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長治·平順金燈寺石塔林
年代:明清:形制、特點:石塔,僧墓塔;現(xiàn)狀:存四十六座,2006國保 ![]()
金燈寺塔林,位于長治市平順縣杏城鎮(zhèn)背泉村東四公里林慮山腰, 座落于金燈寺外百米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燈寺石窟的附屬文物。 塔林多建于明代,石塔存四十六座,為金燈寺的僧人圓寂之后的安葬之處。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是石雕建筑,塔基呈正六邊形,高約9米,中心有石室,內(nèi)高2米有余,鑲有石門。塔身雕刻著神態(tài)各異的佛像一千尊,相傳這千佛塔是金燈寺創(chuàng)始人芋禪師的安葬處。 此塔林中的石塔,多為經(jīng)幢式和鼓形石塔,亦多為明代所立。 補充資料:平順縣城東北65公里的玉峽關(guān)鄉(xiāng)背泉村。 出金燈寺行走數(shù)百米, 來到寺背后的山坡 上, 便是塔林。這里的塔有方形、 六角形、 圓形、 覆缽式、 亭閣式等, 共四十六座, 是晉東南地區(qū)存塔 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石塔林, 皆為明清舍利塔。 在塔群中,最高大的一座塔叫千佛塔, 該 塔建于明弘治十三年 (1501 ) , 為青石雕造, 通 高10·3米。詳見:平順金燈寺千佛塔(明)。 圖片資料:新浪博友·統(tǒng)籌兼顧;千鈞一發(fā);熱熱;網(wǎng)絡(luò) 相關(guān)資料: 在山西與河南交界的林濾山中,百丈懸崖的山腰間,有一座廟宇在迷漫的山霧中時隱時現(xiàn),它是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萊,晉豫之奇觀,仙境寶地”之美稱的金燈寺。明代文人申銳在《梵宇神勘》詩中云:“矗突危峰倚碧空,何年肇建梵王宮。時辟寶地鳴清磬,口見秀云繞翠松。燦爛金燈光佛座,玄微石洞顯神功。登臨殊覺非凡世,疑人蓬萊境界中?!?/p> 金燈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到元代泰定年間改稱金燈寺《平順縣志》(康熙版)。當時有個芊禪法師在此修行,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每到夜晚就有兩盞金燈由東而西飄入寺內(nèi),寺頓時金光滿照,所以便把寶巖寺改名為金燈寺?,F(xiàn)在寺東面的一個山頭叫“起燈山”,寺西不遠處的山頭叫“落燈山”。 金燈寺建筑群,現(xiàn)存殿堂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其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建成由東而西七個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體,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樓、大佛殿、關(guān)帝殿、聚仙樓、地藏閣等,歷代屢遭兵變之毀,現(xiàn)存殿宇30余間。金燈寺建筑突出了石窟的開鑿,現(xiàn)存大小25個洞窟,依山開鑿,多為南向,明嘉靖、萬歷年間開鑿數(shù)量較多??咧庋鼐蜕窖妈徸?,建成的殿堂中心辟門,方形檐柱上橫施額枋。金燈寺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尾聲。寺內(nèi)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應(yīng)有盡有,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水陸殿石窟規(guī)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金燈寺石窟一進七院,始鑿于北周(557--581),明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年間(1506--1620)擴建,共有大小石窟十七個,雕像二百八十一尊,浮雕像一千二百余尊。雕像高三十厘米至三點一米,浮雕像高十五至二十厘米。最大洞窟為水陸殿,面積約一百二十五平方米,窟內(nèi)陸面鑿為池沼,水清見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橋,佛臺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三十余尊,浮雕壁畫七十九幅。寺院內(nèi)有關(guān)帝殿、鐘鼓樓、丈八佛殿、延壽殿、聚仙樓等木構(gòu)建筑二十余間,明、清碑碣四十余通。1965年5月24日被公布為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燈寺石塔林欣賞 一、塔林全貌 ![]() ![]()
二、塔林局部 ![]()
![]()
![]()
![]()
三、塔林石塔形制 ![]() 經(jīng)幢式與鼓形石塔 ![]() ![]() ![]() ![]() ![]() ![]() ![]() ![]() 四、塔林之石塔細節(jié)及石刻 ![]() ![]() ![]() ![]() ![]() 五、塔林俯瞰 ![]()
附:平順金燈寺古建筑群及石窟
金燈寺石窟 作者:晉東南記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