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柔佛蘇丹王朝 柔佛蘇丹王朝(馬來語:Kesultanan Johor,1528年至今),是由馬六甲王朝的蘇丹馬末沙的兒子蘇丹阿拉烏丁二世于1528年所成立的。在1511年以前,柔佛是馬六甲王朝領土的一部分,但自從葡萄牙占領馬六甲之后,柔佛王朝因此而成立。當時的柔佛王朝控制了柔佛、廖內與蘇門答臘的一部分。領土自巴生河一帶延伸至Linggi和Tanjung Tuan、麻坡縣、峇株巴轄、新加坡、PulauTinggi,以及其他馬來半島東部海岸的一些小島,像是大卡里蒙島、民丹島、林加群島等地[2]。在英國殖民時期,柔佛王朝在馬來半島的部分被英國統(tǒng)治,而外島的部分則被荷蘭統(tǒng)治。1946年,柔佛王朝答應柔佛加入了馬來亞聯(lián)邦,兩年后也在加入了馬來亞聯(lián)合邦,過后與1963年便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1)柔佛王朝的成立 1511年,馬六甲被當時非常強盛的葡萄牙占領,當時的馬六甲蘇丹馬末沙被逼從馬六甲逃亡。蘇丹馬末沙雖然逃亡外地,但他卻發(fā)起了幾次的行動想要取回馬六甲惟他的行動都失敗。 (2)盤陀訶羅王朝 1699年,柔佛蘇丹馬末二世由于殘暴過度,一天坐轎外出時遭其臣屬海軍元帥刺殺,享年僅24歲。馬末二世并未留下子嗣,柔佛的馬六甲蘇丹王朝血統(tǒng)正式斷絕,由在任盤陀訶羅繼位,開創(chuàng)了柔佛盤陀訶羅王朝[3]。 由于血統(tǒng)問題,盤陀訶羅王朝立國不久就遭宣稱蘇丹馬末二世遺腹子的碩坡王子(Siak,蘇門答臘小國)攻擊,之后更有來自蘇拉威西島望加錫的武吉斯人卷入權力斗爭。隨著武吉斯人取得最后勝利,武吉斯人首領被委任為副王,掌控大權并與馬六甲的荷蘭人爭奪馬六甲海峽及錫礦貿易的經(jīng)濟利益;而蘇丹則淪為傀儡。 當英國人斯坦福·萊佛士于1818年抵達新加坡,并欲與天猛公阿都拉曼簽訂協(xié)定,在當?shù)亟⒅趁駬?jù)點。但是根據(jù)廖內蘇丹和荷蘭之間的條約,天猛公無權代表蘇丹與外國定約。當時新加坡正由柔佛廖內蘇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統(tǒng)治。當萊佛士得知蘇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的兄長東姑胡先本該是王位繼承人(由于其父王駕崩時,人正在彭亨訪問而不在身邊,遂被取消資格),他隨即覲見并宣布支持東姑胡先出任蘇丹,聲稱英國只承認東姑胡先為合法的廖內蘇丹,而東姑胡先則于1819年2月6日和英國簽署條約,租借新加坡予英國為商港用途。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1824年英荷條約,蘇丹胡先統(tǒng)治的柔佛本土(包括新加坡)歸英國人而蘇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掌控的廖內群島范圍則劃歸荷蘭,至此柔佛盤陀訶羅王朝一分為二。 (3)天猛公王朝 1855年,蘇丹阿里(蘇丹胡先的繼任者)與新加坡的英國人簽署條約,同意將柔佛統(tǒng)治權交予天猛公阿都拉曼之子達因依布拉欣(Daeng Ibrahim),而蘇丹阿里本身的統(tǒng)治僅限于麻坡地區(qū)。達因依布拉欣在華裔富商黃亞福的協(xié)助下,在正對新加坡的柔佛南部建立長長新都丹絨布蒂里(Tanjong Puteri)。 1866年,達因依布拉欣之子蘇丹阿布巴卡正式登基為柔佛天猛公王朝第一任蘇丹,并于1877年蘇丹阿里駕崩后收回麻坡的統(tǒng)治權。蘇丹阿布巴卡將丹絨布蒂里改名為柔佛峇魯(Johor Bahru或新山)。他把新山由一個漁村發(fā)展成一個市鎮(zhèn),接著將發(fā)展計劃逐一延伸到其它的小地方。蘇丹阿布巴卡采用了稱之為長長“柔佛政府文職機關”的西方制度來管理內政的工作,也將這先進的管理制度提倡給公眾。蘇丹阿布巴卡是柔佛州第一位憲法條規(guī)的設立者。以后他被冠上“現(xiàn)代柔佛之父”的稱號。 隨著國際市場對甘蜜和胡椒的需求增加,大量的中國移民前來柔佛開港(見港主制度),振興柔佛州的經(jīng)濟。從1910年代到1940年代,柔佛一直都是整個馬來半島最大的橡膠產(chǎn)地,同時至今還一直是最大的棕櫚油出產(chǎn)州。 二戰(zhàn)時期,柔佛州是馬來半島最后一個被日軍攻占的州屬。新山淪陷后,日軍利用城中的武吉士嶺行宮作為攻占新加坡的指揮部。光復后,柔佛也在1948年加入馬來亞聯(lián)合邦。 八、北大年蘇丹國 北大年蘇丹國是15-18世紀馬來半島一個古國。中國明代張燮《東西洋考》稱之為大泥。北大年蘇丹國建國于1474年前后,1786年為暹羅所滅。 北大年蘇丹國的創(chuàng)建歷史已不可考,但有許多民間傳說。根據(jù)成書于1612年的《馬來紀年》記載,曾有一個名為KodaMahalingai 的宮堡,國王名羅蘇梨花門。暹羅王子昭室利盤沙,率兵攻陷。昭室利盤沙命堪輿家選擇吉地建筑宮殿,堪輿家找到一處海濱吉地,有漁夫茅舍一間,漁夫之子名為大泥(Tani),其父人稱爸大泥(Patani),建城堡名之為Patani(北大年)。據(jù)許云樵考證,時在1474年前后。 北大年王國到了女王即位后進入全盛時期。明張燮《東西洋考》《大泥考》記載:“萬歷年間(1573-1619),國王病卒,無子,族眾爭立,國中相誅殺俱凈,乃立其女為王。”16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給萬丹總辦的信件記載:“此乃一古國,常朝宗暹羅王,現(xiàn)在為一女王統(tǒng)治,她是前王之女,現(xiàn)年約三十。政治修明,外僑不感麻煩。”女王當政時代是北大年王國繁榮昌盛的黃金年代,當時正逢滿剌加被葡萄牙人占領,實現(xiàn)苛政,無論西人或土人都畏懼葡萄牙政權。而柔佛立國不久,政治不穩(wěn)定,商人不愿前往。唯獨北大年,人口昌盛,商賈云集,凡中國、荷蘭、日本、葡萄牙、英國等國商人,無不聚集北大年進行貿易,北大年成為當時馬來半島的大都會,遠非半島上其他都市可以比肩。孟加拉和滿剌加商人,運衣料到北大年販賣,爪哇運來檀香,婆羅洲販來龍腦,蜜蠟換取銅鐵和鋼,暹羅運來金鉛和米糧,換取各色布料占城和真臘運來沉香,中國運來絲綢,花緞,瓷器,銅鐵器皿等,換取胡椒,黃白檀香,皮革,象牙和水牛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