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僧中最具有聲望者八大山人,取標題為“圓融冷逸” 八大山人(1626-1705),是四僧中聲名最隆者。后世多認為八大的繪畫永遠在表達悲憤之情,飽受冷落之意。其實,這些只是他創(chuàng)作早期階段的意象。他在或禪或道的漫長修行過程中,漸漸放下心中的憤懣,向著更博大的心靈世界出發(fā)。 本次展覽也為我們提供了較為全面的作品序列,可以通過畫、書法、印章、題跋,全方位走進八大山人的藝術世界,尋覓他更為真正的人生軌跡。由于八大山人綜合的人文修養(yǎng)和長期的佛道修為,他的繪畫作品多運用象征手法將物象人格化。他的藝術根脈源自明代的林良、徐渭等寫意花鳥名家,山水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等而自出己意,風格枯索冷寂,于凄涼中現(xiàn)雄健之氣。
八大山人《貓石花卉圖卷》紙本墨筆 1696年
《貓石花卉圖卷》局部 《貓石花卉圖卷》此次展出為全本的一半,圖中,貓、石、蘭花、荷花等物搭配得極富意趣,花草荷葉等用潑墨法,墨色淋漓灑脫,石與貓則以墨筆勾勒,風格簡約,二者在視覺上以疏淡與濃密的對比,形成了空間上的層次感,將圖中各景物緊密的融為一個整體,既空靈又不乏充實之貌,可見八大山人的精心程度。 此圖作于八大山人71歲,是其晚年時期,此時的八大山人生活逐步趨于安定,雖依舊心懷故國,滿腔憂憤,但心境亦漸入平和,對于生活和書畫創(chuàng)作的感悟已經(jīng)漸脫鋒芒,繪畫風格上則隱現(xiàn)圓潤和清寂,相對于八大山人為世人所熟知的白眼向天,充滿反抗和悲憤的動物造型,此類富含逸趣的動物形象,在他眾多的花鳥畫作品中是極為難得的佳品。
八大山人《行書十三札冊》 紙本 《行書十三札冊》為八大山人書札十三通合裝而成,皆以行書寫就,因是生活書信,所以書寫則更為放松,是八大山人最為自然的行書作品。札中字體大小錯落,結體不拘一格,筆法靈動,與他刻意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中,轉(zhuǎn)折方圓有度的結字風格,具有較大的區(qū)別,行筆縱橫之間,全無拘束,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八大山人《枯木寒鴉圖》紙本 設色 178.5x91.5cm 《枯木寒鴉圖軸》是八大極為有名的作品,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營造了一種特有的結構,體現(xiàn)了八大山人對后世的巨大的影響。他用左右一高一低的兩塊石頭形成對角線構圖。4只落寞的寒鴉在殘石敗枝上棲息,寒鴉的羽毛先以淡墨暈染,趁濕在淡墨上罩以濃墨,濃淡墨交融處顯現(xiàn)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zhì)感。鳥的眼眶為一筆圈成的橢圓形,靠近上眼眶處以重墨點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頓現(xiàn)筆底。此圖雖無年款,但是依據(jù)其落款“八大山人”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寫法的特點,可推斷此幅是朱耷70歲以后的代表作。
八大山人 行書《蘭亭序》扇頁 紙本 八大山人至今留下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臨蘭亭序》,說明他對《蘭亭序》的喜愛。《蘭亭序》自古都是書法家臨摹的重點,但在過程中很容易走不出《蘭亭》秀美桎梏。八大山人的不俗在于把晉人的韻味表現(xiàn)了出來。他用圓潤的筆法,沒有一個字像《蘭亭序》,但實際上他寫的是王羲之的“韻”或者是天朗氣清那一天的心情。八大用他的筆法走出前人的典范畫成自己的,這是欣賞他的書法《蘭亭序》的一個宗旨。 八大山人《行書弇州山人詩》 紙本,200.9x76.5cm 《行書弇州山人詩》為八大山人晚年創(chuàng)作,所書的這首七言律詩乃明代王世貞所作,原題為“喜肖甫中丞開府吳中”其二。八大將篆書筆法融于行草書中所形成的獨特書體,在清初書壇獨樹一幟。他的作品多藏鋒運筆,點劃圓融,轉(zhuǎn)換輕便,章法布置疏密得當,錯落有致,于均衡與工整當中呈現(xiàn)出奇特、險怪、夸張的藝術特色。線條的運用和章法的分間布白與其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大山人《蘆雁圖》軸,紙本,墨筆,221.5x114.2cm 《蘆雁圖》中,八大描繪了6只蘆雁在水際岸邊飛、鳴、行、止的瞬間。蘆雁的造型準確嚴謹,動、靜的體態(tài)表現(xiàn)得出神入化。蘆雁背部的羽毛與《枯木寒鴉圖》異曲同工,顯現(xiàn)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zhì)感和厚重的量感。圖中描繪山石的筆墨老辣嫻熟,石上的青苔以臥筆橫鋒點染,縱橫隨意中不失章法,其苔點與蘆雁身上的墨點在筆法上形成呼應,令全幅深得酣暢淋漓之趣。
八大山人 《雜畫圖冊》紙本墨筆 1684年
《雜畫圖冊》局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