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劑組成】防己12克,黃芪15克,白術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方解】此和上方雖均治水腫,但去桂枝茯苓,故不治氣沖身瞤。因有白術、生姜、大棗,并增量黃芪,則補中實表的力量較優(yōu),故治水氣病而身重汗出惡風者。 按:本方與桂枝湯無關。不應列此,但由于與上方相近,故附于此,以便說明。又《金匱要略》原方用生姜四片,仲景方無此例,疑是后人作偽,以上藥量根據(jù)《外臺秘要》較為合理。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0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注解:脈浮為病在外在表;身重為有濕;汗出惡風為表虛不固。這種風濕證宜用防己黃芪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注解:本條與上條是重出,只是“水”、“濕”之異耳 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外臺》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注解:表無他病,指無頭痛、身體疼痛表證之意,水集于下體部,故但下重,從腰以上無異于平時,故謂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以至難以屈伸。 按:由以上所述,可知黃芪有實表驅邪的作用。 【辨證要點】四肢浮腫、汗出惡風明顯者。 【驗案】賈某,女性,22歲,中醫(yī)學院學生住院病歷號601,1965年2月26日初診。自60年發(fā)現(xiàn)浮腫,經(jīng)多項檢查,除A/G倒置外。其他無異常,曾以淡滲利濕治療,反增腹脹。西藥用雙氫克脲塞利尿之后即變瘦人,過后腫更明顯。浮腫早晨明顯,眼睜不開,下肢壓之凹陷不起,手脹不能握,兩腿酸沉無力,時汗出惡風,苔白潤,脈寸浮關尺沉滑稍數(shù)。此屬表虛寒飲內停,治以實表利水,予防己黃芪湯: 木防己10克,生姜10克,蒼術10克,大棗4枚,生黃芪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汗出減腫亦減,增生黃芪為18克,繼服一月腫消,他癥也不明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