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軍》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九篇,主要論述了行軍和舍營,正確的行軍和舍營才能保全自己的軍隊?!蹲鲬?zhàn)》篇論述了給養(yǎng),即衣、食,《行軍》篇論述了舍營和行軍,即住、行,兩篇共論述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稇?zhàn)爭論》將戰(zhàn)斗外的狀態(tài)分為三種,分別是給養(yǎng)、行軍和舍營,這個論述和《孫子兵法》是相同的。全篇分為三章,第一章講行軍和舍營的四種地形為山、水、斥澤和平陸,以及四種地形的對策。第二章講相敵32法,獲得敵人信息。第三章講文武治軍得士卒信任,才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如圖1所示)。
圖1 《行軍》篇的主要原則 第一章講行軍和舍營的四種地形為山、水、斥澤和平陸,以及四種地形的對策。 【原文】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zhàn)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nèi),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zhàn)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jiā]葦、山林、蘙薈[yì huì]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譯文】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zhàn)和觀察判斷敵情,應(yīng)該注意:在通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駐止時要選擇“生地”,居高向陽;如果敵人占據(jù)高地,不要仰攻。這些是在山地行軍作戰(zhàn)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應(yīng)遠離水流;如果敵軍渡河前來進攻,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讓它渡過一半時去攻擊它,這樣才有利;如果要與敵軍交戰(zhàn),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擊它;在江河地帶駐扎,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zhàn)的處置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宜停留;如在鹽堿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要占領(lǐng)有水草而靠樹林的地方,這些是在鹽堿沼澤地帶行軍作戰(zhàn)的處置原則。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處,前低后高,這些是平原地帶行軍作戰(zhàn)的處置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夠戰(zhàn)勝“四帝”的重要原因。大凡駐軍,總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厭惡潮濕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陽,而回避陰濕,接近水草,保持供應(yīng),駐扎高處,這樣軍中沒有各種疾病,也就是勝利的保證了。對于丘陵堤防,必須駐扎在向陽的一面,并且要背靠著它。這些對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輔助的。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來,要等水勢平穩(wěn)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我遠離它,讓敵軍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軍隊在山川險阻、蘆葦叢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qū)行動,必須仔細反復(fù)地搜索,因為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奸細的地方。 【詳解】本章講行軍和舍營的四種地形為山、水、斥澤和平陸,以及四種地形的對策(如圖2所示)。
圖2 行軍舍營 行軍和舍營的原則是占制高點、向陽和近水草?!秾O子兵法》中軍隊的處軍包括三種狀態(tài),分別為行軍(走)、舍營(停)和應(yīng)敵(打)?!稇?zhàn)爭論》將軍隊的狀態(tài)分為四種,分別為行軍、舍營、野營和戰(zhàn)斗?!秾O子兵法》中的只有舍營,沒有野營,它的舍營就是軍隊停止休息,包括舍營和野營兩種;應(yīng)敵對應(yīng)于戰(zhàn)斗,都是打(如圖3所示)。
圖3 處軍和軍隊四狀態(tài) 對于山這種地形,處軍的原則是: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zhàn)隆無登。這三句短語包含了行軍、舍營和應(yīng)敵的原則。行軍的原則是絕山依谷,就是行軍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其中“絕”表示通過的意思。舍營的原則是視生處高,就是選擇高地進行舍營。應(yīng)敵的原則是戰(zhàn)隆無登,就是敵人占領(lǐng)高地不要仰攻。對于河這種地形,行軍的原則是絕水必遠水,就是過河之后要遠離水,一是防止被敵人用水淹,二是背水沒有退路。舍營的原則是視生處高,無迎水流,就是要在高地舍營,不在河的下游舍營,防止被水淹。應(yīng)敵的原則是無附于水而迎客,令半濟而擊之利,就是不要在水邊布陣,如果在水邊布陣,敵人就不渡河了,要等到敵人渡了一半在打擊他,這時他后邊的軍隊沒有過河,我方就是以多打少,更容易獲勝。對于斥澤這種地形,行軍的原則是亟去無留,就是快速通過而不停留,這種地形不適宜作戰(zhàn)和舍營。應(yīng)敵的原則是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斥澤之地指的是鹽堿和沼澤地,這種地形軟,容易陷入,所以需要背靠眾樹,因為樹是實的,是牢固的。對于平陸這種地形,舍營的原則是右背高,前死后生,也就是背后依靠高地,后方穩(wěn)固,不怕被迂回,前方開闊可以與敵交戰(zhàn)(如圖4所示)。
圖4 四地形處軍原則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這句話是處軍的三條原則,分別為制高、向陽和近水草(如圖5所示)。
圖5 行軍舍營原則 好高而惡下指的是高處比低處好,也就是制高,《戰(zhàn)爭論》給出了制高的三個好處為:妨礙通行、增加命中率和便于觀察。貴陽而賤陰指的是處軍要向陽,陰濕之地容易使得士卒生病,而生病將降低軍隊的戰(zhàn)斗力,容易導(dǎo)致失敗。拿破侖說:“疾病是最危險的敵人,寧愿讓部隊去從事流血最多的戰(zhàn)斗,而不可讓他們留在不衛(wèi)生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生處實中的養(yǎng)生指的是近水草,利于放牧馬匹和糧道便利,這樣就利于給養(yǎng),處實指的是駐扎在地勢高的地方?!稇?zhàn)爭論》對于行軍和舍營給出了兩個要求:“在還沒有任何特殊目的的時候,惟一的目的就是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的安全。使軍隊能夠存在并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使軍隊能夠集中起來進行戰(zhàn)斗并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這是兩個必要的條件。如果把這兩個條件同關(guān)于軍隊的存在和安全的問題進一步結(jié)合起來,那就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便于取得給養(yǎng); (2)便于軍隊舍營; (3)背后安全; (4)前面有開闊地; (5)可以配置在復(fù)雜的地形上; (6)有戰(zhàn)略依托點; (7)可以合理地分割配置。” 這其中便于給養(yǎng)和“養(yǎng)生而處實”類似,背后安全和“右背高,前死后生”類似,主要目的是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的安全,達到目的手段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 孫子然后給了處軍之宜和處軍之忌,處軍之宜給出了丘陵地方該如何處軍,下雨時應(yīng)如何過河。處軍之忌給出了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六種特殊的地形,這些地形的共同點都是深陷和低下,符合好高而惡下中的下,所以應(yīng)該遠離。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這五種地形容易有伏兵,需要特別注意。 第二章講相敵32法,獲得敵人信息。 【原文】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zhèn)湔?,進也;辭強而進驅(qū)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cè)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fǒu],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zhūn]翕翕[xī],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shù)賞者,窘也;數(shù)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譯文】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zhèn)靜的,是倚仗它據(jù)有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zhàn)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樹林里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設(shè)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企圖迷惑我;鳥兒突然飛起,是下面有伏兵;走獸受驚猛跑,是敵人大舉來襲。飛塵高而尖的,是敵人戰(zhàn)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廣的,是敵人步卒向我開來;飛塵分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飛塵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設(shè)營。敵方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又在加緊戰(zhàn)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戰(zhàn)車先出并占據(jù)側(cè)翼的,是布列陣勢,準備作戰(zhàn);敵方?jīng)]有預(yù)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敵方急速奔走并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zhàn);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偽裝混亂來引誘我。敵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饑餓缺糧;敵兵從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飲的,是干渴缺水;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由于疲勞過度。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營寨已空虛無人;敵營夜間有人驚呼的,說明敵軍心里恐懼;敵營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沒有威嚴;敵營旌旗亂動的,是其陣形混亂;敵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過度困倦。敵人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營寨的,是“窮寇”;敵兵聚集一起私下低聲議論,是其將領(lǐng)不得眾心;再三犒賞士卒的,說明敵軍已沒有別的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陷于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兇暴后又畏懼士卒的,說明其太不精明了;敵人借故派使者來談判的,是想休兵息戰(zhàn)。敵軍盛怒前來,但久不接戰(zhàn),又不離去,必須謹慎觀察其企圖。 【詳解】相敵32法是孫子所列舉的相敵的32種方法,用來查明敵情,當(dāng)然還包括很多其他相敵的方法。由于時間的久遠,很多方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太大用途了,比如眾樹動者,來也,這是用眼睛直接觀察的方法,而現(xiàn)代的情報偵查系統(tǒng)非常先進,比眼睛可以直接獲得的信息更多(如圖6所示)。
圖6 相敵32法 相敵32法的現(xiàn)象和結(jié)果基本上都是直接關(guān)系,如塵高而銳者,車來也,車可以引起了塵土飛揚,所以塵土飛揚就是車來了。這是一種符合多數(shù)情況的判斷,但不是真理?!度龂萘x》中,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軍五十萬攻打劉備,劉備率軍撤退,百姓隨其同行。眾人勸劉備齊民先行,劉備不肯。劉備犯了將有五危中的愛民的危險,導(dǎo)致其遭受煩勞,軍隊不能快速撤退。行進途中,曹軍殺來,沖散了劉備隊伍,趙云七進七出救下阿斗,張飛在長板橋斷后。張飛叫隨從的二十余個騎兵在馬尾上拴上樹枝,往來奔跑,沖起塵土,使曹軍莫知虛實而不敢輕進。張飛利用馬尾栓樹枝來回跑動的方式?jīng)_起塵土,造成了車來的假象,但是實際上并沒有車來。張飛利用疑兵以及自己的善戰(zhàn)的名聲,嚇退了曹操,救了劉備。 《空城計》對“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的反應(yīng)用。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著名的空城計的故事。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zhàn)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dāng)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庇谑牵T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lǐng)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F(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指的是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zhèn)靜的,是倚仗它據(jù)有險要的地形或者有所防備。司馬懿以絕對兵力優(yōu)勢兵臨城下,而諸葛亮卻保持鎮(zhèn)靜,按照常理,那么諸葛亮一定是有所埋伏,所以才能有恃無恐,也因此使得司馬懿撤退。諸葛亮采用的是我無險可恃,但是敵近而靜,反應(yīng)用了“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使司馬懿產(chǎn)生了錯誤的判斷。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走險,所以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這種認識,采用了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兵法的斗智也是一種智力上的競賽,諸葛亮想,敵我兵力對比是150000:2500,我開城門迎敵必敗,關(guān)門死守也會失敗,只是失敗的慢一些。司馬懿想,我有15萬大軍,即使諸葛亮有幾萬人死守,我也能想法獲得勝利。諸葛亮想,我死守城池,司馬懿必定進攻,而兵力懸殊,我必然守不住。我開城門而不迎敵,保持鎮(zhèn)靜,司馬懿必定起疑。他知道我一生謹慎,從不冒險,所以必定認為我不敢開城門,而我大開城門就達到了無埋伏而似有埋伏的狀態(tài),就可以使司馬懿起疑而撤退。司馬懿在空城計犯了重大的錯誤,他本可以一舉消滅諸葛亮而滅蜀國的,但是他卻上了諸葛亮空城計的當(dāng)。按照《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中“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派兵進行一下小戰(zhàn),就能探知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了。即使敵人有埋伏,最多損失的就是這個小部隊,但是如果沒有埋伏,得到的就是對方的軍師,而司馬懿連試探都沒試探就撤退,錯失了良機。 我想,敵人想我所想,我想敵之想我所想,高級斗智可以分析到很多級。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也舉了類似的例子。他寫道:“從事職業(yè)投資,好象是參加擇美競賽:報紙上發(fā)表一百張照片,要參加競賽者選出其中最美的六個,誰的選擇結(jié)果與全體參加競賽者之平均愛好最相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之下,每一參加競賽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美的六個,而選他認為別人認為最美的六個。每個參加者都從同一觀點出發(fā),于是都不選他自己真認為最美者,也不選一般人真認為最美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一般人認為一般人認為最美者。這已經(jīng)到了第三級推測,我相信有些人會運用到第四第五級,甚至比此更高?!?/span> 相敵32法可以獲得敵情,這和《戰(zhàn)爭論》中偵查的作用相同。 第三章講文武治軍得士卒信任,才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弱點。 【原文】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譯文】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zhàn)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mào)然處罰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這樣就難以使用他們?nèi)ゴ蛘塘?;如果士卒對將帥已?jīng)親近依附,仍不執(zhí)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軍法來統(tǒng)一步調(diào),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執(zhí)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yǎng)成服從的習(xí)慣;平素不認真執(zhí)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yǎng)成不服從的習(xí)慣。命令平素能貫徹執(zhí)行的,是表明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 【詳解】本章講講文武治軍得士卒信任,才能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文武治軍是通過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和令素行來獲得士卒的信任,取得士卒信任才能形成合力。并力就是集中兵力,料敵就是找到敵人弱點,取人就是打擊敵人弱點而獲得勝利(如圖7所示)。
圖7 文武治軍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因為越多給養(yǎng)越困難,只要不冒進,集中兵力,找到敵人弱點進行打擊就可以獲得勝利了,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弱點是軍事學(xué)最基本的原則。要想集中兵力,那么士卒就要聽從調(diào)遣,才能形成合力,如果士卒不聽從調(diào)遣,那么再多的士兵,整體戰(zhàn)斗力也不強。對于未親近依附的士兵進行處罰,士兵就會不聽話,這樣的士兵不可用。而依附的士兵不聽從調(diào)遣,也不能用,這兩種士兵都是不能盡力的士兵。所以要通過文和武來教育士兵。平時法令得到執(zhí)行,士兵就會相信,法令不執(zhí)行,士兵就不相信,一直按照法令執(zhí)行,將帥和士兵就會互相信任,這樣士兵就會聽從調(diào)遣。 孫武文武之道治軍。春秋戰(zhàn)國,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齊人孫武。闔閭讀了孫武的十三篇兵法,想拜他為將軍。在此之前想讓他先試演一下實際本領(lǐng)如何。于是吳王從宮中選出180名宮女,交給孫武訓(xùn)練,自己則在一旁觀看。孫武把這180名宮女分成兩隊,將吳王的兩個寵姬分別任命為兩隊隊長,命她們?nèi)汲株玖?。然后向兩隊女士兵問話道:“你們都知道你們的前心、左右手與后背嗎?”眾人答:“都知道?!庇谑菍O武傳令道:“我喊前,則向前心看齊;左,則向左手看齊;右,則向右手看齊;后,則向后背看齊。聽明白了嗎?”眾人皆應(yīng)之,表示已經(jīng)明白。孫武令人擺好刑具,表示如有違令者將軍法處置,隨即又三令五申地重復(fù)要求。訓(xùn)練正式開始,起先擊鼓向右,眾人本該是向右手邊看齊,不料這些平時嬌慣的宮女們沒有一個正經(jīng)的,都在那里笑得是花枝招展,兩位寵姬隊長甚至都笑得快坐到地上了。孫武沒有責(zé)怪她們,只是說道:“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是為將者的過錯。”于是又三令五申地重復(fù)了一遍剛才的要求,這一次擊鼓向左,豈料這次眾人笑得更厲害了,儼然沒把剛才的訓(xùn)話放在心上。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是為將者的過錯;約束既已申明卻不依令行事的,這就是士兵的罪過了?!庇谑菦Q定將兩個隊長斬首。吳王正在臺上觀看,此時看見孫武要將自己的寵姬斬首,大駭,急忙派使臣傳令道:“寡人已經(jīng)知道將軍擅于用兵了。寡人如果沒有這兩個寵姬,則食不甘味也,望你饒恕她們吧?!睂O武說:“我既然已經(jīng)受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將兩名寵姬隊長斬首示眾,同時又命令兩隊的排頭充當(dāng)隊長,繼續(xù)練兵。孫武此舉收到了震懾的效果,大家看到此人連吳王最寵愛的妃子都敢殺,無不心下駭然,訓(xùn)練時全神貫注,生怕有所疏漏而被斬首。這一次再擊鼓,眾人前后左右相當(dāng)整齊,跪下站起也絲毫不亂,而且沒有一個敢出聲的。孫武使用文來告訴宮女該如何做,使用武來懲罰不聽從調(diào)遣者,從而把沒有任何軍事的素養(yǎng)的宮女訓(xùn)練的得像正規(guī)軍一樣聽從調(diào)遣。吳王于是拜孫武為將,數(shù)年后終于打敗楚國并稱霸中原。 文武治軍和令素行是手段,目的是為了使得士卒聽從調(diào)遣,聽從調(diào)遣就可以集中兵力,然后打擊敵人弱點。 摘自《可以量化的軍事學(xué)》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xué)》全書結(jié)構(gòu)
使用物理學(xué)分析經(jīng)濟學(xué)、管理學(xué)和軍事學(xué),讓它們從藝術(shù)變?yōu)榭茖W(xué)!可量化網(wǎng)站:www.kelianghua.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