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林縣人民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建成的一條長達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林縣現(xiàn)在叫林州,1990年縣改市時改的名字。但是在人們的記憶中,林縣的名氣要比林州大得多。 歷史上的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林縣人民不知抗爭過多少次,都未能掙脫旱魔的肆虐。單一個“水”字便扼住了林縣人命運的咽喉。在林縣,一方方殘缺的石碑上刻下的幾乎都是“旱,大旱,連年大旱”這樣的碑文,一冊冊發(fā)黃的縣志里也有“大旱,絕收,河干井涸,人相食”這樣的記載。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實在是難以想象啊! 1959年的林縣又有2.6萬口水井干涸,5300眼山泉斷源。全縣持續(xù)大旱200多天,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需要到外地取水吃,近者十幾里,遠者幾十里。天干地旱,望水欲穿,55萬林縣入的嘴唇上幾乎不見一絲濕潤。老天爺真的要把人逼上絕路了! 紅旗渠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忙得連1960年的大年都沒有過完就進了太行山。此時,正是國家困難時期,上級沒有更多的資金支持,施工沒有機械設備,修渠民工們每天只有6兩糧食。但林縣人硬是咬著牙鼓著勁,憑著自己的一雙手,靠著一錘一釬,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終于把漳河水引到了鄰縣,從根本上改變了祖祖輩輩靠天等雨的生存狀況。林縣的歷史由此重寫,林縣的地圖由此重繪! 這就是林縣人民苦戰(zhàn)十年建成的紅旗渠。當年修建紅旗渠,林縣共動員了31萬群眾參加,投工4126萬多,開挖土方2225萬立方米,削平山頭1250個,架設渡槽151個,鑿通隧洞211個。如果把開挖的土石方筑成高2米、厚3米的墻,它的長度可以從南國的廣州一直連到北疆的哈爾濱。 原國家副總理李先念題詞 周恩來總理幽默的對外賓說,我們今年辦了兩件大事,一件是用全國的力量建了一座南京長江大橋;另一件是用一個縣的力量修了一座紅旗渠。  70年代紅旗渠通水典禮,萬人空巷、觀者如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