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自廣州無為灸中心 南島 艾灸是中醫(yī)治法的一種。 《內(nèi)經(jīng)》時代,六種治法是相提并論的,砭石、針刺、導引、按蹻、毒藥和艾灸,“異法方宜”,不同地方的人容易得的病不一樣,對治的方法也不同,但得適宜——言下之意,六法并不強分高低,不同治法有不同的優(yōu)勢。后世的發(fā)展軌跡卻很不同,湯藥高高在上,名醫(yī)輩出,著作汗牛充棟;針刺緊隨其后,名醫(yī)和專著都不少。而按摩和砭石(刮痧),時至今日,已成為美容院項目,艾灸更慘,美容院附贈項目,加10塊錢就給你綁個艾灸盒,20分鐘。 艾灸淪落到這個地步,原因有很多,譬如艾灸比較花時間、直接灸容易形成灸瘡(處理不當,傷口可能感染)等。更根本的是,艾灸治病的原理隱而不顯,不為施術者熟知——開方遣藥的中醫(yī)師大多認為艾灸簡單無比,無心深究;針灸師多以針、灸不分家,精研取穴和針法的同時,對艾灸并不很用心研究。理不明,療效就上不去,因而很有必要弄清楚艾灸治病的原理,特別是手持艾條懸灸,該弄清楚灸哪里、怎么灸、預后判斷如何,才能將艾灸用到臨床上,真實見效。 手持艾條懸灸治病的道理,就這四句話:神定能得氣,盈科而后進,氣至而有效,火足能求愈。四句話,散見《靈樞》、《針灸大成》、《醫(yī)宗金鑒》諸典籍,現(xiàn)在挑出來闡述艾灸治病的道理,并就正于方家。 先談第一句,神定能得氣。這里面有兩個關鍵,一個是神要定,另一個是我們手拿著艾條,做一點手法,讓經(jīng)脈的氣血充盈,艾條雖然懸于皮膚之上,艾熱卻可以透到身體里頭,很像針刺之中的“得氣”?!稑擞馁x》上面講: 
 我們給人做艾灸,要讓被灸者的神定下來,別讓他玩手機、打電話,就得專注地接受治療。要是他的神不回來,不定下來,沒法給他灸,氣會特別散,找不到點可以定住灸。神定下來,氣才能隨,神是身體的主人,氣也得跟著它跑。這時我們給他做點手法,不用很復雜,就手拿著艾條,放松地來回,保持艾條平著移動。好比說想灸肚臍,那就沿著任脈來回,放松地掃,被灸者的神定著,就容易感受到艾熱正在身體外頭敲門,神覺得有必要開門就開門,氣馬上就跟上,也就是得氣了。不同人不同地方,得氣的快慢也不同,就像《標幽賦》講的: 
 此處的“氣至”,說的是氣至下針的地方,楊繼洲注里說的是針下“得氣”,是比較準確的。老不得氣,施針者就得做手法,提插捻轉之類的,施灸者也得做手法,來回手法多做一會兒,多能得氣。得氣是什么感覺?《標幽賦》說: 
 得氣與否,扎針的醫(yī)師和被扎的人,都很清楚。在施灸過程中,也是這樣的,熟練的灸師能單憑手上的感覺定點施灸,新手的手感靠不住,得依靠被灸者的感覺。艾灸得氣時,被灸處是絕對不燙的,因為艾熱都被身體吸收進去——被擋在皮膚外面,艾熱蓄積,就會感到被灸處燙,而被吸進身體里,很快會沿經(jīng)絡跑到別的地方去,灸處就不會感到燙。灸處不燙,是被灸者主觀感覺不燙,表面溫度還是高的,別去摸它,不然擾亂心神,還得回頭做手法,神定能得氣。 這一點得熟記,先得被灸者神定,然后我們給他做點手法,讓灸的地方得氣,這時灸的地方是不燙的。神定、得氣,灸處不燙,別忘了。 緊接著第二條,盈科而后進。艾熱被人體吸進身體里,之后就像水流一樣,水就下,哪里低洼,先得注滿水才能往前流去,這個特點叫做“盈科而后進”。好比說我們給人灸足三里,熱跑到大腿、跑到小肚子,不跑了,被灸者就感覺小肚子一直熱熱的,這說明小肚子是很需要這股能量的。什么時候我們會需要外來補充能量呢?第一條就是單純地(正氣)不足,像肚子餓時血糖偏低,吃點東西很快就恢復如常。經(jīng)絡或者臟腑的氣不足,稍微虛了一點,我們給他灸,補得很快。這種情況下,被灸者就感覺熱熱的,很舒服。有的說灸前面后面熱,像灸肚臍時腰部熱,叫透熱;灸的時候,熱沿著一條線往前走,叫傳熱;還有擴熱,熱由一個點擴散開來等等,這些都可以記著,被灸者要告訴你有這些感覺,你就可以有把握地繼續(xù)灸,因為這肯定是得氣了,艾熱被吸進身體里。 第二條,被灸者身體內(nèi)有伏邪,灸的時候就沒那么舒服,或是酸脹,或是痛,還有的干脆沒感覺。艾熱源源不斷被吸進身體里,補起正氣來,跟伏邪開一仗,正邪都厲害,戰(zhàn)爭就劇烈,表現(xiàn)出來就是劇烈的感覺,痛、脹痛、酸痛等,這時候對正氣的支援不能停,不然打不過邪氣,就閉門留寇了。這得熟記在心,給人灸的時候才有把握。特別有一類人,平常水果當飯吃的,或者甜食吃得多,體內(nèi)濕氣蓄積,灸的時候常常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的。灸的地方不燙,就是得氣,就算灸的時候沒感覺,也別怕,得氣后放心灸著,身體會自己調(diào)。 還有一條,身體吸收艾熱后,反應在精神、情緒層面上?;蚴蔷闹闹蝗豢蕹雎晛?,是情緒宣泄出來,要沒有這點艾熱的幫助,情緒沒法釋放出來,因而這是治療,不是調(diào)理,不是養(yǎng)生。艾灸對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起效很快?;蚴蔷闹闹痪恼咚?,這得怎么理解?體內(nèi)的神醫(yī),本神,工作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熟睡時它工作起來效率奇高。把人灸睡,別把他搖醒,問他有什么感覺,就一直把他灸睡著就好。要是灸得不好,守不住,艾條不得氣了,灸的地方準燙,或者干脆就是艾熱和被灸者隔離(離太遠),被灸者馬上就醒了。把人灸睡最好,身體改善得快。 盈科而后進,就這三條,熱的,不熱的,情緒、精神層面的,記熟了幫人灸時也是重要的指引。艾熱在人體內(nèi),老是去找有需要的地方,這個特性特別好,有時它找到的地方,被灸者一直不跟你說,你也能知道這地方有問題。像灸足三里,小肚子熱,小肚子準有問題,這可以用來輔助診斷的,要善加利用。 緊接著是氣至而有效,這一條是一個整體,不能拆分開說氣至哪里而有效的?!秲?nèi)經(jīng)》上直接把這秘密明明白白告訴你,第一段在《九針十二原》里頭: 
 怕后人看不懂,《靈樞》后頭給了“氣至而有效”的注解,見于《終始》: 
 這里頭意思有好幾層,得一點點說。第一條,有沒有效,直接觀察到有效的,那就是有效,就像風吹走云彩,就看得到藍天。好比說主訴鼻塞,不管是灸的哪里,鼻子通了,這就是有效。有效肯定是氣至而有效,但是艾熱是通過什么經(jīng)脈到的鼻子,還讓鼻子通氣的,不必細究,總之有效。 要是病程比較久的,灸一次兩次,癥狀反而多起來,看起來變嚴重,我們靠什么去判斷是誤治還是排?。烤偷镁牡那昂?,脈的改善是否如預期——灸對的話,脈的改善應該是“瀉則益虛、補則益實”,能如此者,叫做氣至而有效,當下雖然癥狀有起伏,過后呢,“病必衰去”。 氣至而有效是我們臨床施灸,預后判斷的關鍵。把握好這個要點,需要特別注意把脈的時間點?!盀a則益虛、補則益實”的特點,一般是灸后馬上號脈能觀察到的,如果延遲到第二天還有這樣的特點,那就不對了。我給個案例,稍加說明一下這個要點具體怎么用。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在艾灸臨床中,得把握好幾點:第一施灸的前后都要給病人號脈,對比灸前灸后的脈象,判斷預后;第二灸之后馬上號脈,符合“瀉則益虛、補則益實”的規(guī)律的,叫氣至而有效,預后常常比較好,當下雖然沒有痊愈,隨后“病必衰去”;第三在施灸后的第二天,如果號的脈仍為病脈,應按診斷的結果選穴施灸,不必拘泥之前的艾灸選穴治療。 明代醫(yī)家李中梓曾言“脈也者,實氣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氣血之神也。脈即神之別名,此千古未剖之疑義也,特表而出之”,故而脈之改變,其實是神的變化的昭示,用以判斷艾灸是否起效和預后如何,是很好的選擇。相對而言,腹診和舌診提供的信息,沒有脈診如此及時。 這一條,氣至而有效,把握得好,臨床上用艾灸來治病常有喜人的療效。每一個喜歡艾灸,特別是想運營灸館的朋友,在這一條上面,要多花些功夫。 最后一條,火足能求愈。這句話是化用《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的,原文是: 
 也就是說,我們用艾灸想把病治好,兩個條件,火足、氣到,氣到包括兩點,第一是艾灸的地方要“得氣”,第二就是剛講的,氣至而有效。火足呢?籠統(tǒng)地講,是艾灸的時間得夠,就跟文火燉湯一樣,火候到了湯才夠滋味,灸火的時間得夠,病才能好。而不同的情況,這“火足”又稍有不同,得稍加分辨。 第一條,新得之病,痊愈往往較容易,因而對于艾火時長的要求也比較短。譬如偶感風寒,只有一點流清鼻涕,此時灸印堂,振奮督脈陽氣,改善癥狀很快,常常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治好?;蛘叱缘臇|西不干凈,腹瀉頻頻,此時灸肚臍,扶正袪腐穢,保證不會把邪留滯體內(nèi),并且排干凈后就止瀉了。相比起中藥處方需要的絲絲入扣,艾灸在此時無疑便利許多。 第二條,病灶不一,身體會慢慢改善,最好養(yǎng)成把艾灸當成生活之中的習慣。如同餓了得吃飯,身體有所消耗,經(jīng)氣虛了,也得灸一灸。好比說中年人,又有胃病,又有腰疼,灸的時候腰痛先好了,身體自動會把艾熱搬運到胃里,改善胃的功能。這種情況下,艾灸尤其是自灸為主的朋友,得有耐心。 第三條,想要快點積累夠灸量,盡快治好病,可以考慮先推通肚子再施灸,也可以考慮多個人同時配合一起灸。先推通肚子再施灸,等于先把溝渠疏通后再注水,不需要費水去清洗溝渠;多人同時施灸,等于多條管道一起開起來注水,蓄水池蓄水才快。 最后一條,灸夠量等于蓄滿水,如果不注意包養(yǎng),每天都在消耗,很快也會狀態(tài)糟糕。除了起居飲食方面要規(guī)律有節(jié),減少消耗,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狀態(tài)下降時,要及時灸一下,很快就補回來。 關于艾灸治病的原理,特別是手持艾條懸灸治病的原理,我就先談這么多,四條:神定能得氣,盈科而后進,氣至而有效,火足能求愈。 謝謝你看到這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