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頻發(fā)房性早搏 (頻發(fā)房早)是室上性心律失常之一,臨床可見于非器質心臟病,也可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頻發(fā)房早除給患者帶來明顯心悸或頻發(fā)心中“停頓感”等癥狀外,其臨床意義更在于觸發(fā)房速和房顫等更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因此臨床上對頻發(fā)房早伴明顯癥狀者應予以重視,及時干預?,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對于合并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多應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但同時抗心律失常藥物副作用大,為臨床治療工作帶來難題。 現(xiàn)代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中醫(yī)藥在抗心律失常治療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不僅能改善患者癥狀,減少心律失常發(fā)生且不良反應較少。頻發(fā)房早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心悸”病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是心神不寧、心失所養(yǎng),治法多以養(yǎng)心安神為主?!靶哪懮窈险摗笔侵感摹⒛?、神關系密切,并在生理功能和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理論。臨床發(fā)現(xiàn)運用心膽神合理論,采用心膽同治的方法辨證施治頻發(fā)房早,??扇〉美硐氲男Ч?。 1 經絡相連是心膽相關理論的重要基礎 心與膽在生理功能、病理狀態(tài)上的相關性和兩者在經絡絡屬上的密切關系是分不開的。膽氣通于心?!秲冉涭`樞·經別》說“足少陽之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足少陽經別橫貫通過心臟,加強了膽與心的聯(lián)系,從而成為膽心相關生理病理的基礎之一?,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心臟和膽囊在T4~T5脊神經處存在交叉,當膽道疾患時,可通過脊髓同節(jié)神經反射,即內臟-內臟神經反射的途徑,刺激該處的迷走神經,然后傳入腦干網狀結構,再經迷走神經傳至心臟,引起相應病變,揭示了心膽在神經生理結構上的相關性。另外,心為君火,膽屬木,內寄相火,木生火,心和膽為母子關系,若一臟有病,可見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心膽兩臟在經絡絡屬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互關系為運用“心膽神合”理論,心膽同治治療頻發(fā)房早提供了重要基礎。 2 心主藏神,膽主決斷,心膽兩臟的生理功能統(tǒng)一于神志 《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內經靈樞·本神》曰“心藏神,脈舍神”,指出心為神之宅府,心主神明而統(tǒng)御五臟?!秲冉浰貑枴れ`蘭秘典論》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決斷屬于思維過程,是對事物判斷、決定的能力。而膽主決斷與心主神志密切相關。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既要在心神的統(tǒng)率下進行,也要有膽的決斷作用。宋·嚴用和《重訂嚴氏濟生方》云“心氣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也”即是此理。膽司中正,剛毅果斷,具有正確的決斷能力,對人身情志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膽氣暢達無礙,才能使心主神明的作用無所偏倚,正確決斷。近代醫(yī)家秦伯未認為“五臟六腑強弱,可以從膽的壯怯作為判斷”。指出了膽主決斷的功能可協(xié)助心、肝等臟調節(jié)精神情志并影響臟腑氣化。膽氣對于防御和清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借以維持臟腑功能和協(xié)調氣血的正常運行起到重要作用。神安養(yǎng)任物于心,而判處決斷于膽,心與膽的生理功能統(tǒng)一于神。 3 心主血脈,膽運樞機,心膽同病的病理機制交錯于氣血 《內經素問·痿論》云“心主身之血脈”,《內經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諸血者,皆屬于心”。心主血脈指心有主司生血和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的能力。心主血而為火臟,以陰血為體,而陽氣為用,其位屬上焦,故心之陽氣宜向下行,燭照五臟,溫通全身血脈,而心之陰血隨陽氣推動作用滋養(yǎng)周身。若心主血脈功能不能正常發(fā)揮,或心之陽氣不降,就會出現(xiàn)心血不足、心脈瘀阻和心火偏旺的病機。膽屬少陽春升之氣,位居半表半里,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其氣以降為順,又主升發(fā),有通達陰陽,協(xié)調人身表里、內外、上下氣機的作用。《內經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云“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類經·藏象類》注云“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亦曰中正之官……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膽為木腑,位屬中焦,而又為奇恒之腑,內寄相火,有貯藏排泄膽汁的功能,以助肝疏調氣機,助胃腸傳化飲食,其氣以通降為順。若膽病則少陽樞機功能失常,或膽氣郁滯,或膽火上炎,出現(xiàn)黃疸、口苦、膽怯易驚、嘔吐苦水、少寐多夢、寒熱往來、善太息等癥?!秲冉涭`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即是言此。 心膽之間通過經絡相連,心藏君火,膽寄相火,心膽之氣血運行若出現(xiàn)異常,??苫ハ嘤绊懚虏 H舴A賦不足,有所勞倦致膽氣虧虛,或膽氣不寧,上擾心神就會出現(xiàn)心悸,驚恐畏懼,嗜睡或不眠等癥。如《內經素問》言“膽病者……心下澹澹(澹澹,波浪起伏貌,形容心中悸動不安),如人將捕之”,《辨證錄·怔忡門》注云“夫膽屬少陽,心之母也,母虛則子亦虛……膽氣一虛而臟腑之氣皆無所遵從,而心尤無主,故怦怦而不安者”。若情志抑郁,氣機不暢,膽氣升之太過,痰濁上犯、阻于心絡,或膽木化火,煉液為痰,膽火夾痰上攻,或膽氣虛寒,木不生火亦可導致胸脅悶痛、心煩悸等癥?!端貑枴り庩杽e論》云“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心掣指心悸不寧,有牽引緊縮感,甚則作痛的癥狀)”。張介賓注以木火上熾,邪歸于心立論,高士宗則以木不生火,心氣虛寒解釋,但均是從膽病及心的角度揭示了“心掣”的發(fā)病機制。現(xiàn)代醫(yī)學將由膽系疾病所引起的心絞痛、心電圖缺血改變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心功能紊亂稱之為膽心綜合征,明確指出了膽囊病變與心律失常的密切關系。 4 “心膽神合”理論在治療頻發(fā)房性早搏中的方證運用 頻發(fā)房早歸屬于“心悸”病范疇。應用“心膽神合”理論治療頻發(fā)房性早搏的病理基礎在于膽失疏泄,不能夠主持決斷而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不能維持氣血的正常運行和代謝,則心必受其擾而變生諸病。心膽同病的特點是:多虛、多郁、多痰、多神志病。注重膽心同治,使膽勿受邪擾,膽氣以寧膽腑以通,而神志得安,心系疾病得愈。 1)膽郁痰擾,心神不寧主用溫膽湯。溫膽湯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等藥物組成。本方善于治療失眠、驚悸等心神神志疾病。蓋膽屬中焦,中焦脾胃失其健運,氣機不能斡旋則生郁,運化失職則釀生痰濕,若痰郁互結旁擾及膽,膽失疏泄,決斷之令不行,則最終影響心神,導致膽心同病。方中半夏、竹茹利膽化痰,除煩止嘔;枳實、陳皮和胃解郁,茯苓、甘草健脾滲濕,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化痰,利膽和胃之功。明·李梴《醫(yī)學入門》云“心與膽相通,心病怔沖,宜溫膽湯為主”?,F(xiàn)代臨床亦報道用溫膽湯系列方劑治療相關證型頻發(fā)房性早搏,療效可靠。溫膽湯方證以心煩、失眠、心悸易驚、舌苔膩為關鍵癥狀;病機為膽郁痰擾,主治虛煩、失眠、觸事易驚、易夢、眩悸嘔惡等。 2)膽郁氣滯,心陽不足宜用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湯由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合方而成,小柴胡湯能和解少陽,清膽解郁,清中有補;桂枝湯能辛甘化陽,溫通心脈,兩方合用為心膽同治之妙方。若情志不遂或感染外邪,膽氣郁滯,郁而化火,上犯于心,致心神不寧或恰逢心陽受損,心氣不足,發(fā)為心悸,此時宜用柴胡桂枝湯和膽解郁,溫通心陽?,F(xiàn)代臨床研究中,用柴胡桂枝湯及其類方治療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屬“心悸”病的報道較多。此方和溫膽湯均為膽心同治之方,但后者著眼于實邪,強調祛痰濁與痰火;前者著重在解郁、溫通心脈,主治虛實夾雜之證。 3)心膽氣虛,神魂不安主用安神定志丸。心膽虛怯,則神魂不安其宅,膽主決斷之令不行,而發(fā)為驚悸。安神定志丸[10-11]是清代程鐘齡《醫(yī)學心悟》中的處方,由菖蒲、遠志、茯神、茯苓、龍齒、黨參、朱砂等組成,是益氣安神的代表方劑。安神定志丸治療心律失常,其方證以心悸易驚、氣怯神疲、舌質淡、脈細弱為關鍵癥狀;病機為心膽氣虛,主治易驚、心悸、失眠、多夢、氣怯神疲、舌質淡、脈細弱或驚恐不得臥、癲癇等。 醫(yī)案舉隅 患某,男性,72歲,主因“反復發(fā)作心悸11月余,加重2周”于2017年8月15日入院?;颊?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反復發(fā)作心悸,自感心律不齊并逐漸加重,無乏力、頭暈及明顯胸前區(qū)不適感。2周前因勞累后上述癥狀突然加重,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增加,經控制心律、抗缺氧改善心肌代謝等治療效果不明顯,遂來本院求助中醫(yī)治療。入院前心電圖示:房性早搏二聯(lián)律,ST-T改變??滔掳Y:患者焦慮狀態(tài),心悸,發(fā)作時自感心中忙亂,煩躁難安,發(fā)作時間及誘因無規(guī)律,偶有胸悶,體力可,口苦口黏,眠差易醒,飲食二便調,舌紫紅舌尖有瘀點,苔黃膩,舌下靜脈增粗,有瘀斑瘀點,脈沉結代?;颊哂?017年8月17日查24 h動態(tài)心電圖示:室上性早搏有14437個,有17各陣室上速和53次成對室上早,有391個陣室上性二聯(lián)律和9陣室上性三聯(lián)律。治法:清膽化痰,通絡寧心,方用溫膽湯加減:苦參15 g,陳皮 12 g,竹茹 12 g,炒枳殼 12 g,法半夏 15 g,茯苓20 g,遠志 15 g,生牡蠣 30 g,生龍骨 30 g,炙延胡索15 g,三七粉 6 g,紅景天 30 g,甘松 15 g,生甘草 10 g。上方服用4劑時,心悸癥狀緩解不明顯,服第5劑后,患者心悸癥狀頓覺緩解。上方加減繼服6劑后,心悸癥狀已不明顯,上方加減繼續(xù)鞏固治療并于8月29日復查24 h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室上性早博1524個,有2個陣室上速,有1個陣室上二聯(lián)律?;颊哂?月30日好轉出院。 注: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中焦?jié)駸?,阻滯氣機,氣郁生痰,膽為痰熱所擾則失其寧謐而疏泄不及,若痰熱上擾心神則心神不安,故而出現(xiàn)焦慮、失眠、煩躁、心悸等癥,濕邪阻滯氣機故見胸悶,舌紫舌尖有瘀點,舌下靜脈增粗,有瘀斑瘀點,脈沉結代,為血瘀之象。綜合考慮辨為膽熱痰擾、瘀血阻絡之證,方用溫膽湯加減心膽同治,通絡寧神。其中陳皮、法半夏、茯苓、炒枳殼理氣解郁化痰,竹茹清膽除煩化痰,遠志寧神散郁豁痰,加生牡蠣、生龍骨重鎮(zhèn)安神,上藥合用化痰解郁,除煩安神,膽心同治。加用苦參清熱燥濕,炙延胡索、三七粉、甘松化瘀通絡,紅景天清熱補氣、養(yǎng)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上藥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諸藥合用共奏化痰行瘀、清膽寧心之功故而起到良效。 綜上,注重心、膽、神的關系,從心膽同治角度出發(fā)治療頻發(fā)房性早搏是對本病病機及治法認識的進一步理解。本文闡述的以“心膽神合論”為理論基礎的心膽同治法,注重膽腑的虛實調節(jié)以及其和心神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立足病位。采用或理氣化痰,利膽和胃或和膽解郁,溫通心陽或益氣寧膽,鎮(zhèn)心安神的方法拓展了中醫(yī)治療頻發(fā)房早的思路,為中醫(yī)診治本病提供了新的視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