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視角看國學(650) 《孟子·盡心章句上》之二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命,在孟子的定義里,是“莫之致而至者”,就是人力沒辦法完全化解掉的不確定性,就是命。那么,在強大的命運面前,人應(yīng)該怎么辦?積極的說,就是“人定勝天”,“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戰(zhàn)勝命運,改變命運;消極的說,既然再怎么努力,都無法完全掌握命運,那還不如得過且過,無所作為。那么,在孟子這里看來,雖然一切都是被命運所籠罩,都有不確定性,但是我做了我作為一個人該做的事情,剩下的再交給命運。所以知命的人不會立乎巖墻(將倒的墻)之下,因為認識到并避開巖墻所可能帶來的傷害是人力所可為的。但是在命運面前,人力總是有限的,我自己做了我自己應(yīng)該做的(盡其道),從結(jié)果上看可能還是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或仍然由于命運的因素而死,這仍然是正,無怨無悔。相對的,如果是因為犯罪陷入法網(wǎng)死了,就不是正了,因為這本來是你可以避免的。 原文: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p>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就是如果一個東西是得到還是失去的主動權(quán)完全在你自己,不假外求,那么求和得之間就是一個正向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什么東西是你可以完全自己做主只要求就可以得到呢?就是求自己自身具有的,而“仁義禮智”就是自己所具有的,不需要外求的。相對的,如果是向外求的東西,比如富貴利達,固然有一定的方法和路線,但最后是否能夠得到,得到多少,不是完全由自己的努力決定的,還要看命運的因素。所以儒家的立命,是“修身”,修身就是求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至于需求外求的東西是否能夠得到,能得到多少,就交付天命了,而不去主動追求。 原文: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p> “萬物皆備于我矣”就是萬事萬物所具之理都可以通過我心的靈明呈現(xiàn)出來,“反身而誠”就是通過“反求諸己”的修身,轉(zhuǎn)化自己的德性和修養(yǎng),這個過程是快樂的,《論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學而時習之”就是“反身而誠”。進一步轉(zhuǎn)化為自己待人接物、泛應(yīng)曲當?shù)男袨橐?guī)范,就是“強恕而行”,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仁。所以仁不是在什么遙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就在自己身上,“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反身而誠”就是“克己”,“強恕而行”就是“復(fù)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