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甘子(《新修本草》)
為大戟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余甘子的成熟果實。主產于四川、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冬季至次春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藥材性狀:氣微,味酸澀,回甜,以干燥,飽滿,無果柄及葉片摻雜者為佳。生用。 【歷史】《圖經本草》云:“庵摩勒,余甘子也?!薄俺跤X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北酒樊惷腥C摩勒(《南方草木狀》),余甘、庵摩勒(《新修本草》),庵摩落迦果(《本草綱目》),油甘子(《廣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寧市藥物志》),滇橄欖(《云南中草藥選》)等。 本品最早記載于《新修本草》,謂其“味苦、甘,寒,無毒。主風虛熱氣?!薄侗静菔斑z》言其“主補益,強氣力。取子壓取汁,和油涂頭,生發(fā)去風癢,初涂發(fā)脫,后生如漆。人食其子,先苦后甜,故日余甘。”《海藥本草》謂其“味苦、酸、甘,微寒,無毒。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可見本品古時亦作補益之品?!侗静菅芰x》以其“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span> 此外,本品為藏族習用藥材。歷代藏本草對本品均有記載。如《四部醫(yī)典》云:“余甘子清血熱,治血熱旺盛及其引起的眼病、肝病”。《晶珠本草》云:“余甘子味甘、性涼。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段稓?/span>鐵鬉》云:“余甘子性涼、銳。治赤巴病入五臟和新發(fā)肝病?!薄陡事吨巍贩Q:“余甘子為三果之一,為滋補上品,利諸病,特別治眼病尤好。” 現(xiàn)代應用本品,主要是潤肺化痰,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用于血熱血瘀,肝膽病,高血壓,消化不良,咳嗽咽痛等癥。 【性能】甘、酸、淫,涼。主歸脾、胃經。 【功效】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渴。 【應用】 一、咽喉腫痛 本品甘、寒,清熱利咽,潤肺止咳??捎糜诟忻鞍l(fā)熱,咳嗽,咽痛,單用鮮果10~30個,水煎服即有效(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或配伍金銀花、胖大海等同用,以增藥效。治白喉,可以本品500g,玄參、甘草各30g,冷開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紙鋪開曬干后,加馬尾龍膽粉6g,冰片1.5g,炒白果粉15g,吹喉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二、 食積不化 本品能消食健胃,可用于消化不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可單味水煎,或與麥芽、山楂等消食和胃之品問用。 三、 津傷口渴 本品酸甘生津,治津傷口渴,可鮮品搗汁飲服,亦可配伍生津止渴之品,如天花粉、葛根、玉竹等同用。 此外,云南民間以本品燉豬肺食,治療哮喘;生吃吞汁治河豚魚中毒及魚骨鯁喉。 藏醫(yī)應用本品多入丸、散,常與訶子、毛訶子一同出現(xiàn)在方劑中,稱為三果。如三果與茜草、牛黃、哇夏嘎等共25味藥,制成散劑,具涼血、斂血,降壓等功效,治療“多血癥、高血壓病、肝膽疼痛、聲啞目赤,唇部發(fā)紫、月經不調”等多種病證;本品配紅花、綠絨蒿、甘青青蘭等共7味藥,制成水丸。能清熱消腫,治熱性水腫、口渴、尿少、氣喘、腹水等癥[中國藏藥(第一卷).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53]。 【用法用量】3~9g。多入丸、散服。 【現(xiàn)代研究】 一、 化學成分 本品含沒食子酸、訶子酸、余甘子酸。還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B,、B2等及蛋白質、糖類。種子內含亞麻酸、亞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櫚酸、肉豆蔻酸等。 二、 藥理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果實中含多種抗氧化成分,可與維生素C產生增效作用。另外,余甘子還具有降低血糖、降血壓、抗衰老、抗誘變等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