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65: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兩棗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五枚。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胡希恕講解:《金匱要略·奔豚氣病》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庇纱丝梢?,奔豚病,即陣發(fā)性劇烈氣上沖的病。 里有停水,雖發(fā)汗則表不解。若復激動里水,伴氣以上沖,必發(fā)奔豚,臍下悸就是奔豚的預兆,宜有茯苓桂枝甘草大兩棗湯主治。 本條提示:誤發(fā)里有停水者汗的證治。 本方于桂枝甘草湯加大量茯苓和大棗,故治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而腹悸動者。 備注: 1、主證是里有停水,特征是臍下悸,欲作奔豚。還未奔豚也。 2、奔豚是屬陣發(fā)性劇烈氣上沖的病。 ?。?、軸輪并運之法。軸者,中氣也;輪者,里有停水,水不運也。復軸者,桂枝、甘草、大棗;行輪者,茯苓。 |
|
|
來自: 鑒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條《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