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瀘山位于西昌城南5公里,瀕臨邛海、拔地而起的瀘山,海拔2317米,以“半壁撐霄漢,寧城列畫屏”的氣勢與邛海構(gòu)成川西南一大景區(qū)之一,被譽為“川南勝境”。遠遠望去,瀘山很像一只昂首朝天的青蛙。山上古樹參天,松樹尢其茂盛,古人曾用“松風水月”來描繪瀘山邛海的風光,即瀘山的松、安寧河的風、邛海的水、西昌的月,這與云南大理的“風花雪月”有異曲同工之妙。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寺廟群 瀘山林中小道逶迤蜿蜒,排立路旁的蒼松翠柏把游人引向山中,直達山頂。濃蔭叢中隱有漢、唐、明、清年代修建的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祖師殿、觀音閣、王母殿、玉皇殿、青羊?qū)m、五祖庵等10多座古剎。瀘山上的“三教庵”,并排供奉著儒、道、釋三教創(chuàng)始人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實屬罕見。 這些古剎分別為儒教、道教、佛教所有。盡管他們的教規(guī)、哲學思想等不盡相同,但他們卻能在一座山中和睦相處上千年,并各傳各的教,這在全國也實屬罕見,絕無僅有。穿行在古老的寺廟中,高掛在寺廟中的牌匾題詞隨處可見,細細體會,慢慢品味,你會從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篆刻有明代詩人楊升庵登瀘山留下詩篇的照壁,照壁后是邛海。 在登山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負重的馬隊從陡峭的臺階魚貫而行的奇特景觀 全國獨一無二且具民族特色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坐落在瀘山腳下,它那別具一格的建筑群,給瀘山增了色彩,給游人添了瀏覽的內(nèi)容。從博物館的牌匾上,我發(fā)覺彝族文字的結(jié)構(gòu)竟然與韓文十分相像,不知兩者是否可有淵源?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前的這個吹起反抗號角的奴隸塑像,集中體現(xiàn)了彝族對男性的審美觀念。 瀘山山巒奇秀,古木參天,是西昌的天然綠色屏障,林中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二千年歷史的十大“巴蜀樹王”之一的九龍漢柏,形態(tài)奇特,世上絕無僅有。特別珍奇的是三株千年古柏,樹枝藤條相互纏繞,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相親相愛,永不分離。其中一株三年一輪回發(fā)芽長枝,另兩株則不死又不發(fā)芽,三株樹桿的周長達十多米,要五、六個成年人合圍才能抱住。 瀘山的第一座古剎“光福寺”,是瀘山最大的建筑群,也是主廟,始建于貞觀十五年。光福寺坐西向東,呈階梯狀。遠遠望云,甚是壯觀,整個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展開,依山勢分五級建造,由大雄殿、千佛殿、文武殿、魁星閣組成。寺內(nèi)有清乾隆二十三年鑄銅鐘一口,重達一噸多,還有古色古香的碑刻、香爐、銅鑄佛像等,反映出了瀘山古剎的千年興衰。 瀘山上的猴子數(shù)量繁多,十分刁頑,頗似峨眉山的猴子,不怕人,經(jīng)常搶食游人手里的食物,下面是幾張它們的劣跡照,呵呵: 為同伙站崗放哨 這家伙一看就是個精于偷盜的“梁上君子” 這兩個家伙在光天化日之下竟干起了對游客剪徑的勾當,“若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哼哼! 在大雄寶殿中誦頌經(jīng)文的善男信女 置身瀘山,清新的空氣和溫暖的陽光讓人渾身舒暢。寺廟中那些“高原天上月,瀘山頂上松”,“月隨碧山轉(zhuǎn)、水繞清山流”…等吟唱瀘山的佳句令人急切地盼望著月夜的到來,欣賞這難得的美景。好了,還是讓我吟詠起唐代宋之問的《下山歌》:“下嵩山兮多所思,攜佳人兮步遲遲;松間明月長如此,君再游兮復何時?”,在瀘山下、邛海邊等待明月的升起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