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684年,駱賓王討曌兵敗,遁跡于呂四白水蕩①。這是啟東有史可稽的最早也最有文化色彩的往事傳說。 呂四古稱白水蕩。白水蕩之名,始于何時,已難查考。但確有史籍可以佐證。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國園仁和尚,隨遣使藤原常嗣到中國留學,著有中文《入唐巡視行記》日記。文中就有去揚州經過“白水”到達掘港的旅途記載:“聞道揚州,掘港難以通過,今既逾白水,疑逾掘港歟?”這足以說明“白水蕩”的存在與位置。 唐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女皇,垂簾聽政后專門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字——“曌”。公元684年徐敬業(yè)率兵反曌。駱賓王積極追隨,并寫下舉世聞名的《討武曌檄》。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杰”之一。 他七歲能賦詩,善屬文。傳有《詠鵝》詩:“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背赡旰鬄榈劳趵钤獞c府屬。李使自言所能,賓玉不答。唐高宗未年,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人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寫有《在獄鳴蟬》,詩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情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出獄后,被貶為臨海縣丞,棄官游廣棱,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彼檬ピ辏?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起草著名了的《討武氏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埧唇袢罩蛑?,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其中一句“試看”一句,成千古絕唱。讀之讓人蕩氣回腸,感慨萬千!顯示了作者不凡的文字功底及飛揚的文才。武則天讀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日:“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其實,駱賓王討武兵敗后,與徐敬業(yè)之子李炯(朝廷賜予李姓)逃出,后輾轉至荒僻海角之地“白水蕩”(即今呂四),藏匿于此,以酒解愁,賦詩弄文,躲過朝廷長期搜捕,并病故于此。至今,呂四沿海民間還有天后燈竿的傳說。李氏王朝恢復后,有人將他移葬于狼山腳下,并修建“駱賓王墓”。 如此情節(jié),在《通州直隸州志》中有精彩記述。該志在“雜錄”中對駱賓王遁跡呂四白水蕩的前因后果有著詳細記載。 “唐駱賓王,義鳥人,武后時,除臨海丞,怏怏不得志,徐敬業(yè)舉兵(684年),署為府屬,傳檄斥后罪,業(yè)敗,匿邗,之白水蕩,即今之呂四場也,捕者求之不獲,遂客死海上……李絅,字尚庵,其先徐姓,離孤人英公勣,以輔高祖,賜國姓,父敬業(yè)襲爵,武氏之亂,兵起揚州,不克死,絅偕駱賓王,霄遁海上。賓王死,絅實葬之。中宗復辟(705—710),征赴闕,尋歸,子孫仍賜李姓,隸海門?!?/P> 今南通狼山南麓確有駱賓王之墓。墓兩側有對聯(lián):“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一副,對這位和啟東歷史有著不解之緣的文人給予高度評介。 ①《通州直隸州志》“寄寓”83頁靜海鄉(xiāng)下載:“白水蕩在舊縣,其地麋鶴萃籔,唐駱賓王遁跡于此”。意思是說,白水蕩地方在舊海門縣境,這個地方有獐有鶴,飛禽走獸,聚集草蕩。靜海鄉(xiāng)的前身為“海門縣”,因水患而不斷西遷,地界日縮,不得不改縣為鄉(xiāng),又由于其鄉(xiāng)名與新漲的沙地海門廳之名相沖突,只好改為靜海鄉(xiāng)。上述這段記載是在舊海門縣已經裁撤為靜海鄉(xiāng)之后寫的,改縣為鄉(xiāng)的時間為1672年。 插圖:駱賓王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