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謝你的提問。學習書法,捻管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恐怕未必認識清楚了。 毛筆其實不是只有中鋒,而是“三鋒”,即中鋒,外鋒和內(nèi)鋒。 毛筆是圓錐狀的,但是,寫字的時候,毛筆是三角刀狀的。 寫字主要是中鋒狀態(tài),但是,不是任何筆畫都能夠用中鋒完成的,這就需要利用“內(nèi)鋒”和“外鋒”了。 內(nèi)鋒和外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側(cè)鋒”,側(cè)鋒,也叫副鋒。但是,側(cè)鋒表達不是很清楚。所以用“內(nèi)鋒”和“外鋒”比較清楚。 一般來說,中鋒下筆達不到著墨效果,就需要“補充”沒有墨跡的地方,這樣,就需要用“內(nèi)鋒”或者“外鋒”去補充出來。 具體,就是“捻管”這個動作。捻管根據(jù)需要有“左旋”和“右旋”,同時也有有一定的“推拉提按”輔助,才能完成。 其實,從筆畫運行過程來看,捻管主要在起筆和收筆部位。 如果我們注重“四法”,即,起筆之法、行筆之法、收筆之法和接筆之法,那么,你不想不會“捻管”都自然就會的。 捻管很重要,但是,除了“四法”,還有“三筆”更重要。 “三筆”即,筆法、筆意、筆勢。寫字沒有“法、意、勢”的先入為見,什么技法也白搭。 我已經(jīng)考察很多書法家的臨摹了,能夠做到法、意、勢俱佳的幾乎沒有。 所以,書法的最大問題是看明白法帖的“法、意、勢”和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我們把這些叫做“四法三筆”。 書法的法,就在“四法三筆”之中。 不是信誰,而是一個蘋果兩個叫法的問題。比如側(cè)鋒,我說是內(nèi)鋒外鋒,其實是一回事。捻管,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把筆畫寫出來的補充動作。你用腕,他用指,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這就是我說的,中鋒不可能寫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側(cè)鋒補充一下,具體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個點是三角形的,你無論中鋒還是側(cè)鋒,都不可能一筆寫出,這就需要“捻管”。所以,寫字一定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捻管屬于行筆,也屬于收筆,看具體筆畫而定。 有人說,捻管用手指,有人說用腕,到底信誰的? 這一點孫曉云說的倒是很清楚,她說,古代書法理論,都是比喻性的語言,不太好理解,不像我們今天,是有操作法語言描寫。 所以,不是信誰,而是一個蘋果兩個叫法的問題。 比如側(cè)鋒,我說是內(nèi)鋒外鋒,其實是一回事。 捻管,每一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或者肌肉反射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把筆畫寫出來的補充動作。你用腕,他用指,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 這就是我說的,中鋒不可能寫出所有的效果,就需要側(cè)鋒補充一下,具體做法就是捻管。比如一個點是三角形的,你無論中鋒還是側(cè)鋒,都不可能一筆寫出,這就需要“捻管”。所以,寫字一定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捻管屬于行筆,也屬于收筆,看具體筆畫而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