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載天津檔案2017年第4期) 提起這位丁伯鈺,在民國初年的天津衛(wèi)可謂鼎鼎大名,民間人稱“丁大少”。文中將其概括為:“天津有一位賣糖堆的丁大爺,富時揮金如土,貧時自食其力,不受人憐,其傲骨令人心醉?!?/span> 據(jù)丁氏家譜中的《天津大關(guān)丁氏支譜》記載,丁家祖居浙江紹興,隨燕王掃北來到天津。當(dāng)年北門外的御河上設(shè)有稅收機構(gòu),被稱為“鈔關(guān)”,百姓又稱其為常關(guān)、大關(guān)。御河是明清兩代國家南糧北運的經(jīng)濟命脈,運河上常年帆檣林立,南北商船、往來不息。因此執(zhí)掌鈔關(guān)的官員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肥缺。由于丁家長期把持鈔關(guān)并幾代世襲,所以成為了津門官商一體的大家族,人稱“大關(guān)丁”。到丁伯鈺這一輩,已經(jīng)是丁家的第四代了。 1922年天津文人林墨青還曾為此人采錄小傳,名為《丁伯鈺君事略》,其中描述:“天津世家子也,其家故有鈔關(guān)差使,津俗所謂大關(guān)房也;邑中巨族半屬戚好,伯鈺生而席履豐厚,服食玩好予求予取,出則肩輿跟從,儼然貴官?!蓖瑫r《北畫》還記錄道,“蓋年十六即承父業(yè)‘上關(guān)’,‘未脫紈绔之習(xí)’,揮霍特甚?!弊鳛橄肀M榮華的富二代,丁伯鈺除了錦衣玉食,還十分喜愛新奇時髦的洋玩意兒?!岸【怯型母蝗の兜娜?,常尋新奇事物以自娛。西人所制腳踏車,初發(fā)現(xiàn)于津門,乘者皆西人,丁君首執(zhí)一具,操縱嫻熟,為天津衛(wèi)第一個登自行車者?!边@是當(dāng)年《北畫》對于丁伯鈺騎自行車的描寫。 天津俗話說,“海水向東流,天津不住樓,富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彼^,“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庚子兵變使丁少爺在轉(zhuǎn)瞬間從腰纏萬貫變?yōu)橐回毴缦础?/span> 《丁伯鈺君事略》這樣寫道:“庚子變起,家室焚掠一空,鈔關(guān)被裁,遂由素封變?yōu)槌嘭殹?,然“不肯稱貸,即親友有憐而周之者,亦必辭卻。惟制各種糖果,手提筐沿街售賣,一家八口,衣食于是者二十余年。” 說起丁大少賣糖堆兒,我想起了天津電臺“話說天津衛(wèi)”節(jié)目采訪的一位93歲高齡的任秉鈐老先生的錄音。任老先生小時經(jīng)常吃丁大少的糖堆兒,如今說起童年的回憶仍然繪聲繪色。 丁大少賣糖堆兒的一大特點就是買賣不大,規(guī)矩不少。 首先說,丁伯鈺家住東門里,而每天沿街叫賣的路線是從估衣街東口起,一直往西,直到西頭一帶。然而,在東門里到估衣街東口這段路上,不論是誰,也不管出多高的價錢,他也不會賣一支糖堆兒。 其次,丁大少的糖堆兒一毛錢一支,這個價格當(dāng)年比其他商販高出許多,但他從不講價,愛買不買。 另外,顧客購買還有數(shù)量限制,每人限購十支。這是因為其親朋好友多為闊綽子弟,有時為了周濟丁伯鈺,經(jīng)常一人買下全部糖堆兒??刹暽钪?,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定下來此條規(guī)矩。 最后,丁大少的糖堆兒禁止顧客私自下手,隨意挑選。因為糖堆兒是直接入口食品,嚴把食品衛(wèi)生關(guān)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是做買賣,那顧客就是上帝,你定了這么多規(guī)矩,還讓大家怎么買呢?其實這些規(guī)矩絲毫沒有影響丁大少的生意,他的糖堆兒始終是那個年代老少咸宜的美食,這主要還是由于貨真價實的產(chǎn)品和精湛高超的技藝。 說起丁大少為什么想起賣糖堆兒,還有一個小故事。據(jù)由國慶老師的《丁少爺糖堆兒紅津城》記錄,“丁氏族人丁幼齡回憶,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北京九龍齋的一位姓王的老爺子蘸的糖葫蘆讓丁伯鈺叫了絕,到了幾天不吃就夜不能寐的程度。丁伯鈺一打聽才知道,原來王老爺子曾在御膳房當(dāng)過差,點心糖果小吃無一不精,蘸出來的糖堆兒當(dāng)然有名堂了。于是。丁伯鈺花大價錢把老爺子請到天津。請進丁家客廳。讓老爺子表演蘸糖堆兒的手藝。從選果到最后吃到嘴里咂滋味,所有的一切細節(jié).丁少爺看得一絲不茍,牢記在心,而且自己還嘗試著蘸上幾串,圖個樂子。”原本是玩票兒,沒想到后來成了養(yǎng)家糊口的飯碗。 正是由于師出名門,又潛心專研,所以丁大少糖堆兒冰瑩而酥脆,掉在地上不粘土,放在皮襖上不粘毛的特點。甚至在臘月成為饋贈給姑奶奶的年貨而暢銷津門。在順境中逍遙灑脫并不稀奇。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只有在逆境中還能悠然自得、游刃有余,這才是真正的逍遙灑脫。丁伯鈺一路坎坷經(jīng)歷過人世間的五彩斑斕,能享福、也能吃苦,一副傲骨支撐起生命中的兩個極端。 |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旅行北京、天津、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