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焦在軀干的定位,《黃帝內(nèi)針》書上是這樣講的,上焦是前為鳩尾穴、后為至陽穴以上的區(qū)域;中焦是前為鳩尾穴至神闕穴、后為至陽穴至命門穴之間的區(qū)域;下焦是前為神闕穴、后為命門穴以下的區(qū)域。 三焦同氣,或者說三才同氣,其實就是上中下三部同氣。軀干的上中下三部,我們已經(jīng)了解,黃帝內(nèi)針對四肢的上中下三部也同樣做了說明:四肢的腕踝作為上部,肘膝作為中部,肩胯作為下部。這樣,把軀干的上中下與四肢的上中下逐一對應,我們就能找到同氣,也就是上與上對應,軀干上焦與腕踝同氣;中與中對應,軀干中焦與肘膝同氣;下與下對應,軀干下焦與肩胯同氣。這個就是三焦同氣、三才同氣。 明白了三焦同氣,黃帝內(nèi)針就有了下手處。比如,我們頸肩有了問題,頸肩是上焦,就可以找同樣是上部的腕踝來求同氣;脾胃有了問題,脾胃是中焦,就可以找同樣是中部的肘膝來求同氣;下腹有了問題,下腹是下焦,就去找同樣是下部的肩胯求同氣。 這里有一點需要明確,黃帝內(nèi)針出于安全考慮,肘膝以上禁針,所以肩胯的問題,也就是下焦的問題,全部倒換到腕踝來解決。倒換,也就是陰陽倒換,黃帝內(nèi)針的第四條總則。所謂陰陽倒換,其實就是上癥下取、下癥上取,由于肩胯以上禁針,所以肩胯(下部)的問題,就按下癥上取的原則,到腕踝(上部)來解決,這大大簡化了黃帝內(nèi)針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實用程度。比如說,某個患者左肩前側疼痛,識證為太陰、陽明區(qū)域,按照法則,應該在患者右邊胯部的太陰、陽明用針,但是因為膝蓋以上禁針,所以就下癥(胯)上?。祝?,直接在右足踝部的太陰、陽明下針。 同氣是黃帝內(nèi)針在用上的根,求同氣恰恰就是從“三”開始。所以理解三焦同氣意義十分重要。無論是任何地方的不適,求同氣都首先要找出是屬于“三”里面的上部、中部,還是下部。比如頭痛,識證的第一反應就是上部,那對應的同氣點也在上部,用針范圍就迅速鎖定在手掌或是腳掌,當然也可以是腕踝的末端區(qū)域。然后再在這“三”里面確定的一部找到經(jīng)絡同氣,明確用針落點。像上述頭痛如果是兩側,那么按照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法則,馬上就明確是少陽,可在手背的中渚或者腳背的足臨泣下針。當然如果癥在中間,或者無法分辨左右,一般按男左女右取穴。這就是黃帝內(nèi)針的規(guī)范“三二一”。 人體其實處處都可分上中下三部,也就意味著處處都有三焦同氣。黃帝內(nèi)針把三焦同氣作為一個規(guī)則來應用,而不是僅僅將其局限在軀干或四肢。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三焦同氣的領悟也會逐漸明朗和透徹。 張三針筆記 三生萬物 針行其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