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束炸彈像一只展開翅膀的彩蝶,呆萌的外表里面,包藏著的卻是“死神!”
究竟誰首先研制出集束炸彈可能存在著爭議,但是,有史可考的集束炸彈使用記錄,則是在二戰(zhàn)期間德國對英國的攻擊之中。當時,德國研制了一種外形獨特的炸彈,這種炸彈就是蝶翼彈---軍事術(shù)語叫做:集束炸彈。 德國人第一次用集束炸彈,實施大規(guī)模攻擊,是在1940年轟炸英國格雷姆斯比港口。空襲期間,德國投擲了大約1000枚蝶翼彈。這種炸彈在投放之后,彈翼自動張開,就等于是打開了保險,同時張開的彈翼也可以起到減速的作用,落到地面之后,就自動處于待發(fā)狀態(tài),而且,炸彈的引信幾十年不過期。 ![]() 即便是戰(zhàn)后,格雷姆斯比港口,當?shù)剡€屢屢傳出有人觸發(fā)蝴蝶炸彈死亡的消息。這種投放到英國港口的炸彈,張開的彈翼,很像一只大號的蝴蝶,因此被命名為蝶翼彈。 ![]() 蝶翼彈的戰(zhàn)斗部近照 蝶翼彈的正式代號是SD2,是一種德國空軍研制的集束炸彈,重量為2千克左右。這種炸彈不單獨使用,而是裝在容器里進行撒布,通常一個容器里有6~108個子彈藥,比較常見的撒布器有AB 23 SD-2型和AB 250-3型。 蝶翼彈在沒有進入攻擊模式時,外形像個罐頭。而投放后,包裹彈體的外殼張開,就像是兩組翅膀,連德國空軍自己也深知其威力,因此將其稱為“惡魔下的蛋”。因為集束炸彈只要一投放,就處于待發(fā)狀態(tài),所以,戰(zhàn)時的投擲區(qū)域,即使的德國陸軍,也是盡量避免進入的。 ![]() 蝶翼彈外殼展開狀態(tài)的特寫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開,就很難被關(guān)閉。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許多國家,開始仿制或者自行研制集束炸彈。例如,美國就在蝶翼彈基礎(chǔ)之上,研制出了更為先進的,M83集束炸彈,這種集束炸彈引信更穩(wěn)定,更可靠,而且威力減小,從殺傷改為致殘,這樣會在戰(zhàn)中和后,給所在國家,增添現(xiàn)實和恒久的負擔。 而這種炸彈,布撒在朝鮮、越南、柬埔寨、緬甸、伊拉克、等國家,至今依然遺患無窮! ![]() ![]() 美國M83集束炸彈,由于布撒器的進步,美國的集束炸彈,彈翼已經(jīng)進化沒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