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已過,中秋將至。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冷了,人間陰陽平衡開始下一個輪回置換,一不小心就會導致寒氣入體,冬病夏治,這個冬天怕是要難熬了,所以秋冬季,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補益陽氣、怎樣保暖啦!這里福壽蘄艾準備了一些保暖小妙招給大家,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俗話說寒從腳起,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腳部保暖。深秋一過就不要再穿涼鞋了,不僅容易導致寒氣入體,還會因為秋干氣燥導致腳部皮膚起皮、干燥龜裂。像是老人孩子和身體一向虛弱的人最好是建議不要露腳踝。
再者便是腳部保暖可以很好的促進血液循環(huán),所以睡前泡腳不失為一個好的保暖方法。像是一些手腳冰涼怕冷的人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xiàn),腳底的穴位覆蓋全身的對應器官,泡腳既能讓人渾身暖和,更能溫和補腎。
除了腳部保暖,臍部保暖也很重要。在中醫(yī)學中,人的肚臍正是神闕穴的所在,常見病例中胃寒與宮寒都是與此處著涼寒氣過重有關,像是不孕不育癥、痛經(jīng)等血多的婦科病都與宮寒脫不了干系。所以肚臍保暖不僅僅是為秋冬準備的,更是要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涼席可以適當撤掉了,夜間如果非要吹空調(diào)的話,冷風最好也不要對著肚子,注意在腹部蓋好被子。我們在除了在這些外在事項中,我們還應該內(nèi)補陽氣,培元固體強壯身體。
《本草從新》中講:“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治百病?!币馑际前詫儆陉枺梢酝ń?jīng)活絡,驅(qū)逐寒濕,用以艾灸可治百病。所以中醫(yī)多用艾灸來驅(qū)寒祛濕,是秋冬保暖必備圣品。但一般的艾灸還要配合固定的穴位,初學者可詢問醫(yī)生,千萬不要自己隨意嘗試哦!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些保暖的相應穴位,僅供參考。
神闕穴:位于肚臍中央,有溝通上下之功效聯(lián)系任脈之上下,一灸全身暖和。
命門穴:位于腰部正中線上,肚臍的正對面。有補益腎氣,固本壯陽的功效。
陽池穴:位于手腕背部,艾灸可增強身體元氣。
涌泉穴:位于腳底板,凡是都有個源頭,這泉涌穴便是渾身氣之源泉。
遇到一篇好文,就轉(zhuǎn)發(fā)分享了吧~
|
|
|
來自: 影視經(jīng)理人 > 《健康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