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并增設(sh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tǒng)率滿、蒙、漢族軍隊。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 內(nèi)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tǒng).兵是皇帝親兵,侍衛(wèi)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正黃、鑲黃、正藍(后由多爾袞將正白旗代替正藍旗成為上三旗)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旗,余下五旗稱為下五旗。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tǒng)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tǒng)。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類似!
簡單地說,清八旗制度是清政府建立的一種軍事組織制度。

八旗的旗,滿語為gusa(固山),意為旗分(指一種軍制),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認為的“旗幟”。一個旗分,分為漢軍,滿洲,蒙古三旗。
在旗分(固山)之下,有jalan(甲喇,意為參領(lǐng))作為其低一級別的軍事機構(gòu),在甲喇之下又有niru(牛錄,意為佐領(lǐng))作為其更低一級別的軍事機構(gòu)。
所以我們可以把“旗”理解為現(xiàn)代部隊的“師級”。旗主,參領(lǐng),佐領(lǐng)分別對應(yīng)師長,旅長,營長,滿語為固山,甲喇,牛錄

其實清八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上面我所講述的內(nèi)容只是最后成型的狀態(tài),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清八旗制度也是從最開始的兩旗,到三旗,到四旗逐漸演變而來的。
二旗時期
最開始努爾哈赤時期,滿人只有二旗,分別為努爾哈赤統(tǒng)領(lǐng)的黃旗和舒爾哈齊(努爾哈赤弟弟)統(tǒng)領(lǐng)的黑旗,兩旗人數(shù)相當

而這里的黑旗就是日后八旗成型時藍旗的原型,至于后來為何改了顏色,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因為黑旗不利于在夜間辨識。
三旗時期
后來在1601年,努爾哈赤吞并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將哈達部編為白旗,由自己的大兒子褚英和哈達部首領(lǐng)(后來被廢)作為旗主共同管理。
此時便形成了黃旗,白旗,黑旗的三旗局面,史稱“三固山”時期。
四旗時期
1609年,藍旗旗主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囚禁,藍旗勢力也被努爾哈赤一分為二,獨立分出紅旗,由自己的二兒子代善作為旗主管理。剩下的部分保持藍旗不變,由舒爾哈齊的二兒子阿敏管理。

1611年,努爾哈赤又囚禁了自己的大兒子褚英,任命第八子皇太極和長孫杜度共同管理白旗。
由此,四旗制度的格局正式成型。
八旗時期
1615年,在努爾哈赤的不斷征伐吞并之下,滿人軍隊人數(shù)得到了極大的擴充,于是下令將四旗分為八旗。
即黃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皆為自己統(tǒng)領(lǐng),紅旗分為正紅,鑲紅二旗,分別由代善和他的兒子共同統(tǒng)領(lǐng)。
白旗分為正白,鑲白二旗,分別為皇太極和杜度統(tǒng)領(lǐng)。藍旗分為正藍,鑲藍二旗,分別由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和阿敏統(tǒng)領(lǐng)。
由此,清八旗制度正式建立成型。

努爾哈赤之后的皇太極,順治執(zhí)政時期,八旗制度又經(jīng)歷了多次旗主的替換變革,最終形成了皇帝親自統(tǒng)領(lǐng)正白,正黃,鑲黃三旗,各親王分別統(tǒng)領(lǐng)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的局面。
由此便誕生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吧先?,下五旗”的說法。

一般上來說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人待遇上并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上三旗是由皇帝親自統(tǒng)領(lǐng)的,所以該旗的旗人只需對皇帝負責,而下五旗的旗人要對王公貴族和皇帝共同負責,在禮制上要略低一等。
所以毫無疑問,皇帝的出身肯定是出于上三旗的,有一些下五旗的王宮貴胄,親王嬪妃在取得很高的權(quán)勢之后,也可以進入上三旗,俗稱“抬旗”。



