流傳到現(xiàn)代的唯一的歷史碩果。 在我國,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原始刻畫符號。原始刻畫符號屬于原始的文字。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大概距今8000年,就發(fā)現(xiàn)有刻畫符號。 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良渚文化是在4000年以前,經過多年來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刻畫符號。這些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認為當時已經存在文字,甚至是商周文字的前身。 所以,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可能已經擺脫了原始結繩記事的枷鎖,蛻變?yōu)椤拔淖帧薄?/p> (2)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紋飾繁密細致、和諧工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chuàng)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藝,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有學者認為,良渚玉器是傳統(tǒng)觀念中的華夏禮儀重器。 在此之前,很多人認為華夏禮儀重器最早出現(xiàn)于夏代。然而,良渚玉器用文物證明,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禮儀重器出現(xiàn)在浙江,是所謂的“東南一隅”,而且年代上要早于夏代,這令世人驚嘆不已。 玉璧 玉琮 玉琮上的神徽:良渚文化先民的上帝? 三叉形冠飾 (3)王陵反山遺址位于良渚遺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區(qū),它的東南部就是著名的莫角山古城。反山高約10米,東西長90米,南北寬30米,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 1986年5月8日,正式開始反山遺址的挖掘。 考古發(fā)掘證實反山是一座由人工搬運土,之后堆筑成的大土墩,土方量達2萬立方米。目前,已經發(fā)掘了11座良渚文化墓地。墓地規(guī)格高,隨葬大量隨葬品,這應該是顯貴者的大墓。 反山墓地 據(jù)統(tǒng)計,這11座良渚文化墓葬內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有陶、石、玉、象牙、嵌玉漆器等共1273件(組),其中玉器占九成以上,單件統(tǒng)計數(shù)量超過3500件。 浙江地區(qū)的古文化發(fā)展到良渚時期,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步,古人已經馬茹階級社會的門檻。當時出現(xiàn)了世俗的政權,但掌握神權的人物服從于政權,他們?yōu)椴柯涫最I的政權服務。 所以,良渚文化反山墓地,應當可以稱得上是“王陵”一級的墓地。 (4)祭壇瑤山遺址是迄今等級最高、出土玉器數(shù)量最多、器類最為豐富、制作最為精美、最具影響力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良渚文化考古中最為重大的成果,曾被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瑤山遺址位于浙江余杭下溪灣村,良渚人在瑤山遺址的頂部修建了方形祭壇。祭壇中央是方形紅土臺,四周為灰色土圍溝,最外部為礫石面,外圍邊長約20米。祭壇廢棄后用作墓地,埋有南7座、北5座兩排墓葬。 瑤山祭壇 1987年,考古學家發(fā)掘了12座墓葬。墓中隨葬品豐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1050余件(組)。玉琮、玉鉞等禮器僅見于南列墓內,玉璜、紡輪等僅見于北列墓中,墓主身份出現(xiàn)了等級差異。隨葬品有玉器、陶器、石器等,共2660件,玉器占絕大多數(shù),高達2582件。 這種埋在祭壇上、用成批玉禮器隨葬的大墓,與良渚文化的貧乏小墓形成鮮明對比,屬于原始社會向文明時代過渡階段的社會現(xiàn)象。 (5)古城1992年,考古人員發(fā)掘了良渚莫角山遺址。遺址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有3個人工堆筑的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勢。西北是小莫角山,約6000平方米;東北是大莫角山,面積近20000平方米;西南的烏龜山形若龜背,面積約4800平方米。小莫角山、大莫角山、烏龜山的高度是逐漸增高的。
莫角山宮殿遺址
良渚遺址公園 2006年以來,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良渚古城及其外圍的水利工程。
由宮城到王城到外郭到外圍水利工程: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tǒng)一覽
水利工程 再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發(fā)掘領隊王寧遠強調,“良渚古城是中國境內最早進入國家形態(tài)的地點,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近年來,一些介紹良渚文化的書籍,都會冠以“文明的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第一證”之類的書名。 如今,很多學者認為良渚古城就是王城。 良渚古城外圍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還要早上一千年。 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良渚古城的輪廓已經基本清楚了: 由良渚文化諸多遺址構成的“良渚王國”,主要有三大部分,即:宮城、王城、外郭城,它的外圍還有水利工程??梢哉f,以良渚古城為代表的良渚文化,當時已經是古國了。 中心宮城面積30萬平方米,王城面積300萬平方米,外郭內面積800萬平方米,水利系統(tǒng)規(guī)劃和影響的范圍則超過100平方公里。 這樣宏大的格局,已經不遜色于同時期古埃及等古代文明,甚至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環(huán)太湖流域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區(qū),良渚古城是核心區(qū)的核心。但良渚文化的影響范圍更大、更廣闊。玉琮等器物是良渚文化的標志性的器物,在廣東、山西、陜西、甘肅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良渚文化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4000年前,良渚文化以其強大的影響力,輻射了大半個中國。良渚文化之后,夏商周三代文化興起,在夏商周三代文化中,也經常能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的蹤影。由此可見,良渚文化對中國古文化、中華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說,良渚文化是實證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 近期熱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